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点对点的个性化传播模式与点对面的大众传播模式共同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实践中。行为经济学和传播心理学研究启示,当前传播者面对的不再是具有理想认知容量的受众,而是“认知带宽”各异的受众。认知带宽即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处理特定媒介信息的实际认知空间,是个体以自己认知焦点为参照所能展开的认知广度与深度。认知带宽可能受受众携带的易感因素影响,出现高密型、低窄型、浅阔型和狭长型带宽表现。传播研究需在认知带宽思路下理解影响受众认知焦点定位、限制受众认知空间展开的个性化因素,才能优化传播实践。
中图分类号:
[1] | . 汉英文化语言场域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46-50. |
[2] | .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文化冲突与融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51-55. |
[3] | 宋玉书. 文化共享仪式与多元解码立场———文学经典影视传播的传播学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255-259. |
[4] | 刘路, 王安中. 城市传播研究学科交叉常态化建设的创新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52-56. |
[5] | 张秋. 欧美大众传播理论的描述与思考---以《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5): 192-193. |
[6] | 石竹青. 传媒时代的声像艺术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222-224. |
[7] | 卞地诗, 周斯源. 论手机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应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44-48. |
[8] | 李凌燕. 新媒体语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话语体系建构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23-27. |
[9] | 卞地诗, 李兆友. 制度变迁理论视野中的新时期传媒体制变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252-255. |
[10] | 张晶. 社会美育与大众传媒的艺术性要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201-206. |
[11] | 刘乃歌. 跨文化传播与国家软实力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72-74. |
[12] | 吴玉杰. 大众传媒批评的话语霸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224-227. |
[13] | 李阳. 微信公众平台的角色定位与功能调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2): 57-61. |
[14] | 许阳. 网络话语影响下的中国公共政策议程建构研究 ——基于扩散议题战略模型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2): 62-67. |
[15] | 高亢. 从互联网的进化发展看自组织系统的层级过渡[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2): 68-7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