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5-29 上一期   
    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韩 震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2):  5-12. 
    摘要 ( 111 )   PDF(pc)(560KB) ( 163 )   PDF(mobile)(560KB) ( 78 )   收藏
    一个政党的价值及其蕴含力量是由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国际上许多传统政党因使命的局限而遭遇困境。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就蕴含在其历史使命及其使命必达的实践之中。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在新时代中表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继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向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为此,中国共产党就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不懈奋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解码新时代十年意识形态创新的新飞跃
    张志丹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2):  13-22. 
    摘要 ( 131 )   PDF(pc)(563KB) ( 52 )   PDF(mobile)(563KB) ( 6 )   收藏
    中国共产党是意识形态立党、意识形态看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靠科学理论兴党兴国。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大业,始终坚持“两个结合”,同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了意识形态创新的新飞跃。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是一部创造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的历史,是一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历史。十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创新取得成功的密码在于科学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把握“三个根本”:根本前提是坚持“两个确立”的把舵领航、根本途径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守正创新、根本标准是坚持“两个革命”的实际效果。把握意识形态创新密码,是理解过去与开辟未来之必需,对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不言而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现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支撑、探索历程和实践方略
    王洪波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2):  23-29. 
    摘要 ( 54 )   PDF(pc)(496KB) ( 54 )   PDF(mobile)(496KB) ( 4 )   收藏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问题的重要政治判断。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资料生产和生产力、人的全面发展及社会主义本质等思想观点成为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学理支撑。从百年党史看,为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追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美好生活创建等三个维度可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实践方略。这三个维度各自发力、协同弥合,有助于渐进实现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和目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共产党人共产主义观的百年发展与历史逻辑
    耿仁杰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2):  30-38. 
    摘要 ( 59 )   PDF(pc)(581KB) ( 100 )   PDF(mobile)(581KB) ( 1 )   收藏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征程中,形成了科学的共产主义观。中国共产党人共产主义观的百年发展蕴含着几重历史逻辑: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共产主义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驱动作用;从初步接受唯物史观到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学说科学内涵愈发深刻的认识;从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实现路径的艰辛探索;从对“大同社会”的朴素向往到将共产主义理想确立为党的“政治灵魂”,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弘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精神脉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主体间性
    江国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2):  39-56. 
    摘要 ( 35 )   PDF(pc)(770KB) ( 161 )   PDF(mobile)(770KB) ( 0 )   收藏
    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共在关系,兼具哲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味。其核心关切在于人的生存本质以及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基于此,生存不是主客二分基础上主体征服、构造客体,而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的交互活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蕴涵了浓郁的主体间性哲学。诸如“党的领导”“新十六字方针”“人民中心”等均属于主体间性哲学的经典运用。其中,“党的领导”即“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深刻揭示了领导主体和职能主体之间性;依法治国“十六字方针”即“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深刻揭示了不同职能主体之间性;“人民中心”即“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职能主体与人民主体之间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法学研究
    优化数字经济营商环境的行政法治化之道
    刘 权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2):  57-67. 
    摘要 ( 71 )   PDF(pc)(654KB) ( 164 )   PDF(mobile)(654KB) ( 4 )   收藏
    数字经济在生产力组织方式、生产要素形式、市场主体形态等方面存在新特点,决定了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需要更加优良的新型营商环境。新业态存在市场准入困境,监管过于严苛导致数字经济存在融资难题,数据安全保障不足导致网络市场缺乏安全性与稳定性,数字经济行政纠纷解决的司法环境并不十分优良,成为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的现实挑战。优化数字经济营商环境,关键在于提高行政法治水平。应不断提升数字经济的政府立法质量,健全数字经济营商环境的良法体系。以比例原则具体化数字经济新型的包容审慎监管理念,防止产生过宽和过严两种监管极端。以安全与效率并重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加强反平台垄断执法,不断增强数字经济行政纠纷解决的公正高效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经济时代个人信息的识别标准及规范续造
    高志宏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2):  68-77. 
