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体育之美自该向身体探寻,却非落在姿态、动作、力量等固化因素上,而是聚焦于身体行为的整体过程,里面的每个因素都有贡献。但这个行为在性质上是非功利性的,目的止乎于行为本身,历史上附加给身体运动诸多的宗教、政治、民族、经济等功能,均与体育之美无关。从另一方面看,体育又与众多生活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职业体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外部的生存需要,尤其是科学方法,完全可以内化为身体行为的动力,合理开发和展示身体之美,避免随性无度。多考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生活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不仅可以丰富体育之美的质涵,还可以将这种美延续到运动员其他生活领域,从而克服职业体育的片面性,接近马克思所讲的全面发展的人。
中图分类号:
[1] | 刘旭光. 作为惠爱的“审美”[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82-89. |
[2] | 郑伟. 王国维的美育思想及其境界诉求[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90-95. |
[3] | 唐善林. 老子“自然论”美育思想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96-103. |
[4] | 张晶. 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的意义何在[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49-56. |
[5] | 吴建民. 命题与古代美学理论之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57-65. |
[6] | 李昌舒. 论中国文论的“著文自娱”[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66-73. |
[7] | 许宁. 论新媒介时代小众审美趣味的显性表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92-197. |
[8] | 刘彦顺. 礼乐制度作为儒家实际生活形态的时机、时态与身体履践——论颜元的礼乐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83-91. |
[9] | 祁海文. 《淮南子》与儒道礼乐美学的会通与融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92-101. |
[10] | 程勇. 儒家制度美学要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102-109. |
[11] | 高小康. 非遗美学:传承、创意与互享[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177-185. |
[12] | 程相占. 生态美学的八种立场及其生态实在论整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186-194. |
[13] | 李雷. 社区权力场域与公共艺术生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195-200. |
[14] | 杨光. 微时代的美育问题及其当代转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201-208. |
[15] | 颜翔林. 论理想的特性及其与审美理想的逻辑关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45-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