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5-24 上一期   
    哲学研究
    从非同一性视角重思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王晓升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1):  5-14. 
    摘要 ( 57 )   PDF(pc)(480KB) ( 53 )   PDF(mobile)(480KB) ( 85 )   收藏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了“从抽象走向具体”的方法。这个方法必须从非同一性思维的角度来加以理解。基于非同一性的视角我们发现,在马克思那里,概念不是对事物共同特点的抽象概括,而是超出了这种抽象概括,走向“丰富的具体”。这个“丰富的具体”的思想吸收了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的思想,又把概念置于唯名论和实在论之间,因此它既与概念有关又超出概念,既与事实有关又超出事实。如果把这个具体纳入同一性的框架之中,这个具体就会被扭曲,而这个被扭曲的具体就会以被扭曲的方式进入概念之中。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试图把握具体,但是他以现象学的直观的方式来显示具体,于是具体就是按照被扭曲的方式进入抽象的形式之中。马克思把同一性和非同一性辩证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既克服了观念论的缺陷,又克服了唯名论的缺陷。他通过这种辩证法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形而上学,这既是辩证唯物主义,也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价值理解的休谟进路
    龚 群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1):  15-24. 
    摘要 ( 48 )   PDF(pc)(573KB) ( 186 )   PDF(mobile)(573KB) ( 26 )   收藏
    对西方近代以来价值哲学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首推休谟。休谟在“是”与“应当”的区分中对于事实概念和价值概念的理解,成为现当代西方哲学家们对价值理解的范本。休谟认为从“是”无法推出“应当”,强调作为科学描述对象的事实与伦理价值二者截然不同。摩尔以“自然主义的谬误”表达了对将事实与价值混为一谈的批判,认为“善”或“善的”是不可定义的,所有定义都犯了“自然主义的谬误”,摩尔的研究推进了当代哲学中在事实与价值二分法下的价值理解。艾耶尔和史蒂文森则继承了摩尔的研究进路,将伦理价值的理解仅看成是伦理情感的表达和态度问题。价值冲突的表现就是态度的分歧。在史蒂文森那里,解决态度的分歧成为他的主要价值关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罗尔斯的正义原则与财产所有的民主构想
    李淑梅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1):  25-32. 
    摘要 ( 36 )   PDF(pc)(512KB) ( 37 )   PDF(mobile)(512KB) ( 2 )   收藏
    罗尔斯探究了正义原则在社会基本结构中的调节作用,提出了财产所有的民主构想。罗尔斯具体分析了个人财产权,认为生产资料所有权不属于人的基本自由权利,不受第一个正义原则的保护,因而要对其进行调节,为每个公民公平行使政治权利提供物质手段。第二个正义原则在财产所有的民主制中表现为提供职位和受教育等方面的平等机会,确保人力资本的广泛所有权;实行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分散化、广泛化,防止其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财产所有的民主不同于福利国家制度,它在每个时期的开始分散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本所有权,而不是进行事后再分配。罗尔斯财产所有的民主构想强调了两个正义原则的民主意蕴,但采取的是从政治到经济的思维方式;这种构想将分配的关注点由产品分配转向生产资料所有权分配,但并未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这种构想主张发挥政府的分配职能,促进教育、医疗等资源公平分配,但忽视社会层面的建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建设的关联性研究——以习近平重要论述为中心
    胡玉鸿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1):  33-42. 
    摘要 ( 38 )   PDF(pc)(593KB) ( 117 )   PDF(mobile)(593KB) ( 0 )   收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建设的有机融合,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形成有着深厚的思想和现实基础,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相连相通,因而成为中国法治文化软实力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涉及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道德,与法律同具意志上的同质性、内容上的正当性、品性上的公共性、对象上的普遍性,因而能够作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的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融入法治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加以落实和践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陈思蒙  段鑫星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1):  43-49. 
    摘要 ( 35 )   PDF(pc)(522KB) ( 144 )   PDF(mobile)(522KB) ( 0 )   收藏
    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关乎党对学校的领导、关乎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薪火相传。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应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和育人水平高超的优秀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思想理论,认真汲取了中华传统师德师风文化的精髓,在回顾了党领导人民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伟大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回应了师德师风建设进入新时代后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实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刻把握这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对于深入理解与认真领会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坚定性、主动性、自觉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事强制执行法》热点问题研究
    论“外延型”执行救济制度体系
    陈杭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1):  50-59. 
