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3 ›› Issue (4): 180-186.

• 审美时间性讨论 • 上一篇    下一篇

闻一多与中国新诗同人诗家比较研究

李乐平   

  • 出版日期:2013-07-20 发布日期:2018-08-07
  • 作者简介:李乐平,1958年生,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教授(广东 湛江 524088)。
  • 基金资助:
    沈阳市社会科学课题(sysk2013-02-15)

  • Online:2013-07-20 Published:2018-08-07

摘要: 虽然徐志摩和闻一多都是格律诗派同人中的耀眼明星,但若和闻一多的爱国诗相比,显然屈居其后。比较闻一多和郭沫若二人诗作,郭诗犹如伏牛秦岭,虽虎踞龙盘巍峨壮观,但尚需雕琢。闻诗虽然没有这么大气势,但却像一座别墅群,钟灵毓秀精致美观。比较李金发的《微雨》和闻一多的《死水》,无论思想抑或艺术均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根据闻一多很多诗的象征意蕴,认为其囊括自由、格律和象征三派特色亦不无道理。作为承前启后的诗人,有些模仿闻诗者很难达到他诗作高度,是因为如胡适倡导新诗只学到美国意象诗派皮毛一样,却没有把握诗之真精神而缺乏艺术功力缘故。闻一多不仅在格律诗派中具有最高地位,在格律、自由和象征三派中具有最高地位也毋庸置疑。

关键词: 闻一多, 诗家比较, 集大成者, 最高地位

中图分类号: 

  • I207.2
〔1〕〔10〕〔13〕〔16〕〔21〕〔43〕〔47〕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朱自清序跋书评集》,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第96、97、98、96、91、99、95页。〔2〕〔4〕徐志摩:《诗刊弁言》,《晨报〈诗镌〉》,1926年4月1日。〔3〕〔19〕〔28〕闻一多:《致梁实秋、吴景超》,《闻一多全集》第12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0、97、96-97页。〔5〕闻一多:《致梁实秋、熊佛西》,《闻一多全集》第12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3页。〔6〕〔8〕〔33〕〔45〕闻一多:《诗的格律》,《闻一多全集》第2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4、137-141、139、141页。〔7〕〔11〕闻一多:《泰果尔批评》,《闻一多全集》第2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8、127页。〔9〕〔25〕〔26〕〔30〕〔32〕闻一多:《〈冬夜〉评论》,《闻一多全集》第2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9-76-73、73-64、75、76、92页。〔12〕徐志摩:《迎上前去》,《徐志摩全集》第2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42页。〔14〕茅盾:《徐志摩论》,《茅盾论现代作家作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第105页。〔15〕梁实秋:《新诗的格调及其他》,《诗刊》(创刊号),1931年4月1日。〔17〕徐志摩:《猛虎集〈序文〉》,《徐志摩全集》第3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93-294页。〔18〕闻一多:《律诗底研究》,《闻一多全集》第10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9-166页。〔20〕胡适:《谈新诗》,《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2003年,第295-306页。〔22〕〔29〕胡适:《尝试集〈自序〉》,《胡适论争集》(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84、286-289页。〔23〕俞平伯:《冬夜〈自序〉》,《俞平伯诗全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641页。〔24〕〔44〕朱自清:《新诗的进步》,《朱自清序跋书评集》,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第7、7页。〔27〕〔36〕闻一多:《致亲爱的朋友们》,《闻一多全集》第12卷56,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2页。〔31〕胡适:《尝试集〈自序〉》,《胡适论争集》(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99页。〔34〕郭沫若:《论诗三札》,《郭沫若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233-244页。〔35〕闻一多:《致亲爱的“犯人”》,《闻一多全集》第12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1页。〔37〕闻一多:《莪默伽亚谟之绝句》,《闻一多全集》第2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3-109页。〔38〕朱湘:《寄徐霞村》,《朱湘书信集》,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39-41页。〔39〕李金发:《从周作人谈到“文人无行”》,《异国情调》,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第34页。〔40〕黄参岛:《〈微雨〉及其作者》,《美育》1928年第2期。〔41〕胡适:《谈谈“胡适之体”的诗》,《胡适论争集》(上),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第308页。〔42〕梁实秋:《我也谈“胡适之体”的诗》,《自由评论》1936年第12期。〔46〕卢惠余:《论闻一多诗歌的象征主义倾向》,《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48〕闻一多:《评本学年〈周刊〉里的新诗》,《闻一多全集》第2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1-42页。
[1] 于景祥. 《文心雕龙》中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00-207.
[2] 王彦龙. 陈云对东北解放区工人运动的贡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38-141.
[3] 朱志荣. 论《沧浪诗话》的诗歌语言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78-182.
[4] . 从唐诗看浮云意象的佛禅意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97-200.
[5] 吴小英. 欧阳修词审美特色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163-166.
[6] 陈小芒, 廖文华. 梅岭题咏与贬谪文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170-172.
[7] 刘刚. 重论宋玉大小言赋之真伪[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157-163.
[8] 卢燕平. 试论义山无题诗悼亡内容及其常用意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63-167.
[9] 陈武英. 朱淑真诗词的历史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68-172.
[10] 周淑芳. 咏史诗:对被理性精神关怀领域的触探与拓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2): 151-153.
[11] 汪剑钊. 俄苏诗歌与中国现代诗的成熟[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2): 158-164.
[12] 方锡球. 盛唐诗歌的"入神"与"入圣"--论许学夷的李杜诗歌"变而入神"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52-159.
[13] 赵淑平. 乐府诗的绝唱--唐代乐府诗成就探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66-168.
[14] 王晋隆. 历史的回映现实的观照--评《唐宋文名篇》[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166-167.
[15] 李春青. 心中之景与眼中之景--陶诗与谢诗的文本差异及其文化原因[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2): 153-15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