    摘要 ( 65 )   PDF(pc)(553KB) ( 221 )   PDF(mobile)(553KB) ( 3 )   收藏
    个人信息的内涵范围及其类型化问题是个人信息保护理论研究的原问题,也是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基础性问题。从域外法来看,个人信息界定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即从“识别标准”发展到“识别+关联标准”。我国立法关于个人信息的界定尚未统一,理论上也尚未完全形成对个人信息内涵与标准的共识。在数字经济时代,传统个人信息的“可识别性标准”存在操作难题,难以满足数字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分级分类是有针对性、差别化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进路,但整体而言,我国现有个人信息分类分级制度仍相对粗陋,个人信息收集知情同意规则、敏感个人信息处理规则、相关主体权利义务规则等仍有优化空间,特别是个人信息识别标准制度仍亟待改进。寻求个人信息范围之理论突破,可以识别标准为突破口,从单一“可识别”标准转向多元场景“可识别”标准,注重个人信息界定的情景化、弹性化、本土化。从制度创新角度,应当进一步创新我国个人信息内涵规则、外延规则、分类规则和分级规则等规则体系,实现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规范续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学人看社会
    高校教师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社会分层视角
    张文宏 李桂兴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2):  78-88. 
    摘要 ( 43 )   PDF(pc)(649KB) ( 27 )   PDF(mobile)(649KB) ( 2 )   收藏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高校教师的薪资待遇与社会地位获得了显著提升,但日趋细化的教学和科研压力也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通过深入分析“高校教师获得感”的调查数据,我们发现,与已有研究结果不同,在高校教师群体内部,高教育程度者与低教育程度者的生活方式呈现出两端分化的特征。与全体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不同,高校教师的生活方式和健康水平更多的是一种源自社会特定群体的个人选择。收入差异和高校教师群体特有的工作性质对高校教师的健康水平具有较强的解释力。高校教师间体育锻炼时长的差异主要是由高校教师间的收入差异导致的,而不良生活习惯和个人工作时长的差异主要受高校教师间教育程度、技术职称和行政职务差异的影响。熬夜和较长的工作时长会极大地损害高校教师的健康,较长的娱乐社交和体育锻炼时长则会提升高校教师的健康水平。因此,有针对性地完善高校教师考评制度、增强高校教师优化时间管理意识,对于提升高校教师获得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险社会下人的自主性的现代性阐释
    张康之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2):  89-96. 
    摘要 ( 33 )   PDF(pc)(531KB) ( 118 )   PDF(mobile)(531KB) ( 0 )   收藏
    在风险社会中,人的自主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在工业社会的历史阶段中,由于人们不断强化外在于人的各个方面的规范因素,人的自主性不仅被忽视甚至受到了压制。风险社会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使得那些外在于人的各种规定变得失灵,因而必须重视人的自主性在行动中的作用。人的自主性是建立在认识的前提下的,而且这种认识应当归结为反思性的认识,即明确自己的认识和行动的目的。风险社会中的行动是合作行动,而且这种行动是非模式化的,必须充分发挥行动者的自主性。其中外在性的责任规定应当让位于指向目的的自主性。只有这样,人才能在风险社会中获得真正的自主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情境动力:中国式的“助人自助”专业实践逻辑
    童 敏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2):  97-103. 
    摘要 ( 41 )   PDF(pc)(488KB) ( 35 )   PDF(mobile)(488KB) ( 0 )   收藏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助人自助”的学科始终关注如何通过“助人”促使服务对象实现“自助”,特别是中国社会工作经过10多年快速发展之后面临高质量发展要求,亟须承担起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责任。如何在人们的现实生活情境中激发他们的成长动力就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亟待解答的难题。回顾西方社会工作历史就会发现,人们对情境有两种不同理解:一种站在局外人立场把情境当作客观现实,注重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一种站在局内人角度把情境视为经验现实,关注通过反思寻找个人经验中的现实。显然,二者都采用了将问题对象化的、抽离日常生活的“是什么”的知识观,都假设人是拥有欲求和理性的独立个体,所产生的改变依赖心理动力。而中国社会工作却不同,中国社会工作需要将问题场景化,采用一种融入日常生活的成长知识观,假设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产生的改变依据的是情境动力,需要将特定情境遭遇中的现实要求和文化诉求融入自我成长中,以提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自决能力。因此,只有依据情境动力,中国的本土社会工作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具有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中国式的“助人自助”的专业实践路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振兴中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基于理论资源、隐形陷阱与现实路径的思考
    赵晓峰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2):  104-111. 
