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6-15 上一期   
    中国式现代化相关问题探究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
    袁祖社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3):  5-14. 
    摘要 ( 100 )   PDF(pc)(620KB) ( 610 )   PDF(mobile)(620KB) ( 7 )   收藏
    在启蒙现代性理论规制和指导下的西方现代化,本质上是一种业已被证明由抽象的理性主义信念以及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引领的合理性努力。此一重大的社会整体性变革与民族国家传统的再造运动,由于过分迷信和倚重技术理性、资本逻辑和追求财富最大化的市场经济,从一开始就陷入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冲突中,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悖反性现象和悖论事实,并具体体现为生态问题的恶化、社会共同体的疏离以及精神生活的空虚和迷失等。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所从事的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实践,依托先进制度的独特优势,直面西方社会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固有弊端,强调作为现代化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并切实践行新发展理念,立足现代化的文明价值观,坚定地奉行发展实践的人民主体性、人民福祉最大化,致力于实现自然—生态共同体、社会生活共同体以及精神生活共同体的有机融通,从而矫正了人类现代化的航向,向先发、后发现代化民族国家贡献了以“生态—生存—生活的整体性”“先进制度理性的嵌入性和贯通性”“社会公共价值创造和实现的实践主体性”以及“人民美好生活追求与福祉至上性信念”等为突出时代特质并体现理念、逻辑、形制意义上的中国式现代性的原创性理论识见,将社会现代化和文明实践推进到一个新高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政治形态的生存焦虑及其消解
    晏 辉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3):  15-24. 
    摘要 ( 159 )   PDF(pc)(582KB) ( 584 )   PDF(mobile)(582KB) ( 2 )   收藏
    从发生学角度说,任何一种生存焦虑的发生都有其主体性根源和客体性条件。从性质上判断,积极心理学意义上的生存焦虑,乃是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试图摆脱外界压力和困境、过一种整体性的好生活的心理—精神反应,这种生存焦虑有助于人们产生积极摆脱困境的意志和行动。在现代性语境下,最有政治哲学意义的是政治形态的生存焦虑。从产生此种焦虑的主体性根源和客体性条件看,在充满风险的现代社会中,政治的作用日益凸显,人们对政治充满了渴望和希望,又对错用和滥用权力的社会现象充满了忧虑,于是善意和良知视阈下的政治诉求便被普遍地建构出来。在摆脱政治焦虑的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将生成一种卓有成效的方式,将政治提升为一种超越权力和资本的核心力量,也即通过相关于政治的观念论、信念论、德性论和实践论,将观念、信念和德性规范化、制度化,以一种整体性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模式充分运用政治的力量,实现人们孜孜以求的终极之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法学研究
    《反垄断法》语境中自我优待的分类规制方案
    侯利阳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3):  25-35. 
    摘要 ( 183 )   PDF(pc)(597KB) ( 631 )   PDF(mobile)(597KB) ( 6 )   收藏
    自我优待是国际平台反垄断政策收紧之后出现的新型垄断行为。虽然欧盟已有自我优待的成案,但学术界对之依然存有诸多争议。通过对平台经济发展历史的梳理发现,自我优待是进入“互联网生态圈”阶段之后的产物,其背后蕴涵着平台经济从双边市场到跨界经营的竞争转型。以此为基础,可将自我优待分为两类:对商家实施的自我优待与对竞争平台实施的自我优待。前者存在滥用平台组织与管理职能的因素,可以进行严格反垄断规制;而后者可能是竞争机制的自然体现,应当尽量留待平台自行解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混合型服务平台的法律责任承担——以外卖送餐平台为蓝本
    郑佳宁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3):  36-45. 