    摘要 ( 43 )   PDF(pc)(587KB) ( 73 )   PDF(mobile)(587KB) ( 1 )   收藏
    强制执行天然带有侵害当事人与利害关系人权益的“基因”,需要通过执行救济制度予以规范和制止。以侵害性执行行为作为逻辑起点,按照违法执行和不当执行的分类,对应设置“内嵌型”与“外延型”执行救济制度。“外延型”执行救济制度旨在救济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的民事实体权益,主要包括执行异议之诉、债务人异议之诉、执行主体适格异议之诉、分配方案异议之诉等四种诉讼。以《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为中心,为完善“外延型”执行救济制度,需要展开解释论与立法论分析。除了参考域外立法例及理论学说,还应重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事执行制裁措施刍论——基于《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的分析
    刘哲玮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1):  60-68. 
    摘要 ( 50 )   PDF(pc)(614KB) ( 188 )   PDF(mobile)(614KB) ( 2 )   收藏
    《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首次设专门一节规定执行制裁措施,包括拘留、罚款、纳入失信名单三种。我国司法传统曾坚决反对在执行程序中对被执行人予以制裁处罚,但迫于实务需求近年来对制裁措施愈发重视。由于理论界一般将此类措施定性为间接执行措施,导致立法草案虽然在结构上确立了制裁措施的单独地位,但依然存在体系建构错位、裁量空间过大、程序控制缺失等问题。在肯定制裁措施不同于执行措施的基本前提下,应当明确其性质为司法处罚,准用行政处罚的原理,构建执行制裁措施的体系,将其与加倍支付迟延履行利息等间接执行措施相区别,并将限制消费、限制出境等其他具有处罚惩戒性质的措施纳入其中,同时在行为要件、幅度要件、决定程序、实施程序、救济程序等方面细化规则,抑制公权力扩张的可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基层社会治理研究
    基层社会治理何以有效——一项对社区在地文化的社会学分析
    刘亚秋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1):  69-76. 
    摘要 ( 70 )   PDF(pc)(597KB) ( 184 )   PDF(mobile)(597KB) ( 4 )   收藏
    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在党建引领下发动居民自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自上而下的党建引领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关键在于社会中有一种自下而上的呼应力量。它来自在地文化的激发,尤其是那些意会层面的社区“活”文化。在成都社区中就有一种区域性的在地文化——坝坝文化。但不限于此,在地文化还包括人际交往中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原则以及家文化中的“为了子孙后代”的社会动力机制,等等。这些不同类别的文化在社区治理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法宝。这些社区中的“活”的文化,生长自民间,存活在人心之中,是可使用、可传承的而非生造的文化,是社区治理中最值得珍视的社会性资源。这些“活”的文化有两类载体:物和人。而我们对在地文化的保护也应该从这两方面展开,这是保障基层社会治理不断取得成效的源头活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区“财政”中的债务问题研究——基于中国基层治理调查的数据分析
    陈家建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1):  77-85. 
    摘要 ( 50 )   PDF(pc)(558KB) ( 145 )   PDF(mobile)(558KB) ( 2 )   收藏
    “财政”收支对社区治理具有重要影响。部分社区在发展与治理过程中,频繁出现了债务问题,但既有研究对此关注明显不足。基于中国基层治理调查的数据,结合质性资料对全国城乡社区“财政”运行中的债务总量、债务结构以及债务来源进行了梳理和案例类型化分析后发现,“财政”债务在社区治理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且受上级的财政保障力度影响。上级财政保障度越低,社区的债务负担越重。大部分债务来自社区的公共设施建设,且主要是以个人借债为主。这种债务状况在城乡、地区之间也存在差异。城镇社区大多数是体制内的政府型债务;欠发达农村社区更多是个体型债务,发达地区农村则存在市场型债务。对社区债务进行系统性的调查分析,对评估中国城乡社区债务的总体结构及其对基层治理的影响具有启发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危机背景下社区共同体的构建
    唐有财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1):  86-94. 
    摘要 ( 50 )   PDF(pc)(570KB) ( 43 )   PDF(mobile)(570KB) ( 2 )   收藏
    在常态化情境下,社区共同体建设面临着多重困境,公共危机的出现助推了社区共同体的形成。从社区生活系统和治理系统的视角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常态化情境下的社区是开放的生活系统、封闭的治理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社区参与和基于社区的集体行动。公共危机的出现倒置了社区作为生活系统和治理系统的运行逻辑,表现为在地的生活系统和开放的治理系统。这种倒置重塑了社区参与模式,促进了社区自我组织化,拓展了居民横向关系网络并提升了居民参与治理主体性。虽然公共危机下的社区共同体是被动情境下居民的自救行动,其是否可以延续仍然有待验证,但其对社区治理的最大启示在于塑造在地性生活系统和建立开放性治理系统。因此,构建公共危机背景下的社区共同体形成机制的重点在于形成基于应对公共危机的协作机制、在点赞和争吵中的共识机制、在社区互动和互助中的情感机制和社区开放治理权的共治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居委会与业委会关系模式与职责边界研究——基于“上海都市社区调查(SUNS)”的分析
    盛智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1):  95-104. 
