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元宇宙可实现人们自由穿行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梦想。人们拥有两个平行世界后,时间和空间扩容,许多通行的准则需要重新定义。元宇宙的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与通常意义的现实世界构成虚实相交的“新现实”。在“新现实”中肉身与精神的“间歇”“疏离”成为可能,生命体验加宽、加厚、加长。公共生活出现新的阶层和“族群”,人的价值将被重新定义。在元宇宙初始阶段,数据、算力影响实体人与数字人的行为和思想,人的观念又反作用于数据和算力。信息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改变并未停止,元宇宙不再是现实生活之外的东西,它是真实的新的现实生活,用过往的经验谈论正在到来的元宇宙问题,构建未来世界的秩序,如何避免偏狭的视角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中图分类号:
[1] | 于景祥. 《文心雕龙》中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00-207. |
[2] | 王彦龙. 陈云对东北解放区工人运动的贡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38-141. |
[3] | 朱志荣. 论《沧浪诗话》的诗歌语言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78-182. |
[4] | 于景祥. 《文通》骈文批评对《文心雕龙》的师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182-185. |
[5] | . 闻一多与中国新诗同人诗家比较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80-186. |
[6] | . 从唐诗看浮云意象的佛禅意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97-200. |
[7] | 杨抱朴. 刘熙载佚诗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192-194. |
[8] | 陈晓君. 文本意识与文学史思维———评宋剑华新著《生命阅读与神话解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222-223. |
[9] | 胡建次. 清代词学批评视野中的词境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4): 165-170. |
[10] | 刘丽. 从音乐的角度看白居易的《琵琶行》[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4): 178-181. |
[11] | 李晓峰. 从少年豪华到文人困顿———李白苏轼诗歌风格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189-192. |
[12] | 杨允, 许志刚. “赫赫宗周, 褒姒灭之”———“女色祸国”论及其文学表现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214-217. |
[13] | 刘刚. 巫山考---宋玉辞赋地名考之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155-160. |
[14] | 金红. 重释“大我”与“人”的观念—— 从郭沫若、贺敬之诗中的“大我”形象谈起[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5): 160-164. |
[15] | 张伟. 阮籍《咏怀》诗女性意象及与《离骚》的传承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1): 185-18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