    摘要 ( 104 )   PDF(pc)(583KB) ( 323 )   PDF(mobile)(583KB) ( 7 )   收藏
    混合型服务平台与传统电商平台不同,除了提供平台服务之外,还同时经营自营服务或辅助服务。判断自营服务的标准在于独立服务合同的成立,即混合型服务平台具有独立的服务履行义务,对其规范应采取“中介+控制”的模式,根据混合型服务平台的具体行为确定法律责任的承担。以外卖送餐平台为例,平台经营者不是餐饮销售者的履行辅助人,而是独立餐饮配送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应当承担相应的配送责任。考虑到配送服务中法律关系的异化,必须重新审视平台经营者对配送服务在事实层面和规范层面的控制力,在“平台—众包骑手”配送模式下,承认配送员与平台之间的用工关系,由平台经营者承担雇主替代责任;在“平台—专送骑手”合作配送模式下,根据过错程度和原因力,由平台经营者承担直接侵权责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据权益的实现:从保护到运用
    商建刚 马忠法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3):  46-57. 
    摘要 ( 143 )   PDF(pc)(651KB) ( 653 )   PDF(mobile)(651KB) ( 8 )   收藏
    数据权益实现进路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议题。现有理论与实践以数据保护作为数据权益实现之路径,与数据特质、权益涵盖范围广泛、确权原则过于灵活等特点之间存在张力。通过著作权保护、物权保护及反不正当竞争禁止等方式无法有效配置数据资源,这些充其量是数据价值实现的前提与保障。实证研究发现,实现数据权益的目的在于促进数据运用,司法审判逻辑就是数据运用下的数据权益配置,以促进数据运用作为数据权益实现进路,有效弥补现有以保护为中心制度之不足。现有数据权益实现的重心应当从数据保护转换到数据运用,基于数据安全和数据分类分级,构建数据许可权,如此也能契合“数据二十条”国家顶层设计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有助于数据权益的实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
    社区民警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选择
    田毅鹏 赵志远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3):  58-66. 
    摘要 ( 155 )   PDF(pc)(573KB) ( 720 )   PDF(mobile)(573KB) ( 0 )   收藏
    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格局中,社区民警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在强调将警务工作重心下沉社区的大背景下,社区民警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选择显得格外重要。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特殊身份的拥有者,社区民警嵌入基层治理的路径具有多元性。社区民警通过基于个体治理行动的关系嵌入,在街居空间普遍建立起警民间的信任关系,构建起了社区警务互惠规范,有效破解了基层社会治理难题,实现了社区平安治理目标。如果说关系嵌入往往呈现出个体性特点,那么组织嵌入则多是依托于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安排而展开的,通过对社区网格绑定性参与、党员社区民警在社区交叉任职等组织嵌入方式强化了社区民警的社区嵌入。与此对应的,基于特殊视角下的空间嵌入则使得社区警务室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理空间形态嵌入城乡社区中,并呈现出一种新的空间治理格局。这些嵌入方式既相互联系又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别,构成了社区民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多维嵌入体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乡村建设中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研究
    李文祥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3):  67-73. 
    摘要 ( 105 )   PDF(pc)(504KB) ( 680 )   PDF(mobile)(504KB) ( 7 )   收藏
    早在民国时期,乡村建设派就开始了关于西方社会工作在我国乡村建设中的本土化探索,成立了由乡村建设所需知识分子组成的社会组织来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并立足于乡村的集体伦理精神来开展社会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国外专业社会工作理论对我国乡村建设的介入,具体呈现为专业社会工作面向本土社会工作的嵌入式发展。但由于介入障碍的存在,这种嵌入式发展也存在着发展困境,需要再次开启本土化的进程。推行合作型的本土化就是要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完善本土社会工作的制度设置,以本土社会工作的制度设置支持专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具体落实到实践中,应侧重以下两个方面:在服务主体上,需要由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和其他乡村建设所需专业人员形成混合团队,使之具备乡村建设所需的全部能力;在工作理念上,要尊重家文化对农民思想与行为的基础性作用并培养农民的“关切心”与“公共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期望还是资本:中国社会保障满意度状况影响因素研究
    姚建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3):  74-83. 
