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13-05-20 上一期    下一期
    哲学
    评鲍德里亚对时尚的后现代主义阐释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5-10. 
    摘要 ( 174 )   收藏
    鲍德里亚认为,只有当符号没有确定意义的时候,即当符号从固定意义中解放出来的时候,时尚才会出现。而这是在现代社会才发生的。时尚的现代性表明,时尚必须是求新、求变的,而求新、求变的时尚也有一种复古和回溯的趋势。但是,这种复古只是形式的再现、复活。这表明时尚有一种“类似自杀的倾向”。具有后现代倾向的时尚是取消意义的纯粹形式特点。这种纯形式变化以直接社会性为目标。时尚符号甚至会扩展到人的身体,使人的身体变成纯粹的符号,成为人的新的“性”特征。时尚的纯形式变化表明,符号的结构意义被解构了,它具有颠覆性意义,这与社会的结构被颠覆类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生命存在论建构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11-15. 
    摘要 ( 201 )   收藏
    弥合自启蒙以来认识论哲学所导致的理性与生命的分裂,实现生命意义的完整复归,是黑格尔辩证法生命存在论建构的哲学主题。这一凸显生命活力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一直为知识论视角所遮蔽。黑格尔辩证法的“概念”形态蕴含着思辨逻辑实现理性与生命相和解的存在论内涵。《精神现象学》对于生命的“精神奥德赛”式考察表明,辩证法的生命存在论建构奠基于历史存在论的基础之上。但是,人类历史一旦被超拔为纯粹的概念史便失去了真实的存在论根基,正是在此意义上,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生命关切才局限为抽象的神性救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践价值的非终极性及其文化性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16-21. 
    摘要 ( 122 )   收藏
    与我们通常主张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相别,亚里士多德对实践活动与理论沉思活动做了明晰划界,认定人所追求的最高的善或终级价值只存在于理论沉思活动中,实践活动中的价值是非终极性的。实践价值之所以是非终极性的,是由于它是人的事务而非神的事务。实践价值非终极性思想已参与塑造了西方文化性格,形成界限意识、人性有欠、经超双元以及知行相分等文化性状,并对乌托邦向实践的僭越冲动起到了重要的解毒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下观念、民族国家与现代认同——权力与教化变奏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思考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22-27. 
    摘要 ( 183 )   收藏
    如何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关键在于梳理清楚国家与民族的基本内涵及其关系。其中,爱国主义中“国”的含义应该从民族国家和文化的层面来把握。权力和教化是支配其生存诉求的不同逻辑。辨析二者的正确关系才能准确把握在资本逻辑占据主导的当代社会中人类的基本权利诉求是什么,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现代认同,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提供智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义规则在公共生活中的确立——对休谟正义理论的解读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28-32. 
    摘要 ( 137 )   收藏
    为解决英国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休谟将科学方法引入到正义理论的研究中,认为正义的外在因素是人有自私的可能性以及社会财富的稀缺性;正义的内在因素是个人和社会有谋求更大财富的倾向性、可能性、应然性。通过主张以财产权为中心的正义规则,正义理论也从善恶论走向效果论;对同情的探讨为正义奠定了温和的情感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转型与嬗变: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少数民族价值观研究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33-36. 
    摘要 ( 136 )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地区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这种变迁必然会引起相对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价值观的嬗变。国内很多学者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视野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理论和方法逐步丰富和更新。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故而,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价值观变迁过程及原因的研究,注意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进一步扩展研究对象,并加大对宗教、政治等敏感性价值观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践参与、文化圆融、生存规范与法度的主体性自觉——“后全球化时代”①中国价值观念之公共性新规制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37-41. 
    摘要 ( 149 )   收藏
    生活在“后全球化时代”,我们依然遭遇着美国式的文化制式和价值理想的强势主宰。这一情势长此以往,足以消弭和解构作为关照性“他者”的诸多民族自性。从未来着眼,正在力图摆脱源自西方的“现代性文化”思想范式掣肘、自主探索民族生存新形态的中国社会,同样需要确立自己借以向世界进行自主叙事的话语方式和思想逻辑。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一个紧迫而深邃的本己性理论命题做出具有时代高度的解答:历经30多年深刻、全面的历史变迁与制度革新而日渐成熟起来的中华民族,在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理论自信”的历程中,究竟能够向世界贡献什么样独特的新智慧和文化价值理念,以至于可以被整个世界所接受、认同,并通过制度化实践和意识形态正当性辩护的方式,实际地造成一种与西方现代性文明不同的新的文明形态,从而引导人类真正走上历史正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之路——从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观谈起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42-45. 
