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3 ›› Issue (3): 207-212.

• 房地产政策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新世纪都市情感小说论

杨剑龙   

  • 出版日期:2013-05-20 发布日期:2018-08-07
  • 作者简介:杨剑龙,1952年生,文学博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234)。

  • Online:2013-05-20 Published:2018-08-07

摘要: 新世纪以来,人们的婚恋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都市男女的婚恋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也出现在当代都市情感小说中。职场白领、知识分子、都市外来者、普通市民的情感生活在都市情感小说中得到生动的描写,其中描写山盟海誓爱情永远的很少,却常常描述婚外情、性交易、一夜情、性伙伴等情节。新世纪都市情感小说在艺术方法上以写实主义为主,在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中仍然有着新的追求与探索,小说家们逐渐显现出不同的题材取向与创作风格。

关键词: 新世纪, 都市, 情感小说, 风格

中图分类号: 

  • I206.7
〔1〕范恒山、陶良虎主编:《中国城市化进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12页。〔2〕童曙泉:《城镇人口首次超农业人口 中国城市化水平超过50%》,《北京日报》2011年12月20日。〔3〕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百合网:《2012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2013年1月31日,http://media.baihe.com/html/82/n-1082.html,2013年3月30日。〔4〕潘向黎:《白水青菜》,《作家》2004年2期。〔5〕方格子:《像鞋一样的爱情》,《收获》2008年第第3期。〔6〕盛可以:《白草地》,《收获》2010年第2期。〔7〕滕肖澜:《倾国倾城》,《人民文学》2009年第3期。〔8〕盛可以:《手术》,《天涯》2003年第5期。〔9〕戴来:《把门关上》,《创作》2001年第4期。〔10〕魏微:《化妆》,《花城》2003年第5期。〔11〕苏童:《香草营》,《小说界》2010年第3期。〔12〕金仁顺:《彼此》,《收获》2007年第2期。〔13〕方方:《树树皆秋色》,《北京文学》2003年第11期。〔14〕东紫:《白猫》,《人民文学》2010年第10期。〔15〕东西:《不要问我》,《收获》2000年第5期。〔16〕徐则臣:《跑步穿过中关村》,《收获》2006年第6期。〔17〕毕飞宇:《相爱的日子》,《人民文学》2007年第6期。〔18〕王安忆:《骄傲的皮匠》,《收获》2008年第1期。〔19〕滕肖澜:《美丽的日子》,《人民文学》2010年第5期。〔20〕徐则臣:《这些年我一直在路上》,《收获》2010年第4期。〔21〕毕飞宇:《睡觉》,《人民文学》2009年第10期。〔22〕叶兆言:《马文的战争》,《红岩》2001年第2期。〔23〕潘向黎:《永远的谢秋娘》,《作家》2005年第1期。〔24〕黄咏梅:《负一层》,《钟山》2005年第5期。〔25〕方方:《万箭穿心》,《北京文学》2007年第5期。
[1] 黄念然.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20.
[2] 蔡长青.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203-206.
[3] 吕周聚. 论村上春树的中国情结与创伤记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76-183.
[4] 杨剑龙. 知青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论新世纪的知青电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4-188.
[5] 刘磊,王珏. 清初流人诗与东北地域文化的“疏”与“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82-188.
[6] . 对中国比较文学教材观的反思——兼及王向远与夏景之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211-214.
[7] . 1960年代下半期中国文艺思想与《讲话》——以《人民日报》1967、1970年两个纪念专栏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215-222.
[8] 罗宗宇. 论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中歌谣现象的叙事类型和成因[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234-240.
[9] 徐正英, 李飞跃. 修辞立诚 诚朴雄伟——读纪宝成先生《乐斋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33-236.
[10] 董文桃. 论苏青创作的文学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37-240.
[11] 周景雷. 后乡村叙事:后工业时代的乡村呈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67-171.
[12] 张荣翼. 文学传播中的当代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152-156.
[13] 何锡章. 中国当代流行文化的兴起、"繁荣"与政治文化心理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54-56.
[14] 张利群. 中国文学批评的"全球化"情结与焦虑[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48-152.
[15] 姜国忠. 金庸小说魅力散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69-17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赵子祥. 论灾难与风险的社会风险特征分析及预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44 -146 .
[2] . 明清小说中的“通书”与“祟书”——以《玉匣记》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180 -183 .
[3] . 文学与史学融通的典范——评周绚隆《陈维崧年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91 -200 .
[4] 林卡,易龙飞. 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概念、特点和议题领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41 -46 .
[5] 李征. 论民事公诉权与检察权的价值共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87 -90 .
[6] 程刚. 法律的效力与实效概念辨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105 -107 .
[7] 彭明明, 刘汉民. 企业改制中的员工参与与改制效果评价[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144 -149 .
[8] 秦明瑞. 系统的逻辑:卢曼理论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演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77 -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