    摘要 ( 276 )   PDF(pc)(573KB) ( 609 )   PDF(mobile)(573KB) ( 5 )   收藏
    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从资本和期望两个角度对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三项社会保障状况满意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收入和房产、受教育程度、信任和社会参与对低保、就业保障状况满意度均有正向作用,而受教育程度对于养老保障状况满意度有正向作用。资本理论比期望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社会保障满意度,同时资本对在保和不在保两类群体社会保障满意度的作用机理有明显差异。对于没有参加低保和失业保险的人而言,三类资本均有显著正向作用。对于参加了低保和失业保险的人而言,只有社会资本仍然发挥显著正向作用。对于参加了养老保险的人来说,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均有显著正向作用。对于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来说,社会资本却有显著负向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模型构建的社区工作者职业胜任力问题研究——以W县城乡社区工作者的调查为例
    杨 茜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3):  84-91. 
    摘要 ( 232 )   PDF(pc)(669KB) ( 792 )   PDF(mobile)(669KB) ( 14 )   收藏
    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建设的主力军,其职业胜任力关系着社区治理的实际效能,对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正进入新发展阶段,已初步构建起一支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十四五”时期,我国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组织专职化、专业化的城乡社区工作者队伍。然而在实践中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在欠发达县域社区治理中普遍存在高层次专业服务人才短缺、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较为滞后等问题。依托以W县的城乡社区工作者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我们构建了社区工作者胜任力模型,研究发现当下我国普遍存在社区工作者胜任力总体水平偏低、城乡社区工作者胜任力无显著差异、有社工师证书的社区工作者胜任力水平无显著优势等问题。因此,要构建高质量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应以职业胜任力模型为理论指导,从开发社工专业人力资源、进行系统性的职业培训、完善绩效考评办法等方面着手,采取有针对性的实施对策来全面提升社区工作者的胜任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劳动经济研究
    职业代际流动、社会融合与共同富裕
    韩喜平 杨春辉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3):  92-102. 
    摘要 ( 134 )   PDF(pc)(825KB) ( 394 )   PDF(mobile)(825KB) ( 0 )   收藏
    在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远景目标下,促进中等收入群体提质扩容已进入新阶段。有效提升职业代际流动性,是开发与积累人力资本、解放并发展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实现途径。通过引入演化博弈思想,构建来自不同群体的子代职业选择博弈模型,利用不同社会规范来协调参与人行为选择,能够根据演化稳定策略揭示职业代际流动全过程。从社会关系网络出发,会发现不同家庭子代对资源的搜索、组织和使用存在群体差异,缺乏代际流动性的社会容易导致阶层分割,资源难以整合,阻碍中等收入群体的提质扩容。进一步深化社会融合与职业代际流动协同作用的研究,可以在代际间的动态循环过程中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让被排斥但具备条件的劣势群体获得必要的职业发展机会和资源,从而避免贫富分化和社会区隔,建立流动性高且融合度高的社会,更高质量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家庭金融资产、人力资本与代际传递
    孙永强 郭冠清 颜 燕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3):  103-113. 
    摘要 ( 233 )   PDF(pc)(573KB) ( 481 )   PDF(mobile)(573KB) ( 2 )   收藏
    我国人力资本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选择以及进一步对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的影响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不论是从全国层面还是分不同地区来看,更高的人力资本不仅会显著提高家庭金融资产规模,而且提升了家庭对金融市场的参与从而提高家庭风险资产的比重。同时,人力资本具有显著的代际传递效应,父代人力资本越高的家庭不仅提升了子女重点学校的入学机会,也提高了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家庭金融资产则强化了父代人力资本对子女重点学校入学机会的影响。家庭金融资产对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的影响状况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在东部地区家庭金融资产规模有助于提升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在中西部地区家庭风险资产比重提升了子女入读重点学校的机会,这也反映出不同地区教育机会的不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理论前沿及热点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发展的特殊性与新产业革命的双重效应
    赵儒煜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3):  114-124. 