    摘要 ( 179 )   收藏
    费孝通的文化自觉理念提倡一种文化的自知之明,即一种知此、知彼、知彼此的文化反思过程,这也是在对自己和他人的文化了解的基础上完成文化认同、承认文化差异、寻求文化对话路径的过程。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观昭示我们,当代的中国文化创新是在对传统文化真正认识的基础上对当代文化环境和发展方向的探索。要实现文化创新,就必须葆有文化反思的思维意识,在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交流与融汇中寻求文化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英文化语言场域构建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46-50. 
    摘要 ( 147 )   收藏
    语言场域的构建是对传统语言范畴研究的突破,场域与惯习的关系强调了言语交际主体(在交际语境下的说话人的角色)在场域中的地位。语言场域构建具有四重意义:突出言语单位的文化性、言语交际主体的动态性、言语交际环境下和虚拟情境下的大知识图谱构建和言语交际单位的可适性。在汉英文化比较中拟构汉英颜色语言场域,发现两种语言的缺项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51-55. 
    摘要 ( 247 )   收藏
    随着全球信息传播和人员流动加速,混合型、共时态的横跨度文化配置取代了深度的文化依存。跨文化编码和解码的误解、误读使文化冲突和文化和谐问题变得十分普遍和深刻。跨文化传播理论视域中,高度语境文化和低度语境文化的差异造成交际原则模式、交际时间取向、语言及非语言交际形式等大量的文化误解,是文化冲突的主要原因。“陌生人”焦虑与不确定性的传播困境提出了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适应模式和策略。“面子—协商”理论则探寻了文化和谐目标下实现文化意义的共享的途径。在尊重各文化实体差异性的基础上,以宽容积极的心态对待和适应异质文化,通过文化对话交流互动实现文化共同发展和融合,这才是跨文化传播和交际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学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认知误区及其超越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56-61. 
    摘要 ( 224 )   收藏
    近年中国农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乡村治理和社会政治的发展。这既与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的破坏性直接相关,也与人们的认知误区关系甚大。要真正走出误区,实现根本性超越,观念更新至为重要,主要表现为:由“对立”走向“我们”中的主体性确认;在坚守“自治”的前提下,发挥各级政府的“他治”作用;以更包容的心态给予群体性事件以正能量的理解和阐释;让“村民”更快转换成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东西部失地农民市民化意愿对比测量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62-67. 
    摘要 ( 137 )   收藏
    通过对上海和广西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的实际调查和对比性分析发现,上海失地农民的市民化意愿强烈,失地农民对于市民化的满意程度很高;广西失地农民的市民化意愿消极,失地农民们对于市民化充满了担忧甚至抵制。研究进一步发现,影响失地农民市民化意愿的因素主要是城市生活的抗风险能力和征地后生活状况的变化等。单纯给征地补偿费的做法并不能够让失地农民满意,更不会让失地农民产生强烈的市民化意愿。只有增强失地农民城市生活的抗风险能力并努力提升其成为市民后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交往度,失地农民才会愿意转为市民,城市化进程才能真正得到加速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微博问政对公共治理功能的改善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68-70. 
    摘要 ( 140 )   收藏
    “微博问政”为推进信息公开、征求社情民意、开展舆论监督、实现官民互动提供了新的平台,但同时也对政务人员的微博应用素养和公共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推动微博问政的理性与建设性发展须从多方面入手:推动微博问政常态化、规范化,建立政务微博长效发展机制;把握微博舆论主动权,释放微博正能量;给力“现实问政”,促进政务微博由信息互动向公共服务的转型;增强微博应用素养,提升微博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质素特征分析的近代建筑遗产保护策略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71-74. 
    摘要 ( 149 )   收藏
    近代建筑以其特有的质素特征,在保护实践中显现出相对特殊性,故质素特征分析是制定保护策略的逻辑基础。对价值质素、价值特征与残损机理展开科学、严谨的分析,进而生成相应的价值评估、保护性改造设计策略以及修复技术策略,是提高近代建筑遗产保护策略适宜性的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国64年宪政发展与建设实践的启示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75-79. 
