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3 ›› Issue (4): 17-20.

• 哲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理解与认识、理解与欣赏——解释学与哲学、美学研究对象之审视

魏强   

  • 出版日期:2013-07-20 发布日期:2018-08-07
  • 作者简介:魏强,1985年生,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江苏 苏州 215123)。
  • 基金资助: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2BJY022);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2IsIktzijjx-27)

  • Online:2013-07-20 Published:2018-08-07

摘要: 解释学是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说,它经历了寻求正确理解方法的方法论解释学时期、把理解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本体论解释学时期以及理解无所谓对错的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时期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理解与认识、理解与欣赏的混淆。理解与认识的区分是解释学与哲学的区分,混淆两者会将解释学哲学化和哲学解释学化,最终走向历史唯心主义;理解与欣赏分别属于解释学与美学的研究对象,等同两者会引起解释学美学化、理解欣赏化,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区分理解与认识、欣赏,便于厘清解释学、哲学和美学的学科分界。

关键词: 解释学, 理解, 认识, 欣赏

中图分类号: 

  • B15
〔1〕狄尔泰:《诠释学的起源》,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上海: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92页。〔2〕〔6〕伽达默尔:《诠释学Ⅰ: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267、419-420页。〔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175页。〔4〕〔5〕伽达默尔:《诠释学Ⅱ: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15、552-554页。〔7〕John D. Caputo,More Radical Hermeneutics: On Not Knowing Who We Are,Indian University Press,2000. p.2.〔8〕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66-67页。〔9〕伽达默尔、卡斯腾·杜特:《解释学与解构论的相遇》,金惠敏译,《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10〕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62页。〔11〕B. 斯韦曼:《后现代主义、德里达和延异》,王荣光译,《哲学译丛》2000年第3期。
[1]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65.
[2] 张亮.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6-72.
[3] 孙琳.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3-78.
[4] 胡大平. 哈维的空间概念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9-86.
[5]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92.
[6] 董晋骞. 矛盾性与协同性在后工业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格蒙特·鲍曼思想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39-46.
[7] . 社会现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课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20-24.
[8] . 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社会民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43-46.
[9] 孙正聿. 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与新世纪哲学的理论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9-16.
[10] 季国清, 刘啸霆. 当代哲学的社会学转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4-10.
[11] 张连国. 大道哲学:后现代主义的健康导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2): 24-30.
[12] 吕川. 恐怖主义与后现代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23-2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