    摘要 ( 124 )   PDF(pc)(713KB) ( 550 )   PDF(mobile)(713KB) ( 6 )   收藏
    中共二十大发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手段和载体。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的成功经验来看,其产业发展具有产业革命叠加、以实体经济为中心、保持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等特征,突显了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当前,新产业革命是解决中国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但是,新产业革命与以往历次产业革命不同,具有双重效应:即新产业革命本身在推进可持续发展、增加新创产业、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等的同时,也具有削弱传统资源地位、排出劳动力、产业体系“瘦身”、增长区域窄化等负面效应;且在其技术创新过程中既有加速城市现代化、提高知识尊重度的积极作用,也有扩大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削弱传统人力资本培育效果的消极作用。这些负面效应将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为此,我们应以人民需要为导向,以技术创新重构产业技术体系,以都市圈建设优化产业空间体系加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遏制资本无序扩张: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解读
    周绍东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3):  125-134. 
    摘要 ( 261 )   PDF(pc)(568KB) ( 556 )   PDF(mobile)(568KB) ( 7 )   收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资本”具有必然性。资本是一种“总体性权力”,如果任由其无序扩张,必将阻碍国民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并将不利影响进一步地扩散至非经济领域。我们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两个视角提出遏制资本无序扩张的具体措施。从现阶段的生产关系来看,遏制私人资本无序扩张的任务是由公有制经济来完成的,国有企业肩负着遏制私人资本无序扩张的重要任务。从现阶段的上层建筑来看,则要通过国家政权力量和意识形态管控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准确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防止资本野蛮生长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理学研究
    供应链金融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及实施路径
    陈祥锋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3):  135-141. 
    摘要 ( 125 )   PDF(pc)(738KB) ( 722 )   PDF(mobile)(738KB) ( 31 )   收藏
    实现供应链金融现代化有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有利于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历程看,设计高质量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需要了解供应链金融服务价值准则的变化规律,构建供应链金融现代化的建设体系。供应链金融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包含数智化、创新、绿色、安全和高价值。数智化是供应链金融现代化建设的手段,创新、绿色和安全是供应链金融现代化建设的目标,高附加值则是供应链金融现代化建设的指引方向。管道型企业和平台型企业供应链金融现代化建设的实施路径是有差异的,管道型企业应侧重数字化转型,而平台型企业应侧重于数字化升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迁移式扶贫的经济社会评价:研究与讨论
    黄祖辉 宋文豪 金松青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3):  142-150. 
    摘要 ( 88 )   PDF(pc)(654KB) ( 354 )   PDF(mobile)(654KB) ( 5 )   收藏
    迁移式扶贫作为缓解和消除贫困的重要手段,在全球减贫事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现有文献主要以各国典型的迁移式扶贫项目为评价对象,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从不同视角对迁移式扶贫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迁移式扶贫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也有少数结果表明迁移式扶贫产生了消极影响。迁移式扶贫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价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现有研究仍存在不足,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应积极开展搬迁农户规模性返贫风险评估;二是应增加对移民迁出区和未搬迁农户的关注;三是应深化对迁移式扶贫经济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价研究;四是应深入探索迁移式扶贫项目对经济社会影响的理论机制;五是应积极开展迁移式扶贫经济社会评价的国际比较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力资源问题研究
    共同富裕视角下我国人才谱系建设
    陈丽君 傅 衍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3):  151-161. 