    摘要 ( 144 )   收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多年来宪政发展的历史进程,按不同主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探索时期、徘徊时期和重建时期。在这三个时期提出的理论、战略思想、方针政策等都改变了我国宪政建设的社会资本、政治资本和人力资本,使我国的宪政建设有了巨大的进步,显现出以秩序和稳定为前提,重视规范和制约权力的基本走向,对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化、法律化起到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这既符合世界宪政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国情和发展需要的真实反映。以上三个时期我国宪政发展与建设实践启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需要宪政,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必须立足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要突出“人”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律制度发展建设中的本土化
    法学研究的实践化与本土化转向——“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所开放出来的学理更新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80-83. 
    摘要 ( 125 )   收藏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的出台与实施已开放出对中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学理反思与理念再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当代中国法学的学理更新。一方面通过“计划”可以反思和发现当前中国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在法律人才实践技能培育方面的作用及不足;另一方面通过“计划”可以推动和深化中国法学研究的实践化和本土化转向。即,其一,要确立学术传统的本土化;其二,要全面培育对中国社会经验现实的感受和洞察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和提炼出对中国有解释力的本土化概念和理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环境刑法的困境与重构——以法律移植与本土化为视角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84-88. 
    摘要 ( 140 )   收藏
    面对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的发展态势,我国通过法律移植建立的环境刑法在立法技术、立法体系等方面均陷入困境,导致对环境犯罪惩治不力。我国环境刑法摆脱困境的出路在于借鉴国外环境刑事立法的有益经验进行重构,实现环境刑法移植的本土化。环境权理论、法律全球化以及生态文明观为我国环境刑法的重构提供了理论支撑。重构我国环境刑法应当立足于我国的国情,逐步改变环境刑法的立法技术,实现环境犯罪由行政犯向刑事犯的转化,确立环境刑法在刑法体系中的独立地位,实现环境刑法的统一,完善环境犯罪构成要件的相关规定以及增加环境犯罪责任方式的种类,切实发挥刑法打击环境犯罪的作用,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解法律方法与社区纠纷解决——以情理调解方法为例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89-93. 
    摘要 ( 153 )   收藏
    社区调解制度属于人民调解制度的范畴,又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调解制度。单位社会的解体以及社区体制的形成使得社区成为社会基础纠纷的聚集地,并且社区纠纷具有与以往纠纷不同的新范围、新类型以及新特点。调解法律方法表达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如传统“和合文化”是调解法律方法的文化基础,其特有的文化力是社区调解制度生命力的保障,对于社区纠纷解决具有促进价值。作为调解法律方法具体文化样态的情理调解方法,其本质是“乡土正义”,在社区纠纷解决的运用过程中具有鲜明的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岩诉讼档案状词真实性研究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94-98. 
    摘要 ( 170 )   收藏
    清代浙江黄岩诉讼档案中的状词,大多语言表述较为平实,基本不存在夸饰案情的情况。这说明清代后期诉讼状词中的诉求十分明确,否则会遭到官府的驳回。同时,官方对呈递上来的诉状批复时,大多都能慎重而又准确地处理,恣意而为者很少。通过对这批档案的解读,能进一步回到真实的历史场景中,逐步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对中国法律史研究甚至中国法学研究的束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矛盾的法治化探讨——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社会管理为视角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99-101. 
    摘要 ( 131 )   收藏
    我国社会矛盾主要体现在公法调整范围内的矛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预防社会矛盾发生的重要环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法治化应是评估主体中立化、评估程序民主化和评估信息公开化。社会矛盾治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社会管理的主体应当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的法治保障关键是政府要依法行政,尤其是不得随意逾越社会管理应有范围。化解社会矛盾的法律机制需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行政主体应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司法公信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理论前沿及热点
    后凯恩斯学派的危机解析及批判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102-109. 
    摘要 ( 158 )   收藏
    当前西方经济学界关于危机的观点众说纷纭,其中后凯恩斯学派的论述尤其值得关注。作为当代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流派,后凯恩斯学者依据凯恩斯经济学的不确定性原理与经济不稳定思想,从内在机制与外在条件两方面对金融与经济危机的发生机理给予了独特解析,并对流行的主流派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展开了深入批判。无论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经济大国,都应重新恢复并发展凯恩斯主义的传统,坚持基本的宏观管理理念,借鉴并发展新古典思想传统的宏观政策理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可持续发展技术观下的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分析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110-114. 