    摘要 ( 46 )   PDF(pc)(557KB) ( 137 )   PDF(mobile)(557KB) ( 2 )   收藏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治理主体得以迅猛发展,这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打下良好的组织基础。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关键是要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由政府负责,通过服务权利的科学配置和合理优化,在充分调动不同类型经济社会组织积极性的同时,与不同类型的社会治理主体建立起理想的关系模式,以形成共建共治的合力,实现共享社会治理成果的发展目标。但是目前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中,依然存在着政府包办的全能主义、社会组织争权夺利、资本无序扩张和民众无规则参与等陷阱,不利于形成多元共治的合力。为此,需要从凝聚多元主体的治理共识、构建多元主体共治机制、优化协商协调机制和打造利益共享机制等层面共同发力,全面推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高质量发展
    贺灿飞 李志斌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2):  112-119. 
    摘要 ( 104 )   PDF(pc)(711KB) ( 337 )   PDF(mobile)(711KB) ( 5 )   收藏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在区域层面上的体现,区域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支撑,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抓手。从内涵来看,区域高质量发展是特定区域建成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产业体系并在演化过程中实现高质量演替的发展。中国区域产业演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在区域尺度产业层面的生动体现。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我国区域产业演化遵循中国产业演化关联法则。这既符合各国区域产业路径依赖式和路径突破式演化的一般性规律,更符合基于我国国情的以着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构建和适应新发展格局为目标的中国式规律。为应对目前我国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我们应进一步强化区域产业治理,更好地发挥区域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支撑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阐释:“六位一体”的逻辑框架
    周 密 刘力燔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2):  120-128. 
    摘要 ( 84 )   PDF(pc)(842KB) ( 175 )   PDF(mobile)(842KB) ( 0 )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融合了未来现代化国家发展形态的构想和中国式的特色实现路径,要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已有70年的现代化实践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般性和特有逻辑这一难题的破解经验表明,只有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意义与本质要求出发,综合分析国内外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经验,从经济学角度构建“政府作用内生、回归劳动价值论、异质性劳动与经济循环主动适配、供需有效结合、多层次愿景体系引导、高质量发展支撑”六位一体的逻辑框架,并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组织保障、物质基础、实体支撑、内生动力、目标引领、发展格局等方面探索,才能找到中国式现代化有效的实现路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理学研究
    东北地区人口负增长特征及突出问题研究
    张丽萍 王广州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2):  129-142. 
    摘要 ( 130 )   PDF(pc)(1151KB) ( 197 )   PDF(mobile)(1151KB) ( 4 )   收藏
    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表明,近30年来东北地区人口总量经历了从1亿人以上下降到1亿人以下的变化过程。研究发现:与2010年相比,2020年东北地区人口增长率为-10.04%,其中黑龙江省人口增长率为-16.87%,成为全国人口负增长最严重的省份。在东北地区38个地市级行政单位中有33个人口负增长,11个边境地级市总人口10年间下降接近1/5,黑龙江省两个地级市人口增长率低于-30%。与俄罗斯、日本和韩国相比,东北地区出生人口下降速度更快,人口负增长进程更明显。根据稳定人口理论判断,东北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处于失衡状态,劳动力老化严重,特别是在农村,5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一半。缓解或减缓东北人口负增长的趋势,一方面应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另一方面应减缓人口外流速度,有效降低人口负增长的负面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发展格局下数据要素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陆岷峰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2):  143-151. 
    摘要 ( 122 )   PDF(pc)(534KB) ( 144 )   PDF(mobile)(534KB) ( 10 )   收藏
    当前实体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生产受阻、动能减弱、韧性不足等诸多难题,数据要素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应用水平不高是重要原因之一。实体企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通过激发数据要素赋能实体经济是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最佳选择。为此,要不断开拓数据要素赋能实体经济的新路径,推动数据要素和资本、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用数据要素来整合、锻牢市场关系中的各种链条,通过数据要素的市场化提升实体经济运行动力,形成协调发展机制;进一步强化数字科技的研发以及成果的推广、转化与应用,切实加强数据要素市场的标准化、自动化建设,提升数字化管理能力,从而运用数据要素市场化助力实体经济走出困境,推动数字经济的稳步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房地产企业风险特征与化解机制研究
    陈卫东 熊启跃 盖新哲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2):  152-162. 
