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13-07-20 上一期    下一期
    哲学
    作为通往自由之路的社会主义——对哈耶克社会主义批判的一个回应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5-9. 
    摘要 ( 187 )   收藏
    哈耶克作为新自由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在复兴古典自由主义的同时,还集中批判了对现代社会有着极大影响的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运动。这一批判既有对某些既有的社会主义运动的真切批判,又有对某些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念的绝大误解,而且还与哈耶克自己的进化论理性主义社会理论并不完全一致。接受并回应哈耶克提出的理论挑战,我们可以更好地发展和坚持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研究转型论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10-16. 
    摘要 ( 157 )   收藏
    哲学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为谁研究?以马克思哲学研究观审视当今中国学界的哲学研究生态,就会发现学界对上述问题的回答还不是十分清楚,还存在着现实世界哲学研究或创造型哲学研究严重不足,而资源型哲学研究或理论哲学研究过度的倾向。资源型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衍生资源型文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资源型或理论型哲学研究的过度盛行。因此,哲学研究主题的转型就是从资源型的理论哲学研究转向创造型的现实世界哲学研究,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从哲学观统领的研究方法向现实世界主导的研究方法转型,从理论哲学研究范式向现实世界哲学研究范式转型,从现实问题情结向现实世界总体旨趣转型,从经济本位、个人本位向大众本位转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解与认识、理解与欣赏——解释学与哲学、美学研究对象之审视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17-20. 
    摘要 ( 199 )   收藏
    解释学是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说,它经历了寻求正确理解方法的方法论解释学时期、把理解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本体论解释学时期以及理解无所谓对错的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时期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理解与认识、理解与欣赏的混淆。理解与认识的区分是解释学与哲学的区分,混淆两者会将解释学哲学化和哲学解释学化,最终走向历史唯心主义;理解与欣赏分别属于解释学与美学的研究对象,等同两者会引起解释学美学化、理解欣赏化,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区分理解与认识、欣赏,便于厘清解释学、哲学和美学的学科分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真”观念在近代哲学中的开显与演进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21-24. 
    摘要 ( 122 )   收藏
    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即为“真”。近代哲学在追求知识确定性的过程中,使思存关系即能否为“真”的问题充分地开显出来。但是,近代哲学囿于将思维与存在看做两个独立实体的思维路径必然导致认识无法为“真”。黑格尔使思维与存在统一于精神,以唯心主义的方式实现了“真”。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视阈下重新界定了思维与存在的性质:思维表征了“人类的自我意识”即是对“人本身”的自觉;存在是指历史,是指“人本身”对象化的产物。从而思维与存在都统一于“人本身”,实现了“真”。但对“真”观念之“思”并没有终止,而是一直在演进之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场域、惯习与实践活动的“双向模糊关系”——关于布迪厄的实践活动理论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25-28. 
    摘要 ( 136 )   收藏
    皮埃尔·布迪厄的实践活动理论是建立在超越传统实体思维、主张关系思维、超越二分对立的传统哲学观念、树立客观化和生成性的实践观念的基础上的。他认为,行为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惯习活动,是在场域中才发生的。实践活动表现的是人的客观化的实践关系,是与理论关系相对应的。实践活动具有两可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布迪厄立志要建构一门名副其实的关于人类实践的科学,而实践活动理论是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布迪厄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主要贡献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劳动解放原理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29-32. 
    摘要 ( 177 )   收藏
    劳动解放原理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劳动解放原理包括四个方面:劳动解放与自然规律的掌握;劳动解放中的审美活动;资本私有制竞争自由的劳动解放局限;劳动解放的公有制基础。它们构成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劳动解放问题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的存在”本质与马克思的形而上学思想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33-35. 
    摘要 ( 97 )   收藏
    马克思从“人的存在”出发,通过对人的存在的现实生活世界和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出了人的存在的自由本质,并提出了人的存在的自由本质得以实现的现实路径,即共产主义的价值理想。可以说,马克思实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变革与超越,由此开辟了当代意义上形而上学发展的可行性道路。这对于今天我们所面对的现代性问题的解决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塑人类精神家园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学
    品牌导向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中的价值及构建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36-41. 