    摘要 ( 126 )   收藏
    一直以来,海洋科学技术都是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它在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物质利益的同时,也成为了人类“控制自然”的工具,造成了许多难以挽救的“生态危机”。近年来,在传统的海洋科技发展观指导下的海洋发展实践则是这一“双刃剑”现象的最佳诠释。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传统的科技发展观并未考虑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海洋经济发展,应将科学技术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使科学技术的使用走向分散化,彻底转变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方式,提倡利用海洋清洁能源,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并强化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文明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房地产政策研究
    房地产征用补偿的组合性均衡评价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115-119. 
    摘要 ( 171 )   收藏
    组合性均衡评价是期权博弈与行为博弈在房地产征用补偿价格评估中的一种结合性思考,它尝试在同一评价基准上比较关联主体的策略均衡及其价值涵义,从而为确定更为准确合理的房地产征用补偿价格奠定基础。针对房地产征用补偿价格的准确计量问题、公平性问题和实现的风险性问题,构建基于期权博弈均衡、互动公平均衡和损失规避均衡的组合性均衡评价模型以及设计该模型不同类别的博弈实验。这种组合性均衡评价方法能够实现关联主体收益最大化、分配公平性和重大损失规避的信念整合与策略均衡,从而保证关联主体在同一基准上对房地产征用补偿价格的评估和补偿方案可行性的判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控房地产业的政策效应分析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120-124. 
    摘要 ( 148 )   收藏
    在经过多次宏观调控房价仍然高企的背景下,出台了旨在抑制房价上涨的“国五条”调控政策。短期看来,“国五条”不仅不能抑制房价,反而会加快房价上涨。长期看来,增加住房的持有成本,将大量已有投资性住房即二手房赶入市场,增加二手房供给,才是正确的房价调控思路。如此,住房的投资性需求将大幅降低。而住房的价格走向还取决于土地供应、货币发行量等外生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费者感知价值对网络购买意愿影响研究——以在线口碑为调节变量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125-131. 
    摘要 ( 252 )   收藏
    感知价值(功能价值、情感价值及社会价值)对网络消费者购买意愿有正向影响,其中情感价值对网上购买意愿的影响作用最大。在线口碑在感知价值(功能价值、情感价值及社会价值)对购买意愿的影响中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即正面在线口碑会促进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形成,负面在线口碑会阻碍购买意愿的形成,在线口碑在网络消费者感知价值与购买意愿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对网络消费者来说,感知价值的大小影响其购买意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4E”原则的我国政府预算绩效评价框架构建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132-137. 
    摘要 ( 334 )   收藏
    我国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是,基于结果导向的预算改革的观念还未能深入人心;绩效评估的公众参与度不足;实际的评价指标过多注重微观而较少考虑宏观,忽视财政预算支出对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作用过程和运行结果,评价视野狭窄,以致单个或局部经济、宏观浪费的现象不断发生。据此,我国政府预算绩效评价应遵循“4E”(经济性、效益性、有效性、公平性)原则并构建我国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框架。预算绩效评价应按照目标—投入—过程—产出—结果的流程主线逐步进行,明确体系框架中各阶段的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构建,为我国公共财政的健康发展、预算机制的调整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媒体时代企业整合营销传播问题研究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138-141. 
    摘要 ( 146 )   收藏
    我国大多数企业对IMC的执行处于初级阶段,对IMC的认可主要在观念层面,不重视从顾客投资回报率角度来评价营销传播效果,对消费者数据库系统开发和挖掘程度不高,主要是因为市场需求不高,消费者存在二元化结构、各种媒体影响力发展不均衡等。因此,我国企业要更好地实施IMC需要变革组织架构、建立科学效果测量体系、完善数据库系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宋时期白沟的生活世界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142-147. 
    摘要 ( 152 )   收藏
    北宋时期,河北白沟镇首次登上历史舞台,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历史现象,表现在:白沟的生态环境被彻底改造成为近似江南的水乡泽国;白沟地区的行政管辖权属两国四县,由宋、辽两国分权治理,当地民众权益则备受漠视;白沟成为两国间谍活动的天堂,本地两属民则为间谍的主要来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张居正主政时期水利事业的管理与运营——以黄、淮、运和三吴水利为中心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148-158. 
