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共二十大发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手段和载体。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的成功经验来看,其产业发展具有产业革命叠加、以实体经济为中心、保持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等特征,突显了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当前,新产业革命是解决中国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但是,新产业革命与以往历次产业革命不同,具有双重效应:即新产业革命本身在推进可持续发展、增加新创产业、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等的同时,也具有削弱传统资源地位、排出劳动力、产业体系“瘦身”、增长区域窄化等负面效应;且在其技术创新过程中既有加速城市现代化、提高知识尊重度的积极作用,也有扩大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削弱传统人力资本培育效果的消极作用。这些负面效应将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为此,我们应以人民需要为导向,以技术创新重构产业技术体系,以都市圈建设优化产业空间体系加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中图分类号:
[1] | 唐晓华, 霍晓姝. 装备制造业集群风险因素的层次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12-120. |
[2] | .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产业集群演化路径研究——以中国动漫产业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93-96. |
[3] | 徐春祥, 宫颖. 承接制造业外包对辽宁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166-169. |
[4] | 唐炜东, 汪克夷, 宋明元. 顾客体验对顾客感知与购买意愿的调节作用研究———以移动无线音乐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1): 108-112. |
[5] | 万容. 论我国总部经济的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1): 113-116. |
[6] | 陈畅. 辽宁省优势产业定位及发展战略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109-112. |
[7] | 白雪洁. 产业成长阶段的产业组织政策有效性分析———以日本代表性产业组织政策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87-90. |
[8] | 张勇, 许为宾, 万敏. 不确定性环境下城市产业转型方向的决策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128-130. |
[9] | 李具恒, 杜万坤. "创意阶层"人力资本的"硬核"孵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6): 145-149. |
[10] | 王家庭, 张换兆.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地制度的互动关系--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5): 94-99. |
[11] | 吴元波. 试论我国政府规制自然垄断行业的"囚徒困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5): 100-105. |
[12] | 胡俊文. 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 中国产业发展战略调整的必然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2): 76-80. |
[13] | 隋映辉. 全球经济竞争与科技产业结构调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50-55. |
[14] | 杜传忠. 试析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中的市场结构效应[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3): 62-67. |
[15] | 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课题组. 辽宁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82-8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