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23 ›› Issue (2): 190-197.

• 现当代旧体文学 • 上一篇    

五四时期中国诗歌新旧论争中的雅俗之辩

李遇春   

  1. 武汉大学
  • 发布日期:2023-05-29
  • 作者简介:李遇春,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鲁微,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A26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2CZW049)

  • Published:2023-05-29

摘要: 雅与俗这一对美学范畴是五四时期中国诗歌新旧论争的一个重要议题。新旧诗人围绕诗歌的风格取向、诗人的写作姿态以及读者的接受效应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与抗辩。当新诗人群体以平民代言人的姿态,高举以白话代替文言、以自由体代替格律体的大旗,对中国诗歌的崇雅传统进行批判和解构时,旧诗人群体则以抗辩的立场不断对其进行反拨和纠偏。与此同时,新诗人群体内部也在不断调适和修正自身的新诗立场与写作姿态。五四时期新旧诗人围绕中国诗歌的雅俗问题进行的论争,不仅成为中国新诗品格建构与重构的动力之源,同时也推进了旧体诗词的现代转型,为当下中国诗歌创作在新旧雅俗之间寻求艺术平衡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 五四文学;新旧论争;雅俗之辩;风格取向;写作姿态;读者效应

中图分类号: 

  • I207.2
[1] 于景祥. 《文心雕龙》中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00-207.
[2] 王彦龙. 陈云对东北解放区工人运动的贡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38-141.
[3] 朱志荣. 论《沧浪诗话》的诗歌语言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78-182.
[4] 于景祥. 《文通》骈文批评对《文心雕龙》的师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182-185.
[5] . 闻一多与中国新诗同人诗家比较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80-186.
[6] . 从唐诗看浮云意象的佛禅意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97-200.
[7] 杨抱朴. 刘熙载佚诗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192-194.
[8] 陈晓君. 文本意识与文学史思维———评宋剑华新著《生命阅读与神话解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222-223.
[9] 胡建次. 清代词学批评视野中的词境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4): 165-170.
[10] 刘丽. 从音乐的角度看白居易的《琵琶行》[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4): 178-181.
[11] 李晓峰. 从少年豪华到文人困顿———李白苏轼诗歌风格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189-192.
[12] 杨允, 许志刚. “赫赫宗周, 褒姒灭之”———“女色祸国”论及其文学表现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214-217.
[13] 刘刚. 巫山考---宋玉辞赋地名考之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155-160.
[14] 金红. 重释“大我”与“人”的观念—— 从郭沫若、贺敬之诗中的“大我”形象谈起[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5): 160-164.
[15] 张伟. 阮籍《咏怀》诗女性意象及与《离骚》的传承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1): 185-18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