    摘要 ( 125 )   收藏
    张居正主政时期,围绕黄、淮、运三河及三吴水利事业的管理与运营,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在人事政策方面,统一水利官员的事权、延长水利官员的任期并严格责成制度;在水利资金方面,在原有水利资金的基础上,通过改折漕粮、借支他项资金、清理滩占田荡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保证了水利资金的相对充裕;在河工夫役方面,主要依靠官府雇募,同时视水利事务的缓急繁简编派徭役,以维护水利设施,辅助大规模水利工程的修建。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此时期水利事业的有效运营,保障了三河综合治理、三吴水利修建等重大工程的顺利竣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史》万稿与王稿类传的异同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159-164. 
    摘要 ( 250 )   收藏
    《明史》由初稿到定稿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探索的个案。研究表明,万氏史学专业水平高,万稿是一个自足而细化的专业文本;而王氏政治水平高,王稿是一个主题式的普通文本。万稿的细化与王稿的粗化,分别体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的正史类型;由万稿而王稿,体现了史馆前后两个阶段所持修史理念的逆转,万稿是回归史汉思潮的高峰,而王稿重新走上了正史之路。从政府角度来说,王稿优于万稿;而从学术角度来说,万稿优于王稿。在《明史》的正史效应已经消失的情况下,更应提倡学术味浓的万稿,重新整理出版万稿,才是我国明史研究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主流媒体视野中的中日历史认识问题——以《纽约时报》(1980—2010年)为例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165-170. 
    摘要 ( 139 )   收藏
    历史认识问题是中日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美国是影响中日关系的一个关键变量,而媒体舆论又是美国政府对外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背景因素。通过对30年间《纽约时报》中涉及中日历史议题的152篇新闻报道的梳理,分析美国主流媒体对中日历史认识问题的认知,对比考察不同时期中日两国在美国主流媒体中的形象,为中国在西方媒体视野中塑造更理想的国家形象提供参考。中国应从两个方面来主动塑造和传播积极的国家形象:中国作为国家形象的塑造主体应大力加强公共外交,全方面、多渠道地加强与国外公众的沟通与交流,澄清误解,汇聚共识,在对日态度上即使争取不到偏向中国立场的国际舆论环境,也要基本争取到相对客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国作为国家形象塑造的客体在地区性和全球性的治理机制当中以负责任大国身份参与各种国际问题的解决,让国际社会大众从中国的实际行动中了解和认识中国,从而间接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中国要做国际舆论环境的主动塑造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早期历史认识的发生路径与思维模式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171-174. 
    摘要 ( 131 )   收藏
    中国早期的历史认识建立在历史认识者之道德理性、情感意志与历史理性的基础上,而此三者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史学的特质又决定了其基本的发展路向。在中国早期史家看来,历史之所以能被认识在于历史认识者与历史认识对象之间的同质性,同质性即以褒贬性的道德理性、体验性的情感意志以及经验性的历史理性为主要表现,以人性与人心为最终的依据。中国早期的历史认识因之便具有了经验性与主客统一性,从而在思维模式上亦呈现出反求诸己的主体性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三反”、“五反”运动略述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175-180. 
    摘要 ( 281 )   收藏
    建国后,辽宁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一些干部、职员作风蜕化,利用职权贪污浪费、行贿受贿、盗窃国家资财,贪腐之风日炽。为维持辽宁经济建设的正常秩序,维护党和政府的声誉,辽宁境内的辽东、辽西两省和大区直辖的沈阳、旅大等五市先于全国开展了一次声势浩大、历时一年的“三反”、“五反”运动,严厉打击贪污盗窃、行贿受贿、损公肥私及官僚主义作风。这是一次及时、有效的党内作风整顿、组织清理,使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广大干部、职工受到了一次极为深刻的思想教育,堪称继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运动后又一次功在千秋的伟大运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宋代美学的代表人物与核心范畴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181-190. 
    摘要 ( 392 )   收藏
    宋代学术“体、用、文”三分,理(道)学家究学明体,政治家经世致用,文学家禀性重文,三家各争其统,分途发展,交互影响,形成宋代人文学术鲜明的特色。宋代美学也呈现出明显的辞、经、道三家并峙的局面,即文学家、政治家、理学家的美学,加上“以禅喻诗”的禅家美学,亦可谓四家并列。分别以苏轼、王安石、朱熹和严羽为代表。“随物赋形”、“文为世用”、“文道合一”及“以禅喻诗”分别是其核心命题。在此理论格局中,形成了有别于汉唐美学的核心范畴,即“理气象”、“性”与“情”、“文”与“道”、“悟”与“趣”、“逸”与“远”、“韵”与“味”、“平淡”与“自然”、“涵咏”与“自得”、“闲”与“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唐前文学中的“辽东”想象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191-196. 