    摘要 ( 117 )   收藏
    虽然国内外学术界关于营利组织品牌导向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但有关非营利组织的品牌导向研究却相对缺乏。中国非营利组织生成环境的不同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决定了有必要开展非营利组织品牌导向的相关研究。品牌导向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功效在于对组织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价值性管理,具体呈现在五个方面:与社会公众间的信任重构;与竞争者间的差异化识别;与政府部门间的“去行政化”;与非营利从业者间的心理契约建构;与客户间的忠诚度提升。概念建构、功能建构与网络建构,呈现着非营利组织品牌导向由组织内部向外部的建构逻辑,是一种“价值观—组织—社会”递进式建设思路,共同构筑了我国品牌导向型非营利组织的构建系统,并且构建系统的每一个子系统都会对其他子系统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组织品牌导向的成功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混沌理论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管理研究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42-46. 
    摘要 ( 88 )   收藏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演化过程显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系统具有混沌特征:内在随机性、初值敏感性和分形特征。针对杜芬模型描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系统的运行机理,我们提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管理的混沌控制对策,如控制混沌吸引子、重视债务风险的初发细微情节、构建协同一致管理原则和基于混沌方法进行债务风险的预警和控制,以求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同富裕”视阈下中国贫富差距拉大的现实问题论析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47-50. 
    摘要 ( 193 )   收藏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较严重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全面等问题,尤其是面对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许多人对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理论产生了质疑。实际上,邓小平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对共同富裕进行了最为系统的概括和阐述,明确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方式,提出保持社会稳定、大力发展经济是解决贫富差距的根本途径;注重社会公平是解决贫富差距的有效方法;实现“藏富于民”是解决贫富差距最终目标;必须认识到解决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服务支出对人类发展指数影响的逻辑思考与实证检验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51-56. 
    摘要 ( 171 )   收藏
    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是促进民生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政府公共性的重要体现,人类发展指数是较为全面地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在某种意义上也促进了政府财政向民生方面倾斜的力度。将从理论来源、公共属性、实现载体以及终极目标四个方面对公共支出与人类发展指数之间关系进行的逻辑思考同辽宁省相关数据运算得出的格兰杰双向因果关系的实证结合起来,获得的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服务支出变化会引起人类发展指数的变化,且对人类发展指数的贡献度大于经济性支出。有鉴于此,政府应完善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政策、优化公共服务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支出效率,以促进人类发展指数的不断上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品安全的刑法规制
    食品监管渎职罪的构成要件及适用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57-61. 
    摘要 ( 156 )   收藏
    食品监管渎职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第49条增设的新罪名,是身份犯,只有负有食品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才能构成其犯罪主体。本罪从客观上看是负有食品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而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在主观上只能出于过失;在适用上,其与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等渎职犯罪之间存在法条竞合现象。“徇私”属于主观的超过要素,不要求行为人实施与之相对应的客观行为。行为人受贿后渎职的,应按照受贿罪和食品监管渎职罪予以并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立法变革及发展趋势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62-66. 
    摘要 ( 110 )   收藏
    我国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进行法律规制的过程是从最初的行政处罚到刑事处罚,从单行刑法的规定到刑法典,从没有“食品安全犯罪”的相关罪名到具有相关罪名的发展过程。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新特征主要表现为: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侵害的对象更加普遍、运用的更加手段复杂、危害后果更加严重、证据取得更加艰难。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立法未来趋势主要表现为:罪名种类逐步增多、法益保护逐步提前、刑罚设置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外资非正常撤离争议解决机制研究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67-71. 
    摘要 ( 101 )   收藏
    在行政调解、诉讼、仲裁、ADR和ICSID机制等传统的国际投资争议解决机制中,我国习惯于以行政解决为主、以司法解决为辅来解决外资撤离的问题。考虑到我国外资非正常撤离的特性,应当根据具体的纠纷情况充分运用ADR的功能,同时提倡外商投资企业所涉及的合同主体之间的纠纷采取国际商事仲裁的方式予以解决。此外,我国政府还应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司法合作,大力发挥国际司法协助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洋经济理论前沿
    海洋经济系统:概念、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72-80. 
