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3 ›› Issue (4): 163-168.

• 审美时间性讨论 • 上一篇    下一篇

“艺术之死”的时间性误判——或论丹托的“诡计”

王峰   

  • 出版日期:2013-07-20 发布日期:2018-08-07
  • 作者简介:王峰,1971年生,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 200062)。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CFX079)

  • Online:2013-07-20 Published:2018-08-07

摘要: “艺术之死”(或“艺术终结”)观念中存在着三种时间性导向:一种导向是艺术实践的停止;一种导向是艺术精神的中止;还有一种导向是作为时间流程的艺术史结束。丹托主导的艺术死亡论中包含的时间性暗示其实不过是一种概念的混淆,丹托也不过是借这一口号来演绎自己的艺术界相关性理论,他提出时间性,又利用了时间性,最终落脚在当代先锋艺术实践的宣扬上。艺术之死的真实指向并非时间性,而是艺术边界的扩张。

关键词: 艺术之死, 艺术终结, 时间性, 艺术边界

中图分类号: 

  • B83
〔1〕 阿瑟·丹托:《美的滥用》,王春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页。〔2〕阿瑟·丹托:《艺术终结之后》,王春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序言”,第4页。〔3〕阿瑟·丹托:《艺术终结之后》,王春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致谢”,第1-2页。
[1] 陈伟. 论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发展历程——以新古典美学形态为重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1-188.
[2] 祁志祥. 变与不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历时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9-198.
[3] 汤拥华. 从“风景的发现”到“临照的美学”——“诗人宗白华”的另一种读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99-208.
[4] 张晶. “凡象,皆气也”——诗学意象观念与气论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9-186.
[5] 袁济喜. “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87-194.
[6]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204.
[7] 张法. 灵-mana-spirit:原始艺术的文化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8-184.
[8] 魏义霞. 谭嗣同哲学研究亟待拓展的12个空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4-119.
[9] 刘旭光. 作为交感反思的"审美的观看"--对现象学"审美观看"理论的反思与推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77-187.
[10] 张云鹏. 审美态度与意向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88-197.
[11] 刘彦顺. 以"无时间性"消弭审美丰富性--论柏拉图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98-206.
[12] 兰希秀. “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2-224.
[13] 陶水平. 意象论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以朱志荣意象创构论美学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0-167.
[14] 毛宣国. “意象”概念和以“意象”为核心的美的本体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8-175.
[15] 韩德民. 在与文化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中定位“意象”的功能和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76-18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