    摘要 ( 80 )   PDF(pc)(532KB) ( 204 )   PDF(mobile)(532KB) ( 6 )   收藏
    在社区治理中,理顺居委会与业委会之间的关系是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前提基础,但现有研究缺乏对居委会和业委会关系模式和职责边界的系统讨论。基于“上海都市社区调查(SUNS)”数据,在描述了现阶段上海市居委会和业委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居委会指导监督业委会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社区、组织和个体三个层次进一步探究了影响居委会和业委会关系的多重因素,我们发现从“事前介入”“日常监督”“事后评估”三个方面厘清居委会指导与监督业委会的法理基础、指导原则、实施规范和操作流程等,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从历史比较维度深化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杨承训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1):  105-114. 
    摘要 ( 39 )   PDF(pc)(669KB) ( 165 )   PDF(mobile)(669KB) ( 0 )   收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共产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的结果。这三大规律本质上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规律。我们应当按照中共二十大的要求,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社会主义百年建设历史上,苏共二十大是苏联衰亡的起点,中共二十大是中国全面建设现代化的里程碑。两个国家都有70多年的发展史,我们可以作历史对比,并将其作为深化认识三大规律的历史镜鉴。通过历史比较,进一步用历史唯物论具体深化认识客观规律,领悟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精髓,丰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逻辑
    卢 江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1):  115-121. 
    摘要 ( 68 )   PDF(pc)(540KB) ( 100 )   PDF(mobile)(540KB) ( 6 )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逻辑包括三个方面:历史逻辑的大背景是世界历史发展大趋势和两种社会制度长期较量,中国始终沿着站在历史正确和人类文明进步一边的历史正路,摒弃建立在侵害别国利益实现自身发展的历史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历史邪路。理论逻辑侧重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三次飞跃。实践逻辑依据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三种基本形式,在实践中确证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好的重大命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科学思维
    付文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1):  122-131. 
    摘要 ( 67 )   PDF(pc)(609KB) ( 38 )   PDF(mobile)(609KB) ( 1 )   收藏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需要以科学的思维方式为指导。以辩证思维全面审视共同富裕,就要处理好物质与精神、先富与后富、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平衡。要以历史思维来省思共同富裕的过程性质,就要置身历史语境、遵循历史规律和总结历史经验以规划其美好蓝图。要以系统思维来把握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就要在各方要素的协同联动和有机体系中系统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要以战略思维来推进共同富裕,就要加强顶层设计,有重点、有步骤地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要以底线思维来分析共同富裕的推进之路,就要在守底线的基础上妥善防范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要以创新思维来引领共同富裕,就要全面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并创造性地激发经济活力。要以科学思维引领共同富裕的实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迎来全新的局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创新经济理论与实践
    我国技术创新要素最优化配置的新型举国体制研究
    陈昌兵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1):  132-140. 
    摘要 ( 43 )   PDF(pc)(586KB) ( 180 )   PDF(mobile)(586KB) ( 1 )   收藏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已越过了劳动力、资本等作为增长主要动力的阶段,进入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技术创新发展阶段。由于技术创新包含多种形式,且不同形式的技术创新所具有的正向外部性差异性较大。中央政府更倾向于投入长期效应技术创新,地方政府更倾向于投入短期内发挥作用的即时技术创新。为了更好地配置技术创新资源,我国既要发挥市场机制在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政府计划在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实现可持续技术创新机制,构建新发展格局。基于增长理论,我们从增长要素最优配置角度研究我国新型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是在全国及全球范围利用市场和计划对技术创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机制与路径分析——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
    杜传忠 疏 爽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1):  141-149. 
    摘要 ( 64 )   PDF(pc)(653KB) ( 209 )   PDF(mobile)(653KB) ( 0 )   收藏
    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多样共生性、层次交互性、动态稳定性、协同开放性等特征,其主要通过“结构—立体”“活动—功能”和“系统—生态”三大机制提升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现阶段我国创新生态系统及创新能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创新投入—产出的转化率需要提升;创新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创新生态系统能力和政府配置创新资源的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我国应进一步明确多元创新主体职能定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创新生态系统的成果转化率,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生态系统,从而实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理学研究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产供链现代化的双向推动作用分析
    刘志彪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1):  150-157. 