    摘要 ( 93 )   收藏
    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系统与陆域经济系统作为两个子系统,共同构成国民经济系统。从系统论的角度深化研究海洋经济,可以发现海洋经济系统本身具备独立性、开放性、资本技术密集性、发散性和自我演化等特征。海洋经济系统本身是由产业经济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文化经济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海洋经济系统又存在着不同的构成要素,不同层次系统内不同要素共同作用决定了海洋经济系统的动力演进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洋经济崛起视阈下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及空间差异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81-86. 
    摘要 ( 82 )   收藏
    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经济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变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日趋重要。一方面,海洋产业在海陆产业结构大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增强,正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海陆产业之间具有空间互动性,海洋产业对陆域产业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能力,但二者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在海洋经济崛起的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海陆联动,大力发展海陆关联性强的产业,加快推动临海产业集群,并在海陆产业空间规划和海洋区域产业布局上作出相应调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乡联系、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研究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87-92. 
    摘要 ( 89 )   收藏
    一般而言,社会资本能够降低经济交易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城乡联系能够促进社会资本的培育,降低经济交易成本;城乡联系与区域经济增长正相关,而城乡分割则增加交易成本,与区域经济增长负相关。而我国的实证研究表明,社会资本与城乡经济增长正相关,城乡联系水平与城乡经济增长正相关,教育水平与城乡经济增长正相关,法律体制效率与城乡经济增长正相关。可见,我国应该逐渐取消城乡分割的制度和政策,促进城乡联系,提高教育水平,提高法律体制效率,培育社会资本,促进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产业集群演化路径研究——以中国动漫产业为例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93-96. 
    摘要 ( 93 )   收藏
    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网,其演化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国要实现从动漫大国向动漫强国的转变,应当转变动漫产业的发展方式,提高动漫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网络化的水平,改变动漫市场空间狭小的状况,打破动漫产业发展的行业壁垒,以品牌建设为纽带,带动全产业链和全产业集群的发展;要逐步承接发达国家的外包业务,并从非核心业务外包入手,不断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此外,政府需要帮助集群内企业形成相互之间的优势互补,扶持产业内的新兴企业,从而使集群内的可利用资源达到最大,保持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在制定政策时,政府还需减少行政干预,以市场导向为主,重点扶持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引导动漫产业进行良性和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重化工关键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析——以辽宁为例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97-101. 
    摘要 ( 92 )   收藏
    重化工业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此阶段应注重对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化工业关键产业的选择、改造与扶植。作为中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的辽宁省,其关键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任务在于推进产业链条化、集群化发展模式;推动体制创新增强产业活力,加快开发替代性能源;推进集约化、清洁化、高新化,规范开采和退出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地财政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及治理路径选择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102-107. 
    摘要 ( 86 )   收藏
    土地财政一方面会促进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会给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风险。从理论上来说,土地财政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然而经实证研究却发现,土地财政的发展对于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是不可持续的。土地财政自身的不可持续性,导致现有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并累积了一定的财政风险及金融风险。有必要对土地财政进行改革,可从严格执行土地储备制度、积极创新土地出让方式、加大土地财政管理力度等途径进行治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银、力差的变迁看明代均徭法的演化路径——以浙江地区为例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108-109. 
    摘要 ( 229 )   收藏
    均徭银差是在明中叶成、弘之际银纳化的徭役项目,主要用作地方官员和儒学师生的补贴费用。在均徭法实施过程中,银差项目和数量虽然有所扩大,但主体功能并未改变。地方政府行政所需职役人员则主要通过力差佥点,民户通过“力役亲充”和“雇人代当”两种方式应役。至庞尚鹏“由役入赋”改革思路提出之时,浙江地区均徭役始终保持这种佥派方式,并无大量的力差转化为银差。所谓“丁田折银”和十段法改革主要指审编方式的货币化和审编范围的扩大,而并非佥役方式的变更。庞尚鹏的改革并不仅是对地方役法改革的简单总结,同时也是提出了新的财政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初磨勘司考论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120-128. 