    摘要 ( 206 )   PDF(pc)(644KB) ( 347 )   PDF(mobile)(644KB) ( 16 )   收藏
    房地产企业是中国房地产风险形成与传染的重要媒介,通过房地产企业的风险演化特征剖析房地产行业风险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学术研究视角。近年来,中国房地产企业的杠杆率持续攀升,资金来源中的自有资金占比显著下降,以预售资金为主的负债和以房产、土地为主的资产期限错配问题愈发严重。更重要的是,房地产企业通过表外负债、隐性债务隐藏负债规模,部分房地产企业组织架构混乱、薪酬缺乏风险约束机制,存在较突出的公司治理问题。房地产企业风险的释放产生了明显的风险传染和顺周期效应,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在化解房地产企业风险的举措中,相关国家和地区推进房地产企业轻型化转型、健全债务处置机制、完善公司治理、建立流动性救助机制等效果显著。我国应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房地产企业的风险处置机制,促进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文艺批评形态重塑”笔谈
    当下文艺批评的几个知识社会学问题
    周 宪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2):  163-166. 
    摘要 ( 41 )   PDF(pc)(461KB) ( 60 )   PDF(mobile)(461KB) ( 0 )   收藏
    文艺批评是文艺知识生产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一个实务多于学理的领域。中国是一个文艺批评的传统国度,但对文艺批评的知识社会学却关注不够。文艺批评的知识社会学首先触及为谁批评的问题,艺术品、艺术家、受众、批评家和艺术市场等五元结构均可以成为批评对象,但差异悬殊。其次是批评(家)与文艺界的关系问题,参与型与旁观型是两种不同的关系处理方式。再次则关涉批评家的社会角色,阐释者与立法者的不同角色使文艺批评具有完全不同的功能。最后是文艺批评的社会机制问题,有必要大力推进机制建设,将文艺批评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差之见:左眼元宇宙,右眼现实
    王 峰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2):  167-171. 
    摘要 ( 36 )   PDF(pc)(441KB) ( 134 )   PDF(mobile)(441KB) ( 1 )   收藏
    元宇宙与现实生活并非对立关系,从技术发展的长时间段观之,所有生活形态都由技术塑造。元宇宙是一种新的超速技术造就的新形态,它只是暂时与现实生活形成并立关系,必将在技术发展中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元宇宙与现实生活可以进行整体性综观,二者的对立是一种二元论思考模式,必须进行一种“解异差”,在差异中将元宇宙与现实生活重新把握为一体,才能恰当地把握这一新状态。解异差的观念视野烛照出新的日常审美形态,同时元宇宙的数字化形态也是对艺术的重新赋能。凭借对现实生活与技术性元宇宙的双重直观,生活与审美获得重归一体的力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业余”文艺评论的价值——以对范宽《溪山行旅图》的评论为例
    谷鹏飞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2):  172-175. 
    摘要 ( 33 )   PDF(pc)(497KB) ( 14 )   PDF(mobile)(497KB) ( 0 )   收藏
    北宋画家范宽《溪山行旅图》自创生后,围绕其艺术主题、艺术内容、艺术风格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争论形成了两大基本观点:一类观点认为,画作是画家师“心”“写意”的产物,旨在表达画家自我超拔的心灵;另一类观点则认为画作意在师“目”“写实”,是画家“度物象而取其真”的结果。这两类观点何者更为恰切?参考围绕画作所作的“业余评论”或许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画作,即画作不是画家目视心记式写生,而是应物向心式创造,是画家将广袤宇宙(心象)与全景山水(物象)及阔大心灵(心意)相冥合的结晶。相较于围绕作品所作的多样主流“经典评论”,“业余评论”的价值在于:它能补充、修正甚或颠覆经典评论,并以别样方式揭开作品意义的神秘面纱,赋予作品以更加丰盈的意义;同时,它解构经典文艺评论的固化体制,带来文艺评论本身的进步,最终促进艺术的创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审美性到交往性:社交媒体语境下文艺批评的范式变革
    黎杨全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2):  176-179. 
