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3 ›› Issue (3): 191-196.

• 房地产政策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唐前文学中的“辽东”想象

刘磊   

  • 出版日期:2013-05-20 发布日期:2018-08-07
  • 作者简介:刘磊,1978年生,文学博士,辽宁大学文学院讲师(辽宁 沈阳 110036)。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740079);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3jg1210);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种子计划”项目

  • Online:2013-05-20 Published:2018-08-07

摘要: 在历代典籍文献中,“辽东”逐渐不止于地理或行政疆域的表达,而是成为一个更为深远的文化概念。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僻处一隅的辽东与中原文化有着遥远的距离。从先秦到唐代,文学作品中虽不乏对于辽东的描写,但经常注入了各种想象、夸张、隐喻;或者剥取只鳞片羽加以发挥。许多作者并未亲身去过辽东,即便去过,他们叙述的角度或撷取的意象也会难以避免地带上前人的痕迹。总体上,它们呈现出辽东地区自然或历史的特质,也包含着中原文明的自我审视、矜持与反思,并在浩繁卷帙中沉淀积累,逐渐勾勒出一个想象中的“辽东”:包括遥远荒寒的地理想象,绝域征途的边塞想象,豪勇不屈的侠客想象,悲怆怀思的神仙想象,高风亮节的隐士想象。作为文化概念的“辽东”,在自身的发展、与内地的互动交流以及文学作品的铺陈想象中逐渐清晰,各种意象和典故与之伴生,构成了更广义的“辽东”地区的一系列文化表征,并对这片土地后世的精神气韵和文化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唐前文学, “辽东”想象

中图分类号: 

  • I206.2
〔1〕〔2〕〔21〕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364、1365、425页。〔3〕何建章:《战国策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081页。〔4〕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885-2886页。〔5〕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565-2566页。〔6〕任洛等:《辽东志》,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第354页。〔7〕刘子敏:《关于辽东的考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1期。〔8〕〔9〕让-马克·莫哈:《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比较文学形象学》,孟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3、34页。〔10〕〔31〕佚名撰、孙星衍校:《燕丹子》,王根林等:《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5、36页。〔11〕陈寿:《三国志·吴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253-1254页。〔12〕《全后汉文》卷二十一,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12页。〔23〕〔25〕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76、469页。〔13〕〔28〕郭璞注、邢昺疏:《尔雅注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4-215、209页。〔14〕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57页。〔15〕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八十七·果部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501页。〔16〕〔49〕李昉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50年,第4163、2416页。〔17〕杨同桂:《沈故》,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第287页。〔18〕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11-812页。〔19〕《全梁文》卷三十三,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57页。〔20〕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488页。〔22〕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901页。〔24〕《全后周文》卷十三,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33页。〔26〕《全后周文》卷十一,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16页。〔27〕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5页。〔29〕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75页。〔30〕司马迁:《史记·燕召公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561-1562页。〔32〕班固:《汉书·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657页。〔33〕《全后周文》卷十五,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48页。〔34〕魏征等:《隋书·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860页。〔35〕陶潜:《搜神后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页。〔36〕范晔:《后汉书·郡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529页。〔37〕房玄龄等:《晋书·宣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2页。〔38〕房玄龄等:《晋书·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27页。〔39〕〔40〕〔41〕范晔:《后汉书·东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812、2814、2820页。〔42〕房玄龄等:《晋书·宣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2页。〔43〕范晔:《后汉书·循吏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464页。〔44〕范晔:《后汉书·逸民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759页。〔45〕陈寿:《三国志·魏书》,卷十一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55页。〔46〕〔48〕〔50〕陈寿:《三国志·魏书》,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50、354、350页。〔47〕陈寿:《三国志·魏书》,卷十一裴松之注引《高士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54页。〔51〕《全三国文》卷二十四,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1182页。〔52〕《全三国文》卷三十七,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1258页。〔53〕《全晋文》卷一百一八,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2135页。〔54〕《全陈文》卷八,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3442页。
[1] 于景祥. 王文濡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2-178.
[2] 王锺陵. 《庄子·大宗师》“真人三解”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48-160.
[3] 胡胜. 《西游记》与全真教关系辨说——以“车迟斗圣”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1-166.
[4] 章建文. 清初文学批评语境下张英的文学观——以《御选古文渊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7-173.
[5] 杜桂萍,马丽敏. 经学思维与俞樾戏曲创作[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90-199.
[6] 王颖. 论《老学庵笔记》的小说学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08-212.
[7] 周淑婷. 金圣叹“奇绝”审美范式探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8-221.
[8] 李建国. 论陶渊明对太康繁缛文风的接受与疏离——兼论陶渊明的美学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202-217.
[9] 祁志祥. 清代词论的“尊体”取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44-153.
[10] 赵毓龙,胡胜. 因循与重构:《昇平宝筏》对西游故事的改造——以“黄袍郎”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54-158.
[11] 郭世轩. 崇文·尚清·真美——钟嵘对陶渊明的评价及其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59-162.
[12] 丁建定,任志强. 基于模糊层次综合评估法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39-44.
[13] 殷学国. 鲧的变形:中国古代天灾救济叙事观念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71-176.
[14] 胡建次. 清以降词集序跋对婉约与豪放之宗的消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77-181.
[15] 魏洪洲. 陈、白二氏《九宫谱》《十三调谱》考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9-19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