    摘要 ( 125 )   收藏
    磨勘司是洪武年间所置重要的中央部门之一,存在的时间极其短暂,且历经两置两废。洪武三年初置时,这一机构为正四品衙门,是国家最高覆核部门,职掌天下赋税钱粮、司法刑名事务的覆核工作。洪武十四年,废而复置的磨勘司,在机构规模、性质、品级方面都有所变化,但基本职能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明太祖在对国家制度进行调整、改造和重构的过程中,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建立了一套具有分权性质的二级覆核新体制,从而取代了原先单一的覆核体制。至此磨勘司已无存在必要,被彻底罢废。明初磨勘司的命运,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明代国家制度从明承宋制、明承元制的格局状况逐步走向具有明代自我特色的演变轨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魏宗室阶层授爵略论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129-134. 
    摘要 ( 210 )   收藏
    北魏宗室阶层是代人统治集团的轴心和骨干,宗室爵制更关乎北魏的统治结构和国运隆衰,诸帝皆重其事,不断调整。就爵制演变而言,其广泛授爵始于道武帝登国元年,拓跋始祖神元帝力微的全体后裔皆可凭借复国战争的军功获得公、侯、伯、子、男五等贵族爵;皇始、天兴年间爵制调整,宗室爵位普遍晋升并超越异姓勋贵跻身于国家的最高领导层;天赐爵制则奠定了宗室事功酬赏和宗法分封两类获爵途径以及皇子与非皇子序列的爵级差别。至孝文帝时依据汉人丧礼五服制对宗室授爵制度进行改造,爵位数量和等级在宗室各房支间的均衡配比被彻底打破,皇帝的有服宗亲成为授爵的绝对主体,出服疏宗则渐趋边缘化。就授爵时段、数量、类型而言,道武、太武、孝文朝和孝明、孝庄朝,大批宗室因事功授爵;明元、文成、献文和宣武朝,因承平日久宗室怠惰因循,授爵多因宗法承继、推恩、裙带关系而来,事功授爵者数量渐稀。可以说,平城时代与洛阳时代宗室授爵类型的占比转变,已成为考量北魏政权生命力的重要标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档案文献看海城侯氏与黄瓦窑的经营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135-141. 
    摘要 ( 166 )   收藏
    黄瓦窑建于清朝入关之前,是政府为烧造皇家专用琉璃瓦件而设置的御用窑厂。但藉助馆藏档案对黄瓦窑的产权变化过程进行梳理,不难确定清代黄瓦窑“亦官亦私”的特殊性质。这种性质决定了黄瓦窑在经营过程中与政府之间既有简单的御用关系,也有复杂的契约关系,政府“订单性质”的指令性计划与黄瓦窑“相对独立”的自主经营并行,同时,这种性质决定了侯氏政府官员和窑主的双重身份,以及由这种双重身份而导致的问责和经营风险,而这种情况又普遍存在于清代诸多的御用窑厂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理论的未来与中国文化诗学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142-149. 
    摘要 ( 156 )   收藏
    文学理论的未来就在众望所归处。恩格斯“力的平行四边形”理论启示我们,文学理论的发展模式,应当是由那些能够体现发展正能量的文学观念、理想和主张共同构成的多极图式,这些正能量合力的结果,便是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诗学是按照中国学人自己的文化理念建构的新理论,它与西方文化诗学虽有某种联系,但已有了本质区别。中国诗学可以将西方传统文论与西方现代、后现代以及非理性哲学的某些合理因素整合起来,通过与中国古代文论资源的对话与沟通形成了崭新的“中国特色”,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活力,又显示华夏文化及其理论智慧的勃勃生机,这些使中国文化诗学能自然地承接五四运动以来和新时期以来中国理论家提出的重要理论主张,因此我们认为中国文学理论的未来必然是走向文化诗学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审美时间性讨论
    “时间性”何以成为美学的基本问题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150-155. 
    摘要 ( 85 )   收藏
    “审美生活”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与其它生活形态一样,具有一般“生活”的“构成特性”——“主客不分”,其在“时间性”上的体现是主客之间的“始终—指向”关系,那么一种描述“语法”就必将产生——“只有当……的时候,才会产生特定的美感体验”,因而,“时间性”是“生活哲学”的基本问题。“审美生活”与其它生活形态的分野在于其“价值”与“意义”寻求上的差异,体现为“审美生活”的“快乐”仅仅在于“主客不分”的“绵延”、“持存”的“过程”之中,这就使得“审美时间性”成为美学的基本问题。审美时间性在静态上的“内时间意识”与动态上的“价值或意义推动”呈现出两种基本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鉴赏判断的时间性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156-162. 
