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何兆武:《译序一》,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页。〔2〕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2页。〔3〕班固:《汉书》卷62《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5页。〔4〕唐明邦:《易经评注》,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73页。〔5〕〔6〕王齐州:《“修辞立其诚”本义探微》,《文史哲》2009年第6期。〔7〕〔8〕〔9〕〔10〕〔15〕〔16〕〔17〕〔23〕〔26〕〔27〕〔3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33、111、1416、1416、226、1099、662、870、1519-1520、199、870页。〔11〕李泽厚:《己卯五说》,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69页。〔12〕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页。〔13〕刘家和:《古代中国与世界》,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年,第258页。〔14〕杜维运:《中西古代史学比较》,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第38页。〔18〕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43页。〔19〕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92页。〔20〕司马迁:《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97页。〔21〕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76页。〔22〕孔颖达:《礼记正义》卷50《经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1609页。〔24〕班固:《汉书》卷30《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标点本,第1715页。〔25〕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65页。〔28〕〔29〕〔33〕〔35〕班固:《汉书》卷62《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5、2735、2735、2735页。〔30〕杜牧:《樊川文集》卷1《赋三首·阿房宫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页。〔31〕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70-274页。〔32〕班固:《汉书》卷30《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15页。〔36〕司马迁:《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319页。〔37〕司马迁:《史记》卷61《伯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121页。〔38〕司马迁:《史记》卷47《孔子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947页。〔39〕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2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884页。〔40〕司马迁:《史记》卷1《五帝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