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思考过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马克思主义与特定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等问题,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实践仍然是一个与国内外教条主义艰难斗争的过程。在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张也包含现实与历史文化两个维度,但受特定历史条件限制,主要强调的是现实维度。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问题上,无论是中共党内还是党外,都存在各种错误认识,它们一方面成为各种势力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借口,另一方面也制约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水平。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能够顺利传播与发展,得益于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许多方面的相通。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两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维度真正凸显出来,廓清了许多错误与模糊认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的、更高的阶段。
中图分类号:
[1] | .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之路——从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观谈起[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42-45. |
[2] | . 中国俄罗斯族文化形态演化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93-95. |
[3] | 刘晓芬. 论饮食文化的非物质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75-78. |
[4] | 牟岱. 论国家民族文化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5): 39-43. |
[5] | 王瑜卿. 论萨义德后殖民主义理论对文化全球化现实后果的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5): 44-46. |
[6] | 王南, 刘悦笛. 文化"精神还乡"的意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47-53. |
[7] | 范玉刚. 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与海外文化利益拓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0(3): 191-2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