    摘要 ( 86 )   收藏
    在历代典籍文献中,“辽东”逐渐不止于地理或行政疆域的表达,而是成为一个更为深远的文化概念。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僻处一隅的辽东与中原文化有着遥远的距离。从先秦到唐代,文学作品中虽不乏对于辽东的描写,但经常注入了各种想象、夸张、隐喻;或者剥取只鳞片羽加以发挥。许多作者并未亲身去过辽东,即便去过,他们叙述的角度或撷取的意象也会难以避免地带上前人的痕迹。总体上,它们呈现出辽东地区自然或历史的特质,也包含着中原文明的自我审视、矜持与反思,并在浩繁卷帙中沉淀积累,逐渐勾勒出一个想象中的“辽东”:包括遥远荒寒的地理想象,绝域征途的边塞想象,豪勇不屈的侠客想象,悲怆怀思的神仙想象,高风亮节的隐士想象。作为文化概念的“辽东”,在自身的发展、与内地的互动交流以及文学作品的铺陈想象中逐渐清晰,各种意象和典故与之伴生,构成了更广义的“辽东”地区的一系列文化表征,并对这片土地后世的精神气韵和文化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唐诗看浮云意象的佛禅意味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197-200. 
    摘要 ( 247 )   收藏
    唐代诗歌中浮云意象密集,其意蕴内涵相较前代更加丰富深邃,其发展轨迹更趋向于对现实人生种种际会的超越而指向佛理禅趣。深究其原,可知影响浮云意象佛禅意味渐浓的原因主要有三:佛教“浮云喻”的流传;禅宗公案以云示法的榜样作用;诗僧所创造的云意象静穆深隽诗境的影响。可见,诗人以佛禅之良刀切开了浮云意象这块璞玉,使其展现出浓郁的宗教哲学意趣和诗美光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同源而异派——古典戏曲理论对诗歌理论的“因革”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201-206. 
    摘要 ( 171 )   收藏
    文体交融和文体相互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形成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以传奇为代表的戏曲理论执着论述曲与诗歌的同源性、同质性、同构性,同时也注意到了戏曲艺术的独特个性,其中有关“曲”的理论是对诗歌理论的因袭,有关“戏”的认识是对诗歌理论的变革,戏曲文体的生成不仅是“文体交融”的过程,也是理论交融的过程。李渔的“同源而异派”之说恰切地概括了这一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世纪都市情感小说论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207-212. 
    摘要 ( 142 )   收藏
    新世纪以来,人们的婚恋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都市男女的婚恋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也出现在当代都市情感小说中。职场白领、知识分子、都市外来者、普通市民的情感生活在都市情感小说中得到生动的描写,其中描写山盟海誓爱情永远的很少,却常常描述婚外情、性交易、一夜情、性伙伴等情节。新世纪都市情感小说在艺术方法上以写实主义为主,在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中仍然有着新的追求与探索,小说家们逐渐显现出不同的题材取向与创作风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艺术和政治共栖——勇于突破禁区的德国当代作家君特·格拉斯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213-216. 
    摘要 ( 119 )   收藏
    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君特·格拉斯是德国当代最具争议也是最重要的作家,他在几十年的文学创作中勇于突破禁区,勇敢面对争议,不断对历史进行深刻反思。他在政治上极为活跃,极富社会责任感,“艺术和政治共栖”是他写作生涯的写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武器论”:19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观念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3):  217-220. 
    摘要 ( 183 )   收藏
    在世界电影百多年历史中产生的诸多电影观念中,“武器论”是19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人为适应时代、实践社会理想而确立的一种激进的电影观念。它突破了一度导致中国电影走向庸俗没落的“影戏论”的束缚,特别强调电影的社会价值功能和对民众的宣传鼓动作用,真诚认同苏联社会主义电影理念,体现出非常鲜明的政治文化特征。“武器论”电影观念指导下拍摄制作了一批堪称中国电影经典的影片,1930年代被电影史家视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真正的高峰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