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3 ›› Issue (3): 16-21.

• 哲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实践价值的非终极性及其文化性

刘进田   

  • 出版日期:2013-05-20 发布日期:2018-08-07
  • 作者简介:刘进田,1959年生,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教授(陕西 西安 710063)。
  •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1203)

  • Online:2013-05-20 Published:2018-08-07

摘要: 与我们通常主张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相别,亚里士多德对实践活动与理论沉思活动做了明晰划界,认定人所追求的最高的善或终级价值只存在于理论沉思活动中,实践活动中的价值是非终极性的。实践价值之所以是非终极性的,是由于它是人的事务而非神的事务。实践价值非终极性思想已参与塑造了西方文化性格,形成界限意识、人性有欠、经超双元以及知行相分等文化性状,并对乌托邦向实践的僭越冲动起到了重要的解毒作用。

关键词: 实践, 非终极价值, 界限意识, 知行相分, 文化性格

中图分类号: 

  • B018
〔1〕〔2〕〔3〕〔4〕〔5〕〔6〕〔8〕〔9〕〔10〕〔12〕〔14〕〔15〕〔16〕〔17〕〔18〕〔19〕〔20〕〔21〕〔22〕〔23〕〔27〕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05、305、306、306、306、307-308、308、308、308、309、309-310、307-308、310、12、6-7、7、187、175、176、4、11页。〔7〕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53页。〔11〕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3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78页。〔13〕张汝伦:《历史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5页。〔24〕徐长福:《走向实践智慧——探寻实践哲学的新进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97页。〔25〕谢尔兹:《逻辑与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页。〔26〕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页。〔28〕李泽厚、刘绪源:《该中国哲学登场了——李泽厚2010年谈话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第31页。
[1] 张兴国. 东亚价值观何以可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21-26.
[2] 周凡. 价值的当代生存论诠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31-35.
[3] 朱书刚. 可持续发展伦理价值观焦点述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36-40.
[4] 晏辉. 当代价值冲突的哲学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10-15.
[5] 陈新汉. 论民众评价活动的权威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17-23.
[6] 吕嘉. 论真理与价值的统一[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15-20.
[7] 沈湘平.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同价值的几点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5-10.
[8] 袁祖社. “五大发展理念”与人类生存方式的根本变革——人类“发展悖论”和“发展异化”难题之时代性破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1-16.
[9] 姜晓秋. 论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32-36.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