    摘要 ( 104 )   收藏
    审美经验是一个时间性过程,但鉴赏判断作为审美经验的中心环节,它的时间性过程需要分析与描述。从感性直观到反思判断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获得两种愉悦:鉴赏判断在其纯粹状态下获得纯粹的感性愉悦,在其应用状态下获得智性愉悦。两种状态形成一个循环,在循环中鉴赏判断呈现为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瞬间的直觉。鉴赏判断带来的智性愉悦和感性愉悦之间可能会形成和谐状态,也可能相互否定,二者之间本身会形成一个时间性过程。藉此,鉴赏判断以其时间性过程融入审美经验的时间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艺术之死”的时间性误判——或论丹托的“诡计”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163-168. 
    摘要 ( 99 )   收藏
    “艺术之死”(或“艺术终结”)观念中存在着三种时间性导向:一种导向是艺术实践的停止;一种导向是艺术精神的中止;还有一种导向是作为时间流程的艺术史结束。丹托主导的艺术死亡论中包含的时间性暗示其实不过是一种概念的混淆,丹托也不过是借这一口号来演绎自己的艺术界相关性理论,他提出时间性,又利用了时间性,最终落脚在当代先锋艺术实践的宣扬上。艺术之死的真实指向并非时间性,而是艺术边界的扩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传统词学中词曲之辨的承衍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169-173. 
    摘要 ( 141 )   收藏
    我国传统词学中词曲之辨的承衍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偏于辨分词曲体性之异论的承衍,二是偏于辨说词曲体性之通论的承衍。它们在论说向度上形成交集,相互对立而相互融通,从不同视点上展开、充实与深化、完善了词作体性之论,为全面深入地认识与把握词体之性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式善怀人组诗与乾嘉文坛生态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174-179. 
    摘要 ( 76 )   收藏
    乾嘉时期,蒙古族诗人法式善诗歌创作宏富,其中怀人诗篇在其全部诗作中所占比重最大。推究法式善的怀人诗作,就创作数量而言为乾嘉诗人之首,就题材内容而言蕴含着诗史之精神;而究其组诗创作生成的原因,除却诗坛创作风气的因素外,亦离不开法式善自身的个性情怀与仕宦经历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闻一多与中国新诗同人诗家比较研究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180-186. 
    摘要 ( 105 )   收藏
    虽然徐志摩和闻一多都是格律诗派同人中的耀眼明星,但若和闻一多的爱国诗相比,显然屈居其后。比较闻一多和郭沫若二人诗作,郭诗犹如伏牛秦岭,虽虎踞龙盘巍峨壮观,但尚需雕琢。闻诗虽然没有这么大气势,但却像一座别墅群,钟灵毓秀精致美观。比较李金发的《微雨》和闻一多的《死水》,无论思想抑或艺术均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根据闻一多很多诗的象征意蕴,认为其囊括自由、格律和象征三派特色亦不无道理。作为承前启后的诗人,有些模仿闻诗者很难达到他诗作高度,是因为如胡适倡导新诗只学到美国意象诗派皮毛一样,却没有把握诗之真精神而缺乏艺术功力缘故。闻一多不仅在格律诗派中具有最高地位,在格律、自由和象征三派中具有最高地位也毋庸置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纳博科夫英语长篇小说中俄国流亡知识分子形象研究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4):  187-190. 
    摘要 ( 185 )   收藏
    纳博科夫在他的英语长篇小说中塑造了各种类型的流亡者形象,其中尤以俄国流亡知识分子的形象最为突出。这些流亡知识分子从俄国流亡到西欧各个国家,经历着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种种不适应,呈现出形色各异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这些流亡者的经历不仅与纳博科夫的人生经历契合,而且反映了处于社会边缘的流亡知识分子对故国和自由的渴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海书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