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3 ›› Issue (3): 171-174.

• 房地产政策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早期历史认识的发生路径与思维模式

王振红   

  • 出版日期:2013-05-20 发布日期:2018-08-07
  • 作者简介:王振红,1980年生,历史学博士,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安徽 淮北235000)。
  • 基金资助:
    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L12DZW009);辽宁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2012LDQN28)

  • Online:2013-05-20 Published:2018-08-07

摘要: 中国早期的历史认识建立在历史认识者之道德理性、情感意志与历史理性的基础上,而此三者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史学的特质又决定了其基本的发展路向。在中国早期史家看来,历史之所以能被认识在于历史认识者与历史认识对象之间的同质性,同质性即以褒贬性的道德理性、体验性的情感意志以及经验性的历史理性为主要表现,以人性与人心为最终的依据。中国早期的历史认识因之便具有了经验性与主客统一性,从而在思维模式上亦呈现出反求诸己的主体性特征。

关键词: 早期, 道德理性, 情感意志, 历史理性, 同质性, 反求诸己

中图分类号: 

  • K203
〔1〕何兆武:《译序一》,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页。〔2〕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2页。〔3〕班固:《汉书》卷62《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5页。〔4〕唐明邦:《易经评注》,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73页。〔5〕〔6〕王齐州:《“修辞立其诚”本义探微》,《文史哲》2009年第6期。〔7〕〔8〕〔9〕〔10〕〔15〕〔16〕〔17〕〔23〕〔26〕〔27〕〔3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33、111、1416、1416、226、1099、662、870、1519-1520、199、870页。〔11〕李泽厚:《己卯五说》,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69页。〔12〕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页。〔13〕刘家和:《古代中国与世界》,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年,第258页。〔14〕杜维运:《中西古代史学比较》,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第38页。〔18〕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43页。〔19〕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92页。〔20〕司马迁:《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97页。〔21〕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76页。〔22〕孔颖达:《礼记正义》卷50《经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1609页。〔24〕班固:《汉书》卷30《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标点本,第1715页。〔25〕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65页。〔28〕〔29〕〔33〕〔35〕班固:《汉书》卷62《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5、2735、2735、2735页。〔30〕杜牧:《樊川文集》卷1《赋三首·阿房宫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页。〔31〕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70-274页。〔32〕班固:《汉书》卷30《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15页。〔36〕司马迁:《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319页。〔37〕司马迁:《史记》卷61《伯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121页。〔38〕司马迁:《史记》卷47《孔子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947页。〔39〕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2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884页。〔40〕司马迁:《史记》卷1《五帝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6页。
[1] 左玉河. 阐释与转化:“忠孝”观念的现代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47-155.
[2] 邹小站. 清末民初思想话语中的“民权”与“国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56-164.
[3] 王法周. 钱大昕的君道观及其意义世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65-171.
[4] 刘中平. 明代两京制度下的南京[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27-129.
[5] 张昭军. 援西入儒——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重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118-123.
[6] 富育光. 筚路蓝缕开拓创新--评周惠泉著《金代文学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3): 172-173.
[7] 焦润明. 傅斯年与中国现代文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2): 121-127.
[8] 李孝迁. 刘师培"古学出于史官论"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5): 121-125.
[9] 张昭军. 援西入儒——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重构[J]. 社会科学辑刊, 0, (): 118-123.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