    摘要 ( 31 )   PDF(pc)(528KB) ( 50 )   PDF(mobile)(528KB) ( 0 )   收藏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与推进产供链现代化之间具有重要的机制性联系。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仅意味着要发挥强大的国内市场的比较优势,通过扩大市场规模促进产供链的分工,提高其分工水平,而且意味着通过这种软性无形的基础结构建设,为产供链现代化搭建顺畅运行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和载体。产供链的现代化进程是一国实体经济在“微观—微观”层面上的再造与重构,其本质是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下重塑我国国内经济主导的产品内分工态势,实现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的高水平自立自强。推进产供链现代化可以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加快形成支撑全国统一大市场运行的实体基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国内市场与产供链的配合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俄乌冲突下的世界粮食市场波动与中国粮食安全
    朱 晶 王容博 曹历娟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1):  158-168. 
    摘要 ( 169 )   PDF(pc)(829KB) ( 305 )   PDF(mobile)(829KB) ( 4 )   收藏
    中国高水平的粮食安全保障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利用的共同结果,俄乌冲突引发的世界粮食市场波动及其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需要受到高度关注。短期内,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无虞,但需高度关注农资与饲料粮进口成本及国内价格的上涨给后续国内粮食与畜禽产品生产带来的影响。长期来看,进口竞争与限制性出口贸易政策将持续加剧世界粮食市场的波动,恶化中国粮食进口的外部环境。在今后可能反复出现乃至常态化的小麦出口限制措施下,中国小麦的进口成本将显著上升。品种间的替代效应导致大米、肉类等农产品进口成本亦将呈上升态势,加大了中国粮食进口的输入性风险与可获性压力。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应防范国内农资与粮食价格异常波动,化解粮食进口风险,提升全球农业治理能力与粮食供应能力,牢牢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联网内容治理的政府行动策略——基于Y市网信部门的分析
    景怀斌 袁艺丹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1):  169-178. 
    摘要 ( 64 )   PDF(pc)(946KB) ( 84 )   PDF(mobile)(946KB) ( 4 )   收藏
    互联网内容治理是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地方政府在治理时面临“时”“空”“量”,即信息处理时间、管辖权限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挑战。确定治理行动者的行为逻辑是描述、解释和构建中国式治理理论的必要方面。文章采用归纳式案例研究方法,将Y市网信部门作为田野调查对象,以“制度—心理—行为”理论框架对其治理行为机制进行了探析。分析发现:政府行动者在规制性、规范性和模糊性的制度情境下,以风险防范、规则遵从和自主阐释为认知框架,通过程式构建、重点聚焦和边界强化行动策略来展开互联网内容治理,其背后的逻辑是权威—合法性、认同—合理性、阐释—有效性的三重交互作用。这些发现挑战了国内外已有的一些观点,丰富了对中国互联网内容治理逻辑的理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化社会的元宇宙之思
    元宇宙空间的虚实匹配及其社会性延展
    时立荣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1):  179-186. 
    摘要 ( 58 )   PDF(pc)(559KB) ( 126 )   PDF(mobile)(559KB) ( 7 )   收藏
    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元宇宙是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旨在创造一个虚实互构、多重主体在内、具有社会属性的数字化超现实空间。尽管目前对元宇宙的讨论更多集中在打通虚拟现实、脑机接口、神经网络、区块链等核心技术上,但无论怎样,概念化的元宇宙都与社会主体的虚实匹配性分不开。虚实融合情境下的现实观和虚实互构的共生性都反映着元宇宙空间的社会表象和数字表象之间的联通关系,元宇宙空间的社会结构、社会连接方式以及元宇宙的社会关系充分体现了现实向虚拟的社会性延展,而虚实空间关系的价值取向更是在人类精神和文化层面展现了对虚拟空间的控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宇宙视域下的生活世界与交往行为转变
    吴海琳 曾坤宁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1):  187-194. 
    摘要 ( 132 )   PDF(pc)(667KB) ( 201 )   PDF(mobile)(667KB) ( 5 )   收藏
    互联网、模拟仿真技术与交往媒介的纵深发展,催生了当下的元宇宙热潮,但现有研究呈现出碎片化和理论深度不足的缺憾。作为虚实相融的新型社会形态,元宇宙的发展和演进触发了人们日常生活世界与交往行为的转变,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与交往行为理论对分析元宇宙视域下生活世界的内在深层结构——文化、社会、个性三个维度的数字化转向及其对人们交往行为的深刻影响——具有启示意义。元宇宙带来生活世界的数字化转向表现为数字文化的形象化与交互性升级、数字社会秩序和数字个性重构,进而引发人们交往行为的变迁。关注数字社会交往中设备与身体结合的常态化、感性与精神引领的超现实互动,同时反思数字交往资质不平等及交往行为异化,对拓展元宇宙背景下的网络空间与交往实践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宇宙的主要特征、发展态势及风险研判
    左鹏飞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1):  195-202. 