    摘要 ( 43 )   PDF(pc)(460KB) ( 40 )   PDF(mobile)(460KB) ( 2 )   收藏
    社交媒体给当下文艺活动带来了深刻影响,促成了文艺观念、文艺批评的一些激烈变化。交往互动开始成为文艺消费内容,文艺内容开始成为一个个话题素。在话题素的作用下,作者创作的内容与网友的群体贡献已没有根本性的区别,文艺的集体生产真正得到了实现。在此情况下,一贯重视审美价值的文艺批评应适度凸显交往性,重视社交媒体对文艺活动的基础性装置作用,从交往性去理解数字时代文艺的属性,将交往性当作文艺批评的价值维度,从交往性去分析与阐释文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当代旧体文学
    论民国旧体文学史的建构及其意义
    曹辛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2):  180-189. 
    摘要 ( 47 )   PDF(pc)(559KB) ( 163 )   PDF(mobile)(559KB) ( 0 )   收藏
    当前关于民国旧体文学的研究日益兴起,但尚未有研究“民国旧体文学史”建构问题的论著出现。根据已有的文学史建构与撰著的方式,应当从历史纵观、分别横剖、综合研究这三种研究方式入手来建构民国旧体文学史。这不仅是对“五四”以来流行的文学观念的反拨与修正,也是对20世纪90年代提倡的“打通古今”“古代、现代会通”等学术思潮的回应与实践;不仅可以补充与拓展近代文学史领域,为近代文学学科的发展提供新思路,还将为民国新文学史的研究提供参照,以真正实现现代文学史专家一直要做到的“原生态”研究设想,刺激现代文学研究思维新变。民国旧体文学史的建构有利于诊断、发现与纠正当前文学史研究、撰著的误区,从而为现当代旧体文学史的建构以及当前“现当代诗词入史”的争论等问题提供解决路径与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五四时期中国诗歌新旧论争中的雅俗之辩
    李遇春 鲁 微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2):  190-197. 
    摘要 ( 27 )   PDF(pc)(652KB) ( 145 )   PDF(mobile)(652KB) ( 0 )   收藏
    雅与俗这一对美学范畴是五四时期中国诗歌新旧论争的一个重要议题。新旧诗人围绕诗歌的风格取向、诗人的写作姿态以及读者的接受效应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与抗辩。当新诗人群体以平民代言人的姿态,高举以白话代替文言、以自由体代替格律体的大旗,对中国诗歌的崇雅传统进行批判和解构时,旧诗人群体则以抗辩的立场不断对其进行反拨和纠偏。与此同时,新诗人群体内部也在不断调适和修正自身的新诗立场与写作姿态。五四时期新旧诗人围绕中国诗歌的雅俗问题进行的论争,不仅成为中国新诗品格建构与重构的动力之源,同时也推进了旧体诗词的现代转型,为当下中国诗歌创作在新旧雅俗之间寻求艺术平衡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文学叙事研究
    明清历史小说叙事伦理之变化
    江守义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2):  198-204. 
    摘要 ( 74 )   PDF(pc)(646KB) ( 41 )   PDF(mobile)(646KB) ( 2 )   收藏
    明清历史小说叙事伦理之变化体现在意图伦理、故事伦理和接受伦理三个方面。就意图伦理看,由于时代形势引起的文人心态变化,明代历史小说中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和叙述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清代历史小说中代之以三者基本一致的劝善惩恶;就故事伦理看,清代历史小说的突出之处在于对女性形象的重视,女性形象由明代历史小说中的陪衬走向独立,这种情况与小说世情化和才子佳人小说的兴盛有关;就接受伦理看,清代历史小说既通过对已有小说的改编让民间伦理冲击官方伦理,又通过对故事传奇化的处理让民间伦理压倒官方伦理,其原因在于接受者对民间伦理不同程度上的认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极:还珠楼主对武侠探险空间的综合建构——兼谈还珠楼主对金庸的影响
    王 立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2):  205-211. 
