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进入20世纪以来,实践层面的身体美育迅速升格为热门话题,但相应的理论建构却呈现出明显的滞后和摇摆。在身体美学所倡导的身体—主体概念看来:作为审美欣赏和自我塑造的中心,身体同时是美育过程的主体和客体;身体美育是身体—主体自我塑造的一种方式,涵括体育但又远远超越它的边界;当身体美育概念获得恰当评估时,一种以“身体—主体”为关键词的新型伦理学(包括体育伦理学)就会应运而生。由于将美育如其所是地领受为身体—主体的自我培育,困扰人们的二元论图式被反思和解构,传统美育理论(包括体育美学)中的内在分裂正在被消除。智育、德育、体育不再被当作三种分立的活动,而是被纳入整全的身体实践之中。虽然它们各有其侧重,但都属于身体—主体自我关怀的实践。这是一种具有示范性的理论建构,证明人文学术完全可以“在身体的基础上重建一切”。
中图分类号:
[1] | 刘旭光. 作为惠爱的“审美”[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82-89. |
[2] | 郑伟. 王国维的美育思想及其境界诉求[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90-95. |
[3] | 唐善林. 老子“自然论”美育思想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96-103. |
[4] | 张晶. 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的意义何在[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49-56. |
[5] | 吴建民. 命题与古代美学理论之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57-65. |
[6] | 李昌舒. 论中国文论的“著文自娱”[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66-73. |
[7] | 许宁. 论新媒介时代小众审美趣味的显性表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92-197. |
[8] | 刘彦顺. 礼乐制度作为儒家实际生活形态的时机、时态与身体履践——论颜元的礼乐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83-91. |
[9] | 祁海文. 《淮南子》与儒道礼乐美学的会通与融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92-101. |
[10] | 程勇. 儒家制度美学要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102-109. |
[11] | 高小康. 非遗美学:传承、创意与互享[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177-185. |
[12] | 程相占. 生态美学的八种立场及其生态实在论整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186-194. |
[13] | 李雷. 社区权力场域与公共艺术生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195-200. |
[14] | 杨光. 微时代的美育问题及其当代转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201-208. |
[15] | 颜翔林. 论理想的特性及其与审美理想的逻辑关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45-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