    摘要 ( 94 )   PDF(pc)(568KB) ( 371 )   PDF(mobile)(568KB) ( 11 )   收藏
    随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持续迭代创新,元宇宙的发展可能远超人们的预期。作为未来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主场景之一,元宇宙可能会对社会生产和组织方式、产业发展逻辑和个体创新创造能力产生巨大影响。按照前沿技术与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目前元宇宙仍处在萌芽阶段,未来可能面临被攻击破坏、行业垄断和数字成瘾等风险与挑战。为此,应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优势,鼓励相关企业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建设,加快培育元宇宙领域新型企业,有序推进元宇宙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同时,要从萌芽阶段加强引导和规范,持续做好元宇宙技术与应用的安全评估工作,坚持建设与治理协同并进,推动元宇宙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学研究
    论审美精神:一个观念的内涵与功能——兼及“艺术精神”
    刘旭光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1):  203-213. 
    摘要 ( 45 )   PDF(pc)(673KB) ( 21 )   PDF(mobile)(673KB) ( 2 )   收藏
    审美精神最直观的意义是对象呈现给我们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精神感觉,这种精神感觉具有价值内涵,是对可感觉到的价值内涵的肯定;审美精神也是我们用诸种理念对对象进行审美统摄的结果,理念的介入使审美精神可以把对人生、自然与社会之“一般性”的思考引入到对审美对象的理解中,从而使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成为 “精神”的一部分;审美精神也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在审美对象与艺术作品中的显现,同时揭示着时代与心灵的矛盾及其和解,是对时代之真与心灵之解放的显现。这三个层次的内涵都是号召:号召人们去探寻普遍的肯定性的精神感觉,从而坚守精神活动的审美性;号召在审美中使用理念的统摄性,把理性与感性结合起来而不是分裂开;号召在审美中从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这个层次上,对审美对象进行意义与价值的反思。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李泽厚美学思想的世界贡献——以“积淀”说为例
    黄 一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1):  214-221. 
    摘要 ( 79 )   PDF(pc)(543KB) ( 186 )   PDF(mobile)(543KB) ( 4 )   收藏
    20世纪80年代,李泽厚最重要的著作《美的历程》《美学四讲》相继问世,其以“积淀”说为核心的美学思想逐渐成熟。与此同时,其著作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时至今日,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已受到世界美学的广泛认可。其中“主体性”、文化积淀说的原创性最受国外研究者重视,而李泽厚贡献给世界美学的原创性思想,恰恰是最具中国性的理论话语。不论是关于审美经验的讨论,还是“中体西用”“情本体”的提出,都呈现出对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彰显了其中国性的理论话语作为一种经验,乃至一种方法,对世界美学的巨大贡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播与文化
    道德与操控:数字时代“礼物经济”的政治经济学思考
    邹 举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1):  222-228. 
    摘要 ( 37 )   PDF(pc)(632KB) ( 93 )   PDF(mobile)(632KB) ( 2 )   收藏
    秉承古代社会的道德传统,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互联网中产生了由网民交往互动而形成的“礼物循环体系”。这是一种看似不同于纯粹市场模型的经济形态。但在政治经济学视野中,数字礼物被资本用不对等的条件从网民身上剥取、抽离,并转化为高价商品,由此,资本实现了剥削式的原始积累,而网民却丧失了礼物生产者的主体身份。借用礼物的特征,数字资本主义避开了强制性逻辑,把合作形式纳入以利润为导向的商业模式。因此,数字礼物经济的合理性和道德性应该受到质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时代个人隐私的保护困境与社会性视角转向
    牛 静 莎木央金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1):  229-236. 
    摘要 ( 86 )   PDF(pc)(547KB) ( 310 )   PDF(mobile)(547KB) ( 7 )   收藏
    智能时代,个人隐私在智能设备、信息技术、虚拟系统的审视和转换下液化为流动的集合数据。隐私已置于信息技术下社会生活的动态实践中,作为隐私主体的个人难以控制隐私的流动与隐私的边界。基于液化的隐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及外部性等特点,我们将隐私纳入综合公共物品框架进行考量,从而使隐私保护不再囿于个人范畴。在社会性视角下理解隐私在全球深度数字化进程中的动态嬗变,理解隐私保护需要综合协调政府、科技公司、个人等隐私相关参与者的力量,有助于我们在个人权益保护与社会系统有效运行之间寻求平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