    摘要 ( 51 )   PDF(pc)(721KB) ( 32 )   PDF(mobile)(721KB) ( 0 )   收藏
    北派武侠小说家还珠楼主应列为科幻、世情兼仙道的“以仙写俗派”。他写出北极磁场、地质生成、新科技产品、军工武器与北极动植物景观,此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北极“探险热”及清末小说北极冰山、白熊等表现接续。“北极冰海”也被清末画报所关注。还珠以科学思维取法火山喷发留存地火中和冰川,构设出虚实融通的动植物生态空间,强化求道修仙中持守伦理、内外兼修的意趣。在20世纪初小说北极冰山书写的基础上,还珠把北极海岛定名为北海“玄冥界”,反复强调对自然界应有敬畏之心,有限资源不可穷尽式获取而应保护,前所未有地开拓了30年代后武侠小说的跨域想象——北极严寒气候、火山、海底生存与剑仙探险等,表现出更富现代意识的生态共同体思路。钱理群提倡应关注20世纪40年代“战争对思维方式的影响”,还珠重在多方描写探险者如何避免灾难,以仙道北极之争隐喻中国抗战应避免内部纷争,相依互容地生存,而金庸小说偏重特殊空间中人性的变化与复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抗日战争研究
    日本侵华细菌战研究导读
    张 生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2):  212-212. 
    摘要 ( 28 )   PDF(pc)(647KB) ( 17 )   PDF(mobile)(647KB) ( 0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本细菌部队官兵证言与侵华细菌战研究
    王 萌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2):  213-220. 
    摘要 ( 32 )   PDF(pc)(699KB) ( 199 )   PDF(mobile)(699KB) ( 0 )   收藏
    战后原日本侵华细菌部队官兵证言的出现至少呈现三个层次,即1940年代末1950年代作为被审判者的第一批证言、1970年代中后期至1980年代来自“良心者”的第二批证言、1990年代“731热”催生的第三批证言。1990年代中期以来“证言潮”的出现,为日本侵华细菌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基础,日本侵华细菌战研究成为日本侵华史研究中不可缺失的领域。对于历史学者而言,原日本细菌部队官兵的“证言”并非对历史事实的简单忆述,还包括证言者对历史事实的价值立场,具有层累性和阶级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据之以史实:1940年宁波鼠疫“敌机散毒”记忆之形塑
    周东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2):  221-228. 
    摘要 ( 83 )   PDF(pc)(702KB) ( 21 )   PDF(mobile)(702KB) ( 3 )   收藏
    1940年宁波鼠疫“敌机散毒”是侵华日军在中国战场首次细菌战实战试验造成的罪行,近年来引起学界关注,产生了一批梳理先期史料和发掘新史料基础上的研究成果。历史真相是人类记忆呈现的真实。有关1940年宁波鼠疫“敌机散毒”之历史记忆,大致由1940—1941年间宁波当地的新闻报道、医疗卫生人员工作报告等的初始记忆、1949—1950年间伯力审判后宁波鼠疫受害人和鼠疫防疫工作人员的控诉记忆和20世纪60—80年代亲历者的“三亲”访谈回忆不断形塑而成。“敌机散毒”这一层累之记忆史绝不是臆想、编造或虚构,可为确证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提供新的证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本侵华细菌战研究的新面向——以中方口述资料发展为视角
    吕 晶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2):  229-236. 
    摘要 ( 30 )   PDF(pc)(837KB) ( 33 )   PDF(mobile)(837KB) ( 0 )   收藏
    中国民众是日本侵华细菌战最直接受害者,其口述材料是相关战争研究的重要史料。口述材料采集过程从1950年代发端至今,主要经历三个阶段。调查者分别在东北地区、中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进行大规模调查取证,使事件现场与亲见亲闻者的记忆表象得以即时记录,成为书写那段历史的基础资料。在以中日民间展开对日索赔诉讼活动为代表的反战市民运动推动下,个人记忆渐渐转化成集体记忆,乃至成为公众性的社会记忆,这也为理解中日关系的过去与现在提供了有益路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