    摘要 ( 234 )   PDF(pc)(657KB) ( 669 )   PDF(mobile)(657KB) ( 3 )   收藏
    从共同富裕角度分析人才谱系的演进逻辑和发展图景,为充实共同富裕问题研究和人才发展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平均主义共富观、先富带动后富观、统筹发展观到习近平共富观,我国人才谱系建设重点随之变迁,出现了“知识分子”“四化人才”“传统六支人才队伍”等具有时代烙印的词条。在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战略中,其高质量发展理念、扩中提低主线、城乡统筹发展原则和发展成果共享内涵奠定了以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乡村人才、社会事业人才为当期人才谱系建设重点的基本逻辑。但以上四类人才队伍建设还面临高层次科技创新力量不强,技能人才报酬缺乏竞争力,高净值农民群体规模不大,社会事业人才空间错配等问题,需通过资本提升路径、培育路径、激励制度路径、组合政策路径精准治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中国式现代化中组织优势促进选贤任能制度效能转化的机制
    萧鸣政 应 验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3):  162-171. 
    摘要 ( 79 )   PDF(pc)(852KB) ( 580 )   PDF(mobile)(852KB) ( 1 )   收藏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确立的政治路线与伟大事业,必须有坚强的组织优势与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作为保障。组织优势是我国制度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视野、组织动员、组织宣传和组织把关等,他们相互补充、彼此搭配,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促进选贤任能制度效能的转化过程中,这些组织优势使选贤任能等国家制度、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优势和国家治理效能相互连接,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具有关键的中介促进作用。组织优势的有效发挥与创新发展需要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贯彻民主集中原则,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制度守正创新。组织优势的创新发展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组织基础,选贤任能制度效能转换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支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学与社会发展
    体育审美的生活维度
    张宝贵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3):  172-180. 
    摘要 ( 100 )   PDF(pc)(678KB) ( 406 )   PDF(mobile)(678KB) ( 0 )   收藏
    体育之美自该向身体探寻,却非落在姿态、动作、力量等固化因素上,而是聚焦于身体行为的整体过程,里面的每个因素都有贡献。但这个行为在性质上是非功利性的,目的止乎于行为本身,历史上附加给身体运动诸多的宗教、政治、民族、经济等功能,均与体育之美无关。从另一方面看,体育又与众多生活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职业体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外部的生存需要,尤其是科学方法,完全可以内化为身体行为的动力,合理开发和展示身体之美,避免随性无度。多考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生活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不仅可以丰富体育之美的质涵,还可以将这种美延续到运动员其他生活领域,从而克服职业体育的片面性,接近马克思所讲的全面发展的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身体—主体的自我培育:对身体美育的重新定位
    王晓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3):  181-190. 
    摘要 ( 100 )   PDF(pc)(698KB) ( 777 )   PDF(mobile)(698KB) ( 1 )   收藏
    进入20世纪以来,实践层面的身体美育迅速升格为热门话题,但相应的理论建构却呈现出明显的滞后和摇摆。在身体美学所倡导的身体—主体概念看来:作为审美欣赏和自我塑造的中心,身体同时是美育过程的主体和客体;身体美育是身体—主体自我塑造的一种方式,涵括体育但又远远超越它的边界;当身体美育概念获得恰当评估时,一种以“身体—主体”为关键词的新型伦理学(包括体育伦理学)就会应运而生。由于将美育如其所是地领受为身体—主体的自我培育,困扰人们的二元论图式被反思和解构,传统美育理论(包括体育美学)中的内在分裂正在被消除。智育、德育、体育不再被当作三种分立的活动,而是被纳入整全的身体实践之中。虽然它们各有其侧重,但都属于身体—主体自我关怀的实践。这是一种具有示范性的理论建构,证明人文学术完全可以“在身体的基础上重建一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研究
    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与海外文化利益拓展
    范玉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3):  191-203. 
    摘要 ( 228 )   PDF(pc)(617KB) ( 499 )   PDF(mobile)(617KB) ( 8 )   收藏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在世界舞台上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战略部署,必然要求中华文化高质量地走出去。所谓高质量走出去,一是要有自觉明确清晰的文化主权意识,二是要依托健全的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的核心门类走出去,即以承载文化内容与价值的文化服务贸易比重的提高为着力点,在全球化舞台上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并在文化位态的提升中使之成为表征流行时尚的“中国风”,使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成为全球治理走向善治的思想资源和创意创新的策源激发地。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要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践行对中国海外文化利益的维护和拓展。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历史的新方位,中华文化走出去要以体系化思维和整体性观念为引导,以健全的文化产业体系为支撑力量,有效维护中国海外文化利益,在世界舞台上全方位地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两个结合”的文化维度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泓 峻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3):  204-212. 
    摘要 ( 132 )   PDF(pc)(626KB) ( 411 )   PDF(mobile)(626KB) ( 3 )   收藏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思考过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马克思主义与特定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等问题,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实践仍然是一个与国内外教条主义艰难斗争的过程。在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张也包含现实与历史文化两个维度,但受特定历史条件限制,主要强调的是现实维度。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问题上,无论是中共党内还是党外,都存在各种错误认识,它们一方面成为各种势力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借口,另一方面也制约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水平。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能够顺利传播与发展,得益于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许多方面的相通。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两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维度真正凸显出来,廓清了许多错误与模糊认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的、更高的阶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播与文化
    认知带宽:个性化传播时代用户洞察的新范畴
    喻国明 刘彧晗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3):  213-219. 
    摘要 ( 255 )   PDF(pc)(516KB) ( 511 )   PDF(mobile)(516KB) ( 4 )   收藏
    点对点的个性化传播模式与点对面的大众传播模式共同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实践中。行为经济学和传播心理学研究启示,当前传播者面对的不再是具有理想认知容量的受众,而是“认知带宽”各异的受众。认知带宽即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处理特定媒介信息的实际认知空间,是个体以自己认知焦点为参照所能展开的认知广度与深度。认知带宽可能受受众携带的易感因素影响,出现高密型、低窄型、浅阔型和狭长型带宽表现。传播研究需在认知带宽思路下理解影响受众认知焦点定位、限制受众认知空间展开的个性化因素,才能优化传播实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宇宙的“新现实”与价值重塑
    卓 今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3):  220-226. 
    摘要 ( 191 )   PDF(pc)(601KB) ( 483 )   PDF(mobile)(601KB) ( 9 )   收藏
    元宇宙可实现人们自由穿行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梦想。人们拥有两个平行世界后,时间和空间扩容,许多通行的准则需要重新定义。元宇宙的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与通常意义的现实世界构成虚实相交的“新现实”。在“新现实”中肉身与精神的“间歇”“疏离”成为可能,生命体验加宽、加厚、加长。公共生活出现新的阶层和“族群”,人的价值将被重新定义。在元宇宙初始阶段,数据、算力影响实体人与数字人的行为和思想,人的观念又反作用于数据和算力。信息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改变并未停止,元宇宙不再是现实生活之外的东西,它是真实的新的现实生活,用过往的经验谈论正在到来的元宇宙问题,构建未来世界的秩序,如何避免偏狭的视角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宇宙批判——以技术创新和数字化的本质与初心为视角
    方兴东 钟祥铭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3):  227-236. 
    摘要 ( 156 )   PDF(pc)(681KB) ( 324 )   PDF(mobile)(681KB) ( 210 )   收藏
    作为一个科幻小说创造的名词,“元宇宙”背后存在不可调和与逆转的头脚倒置的方向性错误。其根本问题在于它对真正自下而上的技术创新逻辑和将具体高度抽象化的数字化本质的背离,以及对作为现实世界中介的技术进化规律和基本商业逻辑的违背。在科技战和大国博弈背景下,元宇宙带来的浮躁和炒作将极大地干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方向。而学术界在学理和理性上的脱离,则使元宇宙丧失了创新的科学基础。因此,对元宇宙热潮的反思刻不容缓,其巨大的负面影响值得警惕,而学术界依然应该是最终的中流砥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