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未来产业由前沿科技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引领,并在重大国计民生领域交叉融合应用,其以大数据和知识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将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以及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未来产业的发展会优先集中于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诊疗、综合和多式联运智能交通、面向未来工厂的生成式设计、未来农业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成式服务等领域。未来产业将带来产业组织变革,使之由工业经济时代的“物质产品—人类社会”二元结构迈向“物质产品—人类社会—信息空间”三维结构。未来产业生态建构关键在于培育未来计算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和数字商业生态系统。培育未来产业要求政策制定者营造开放包容、融合创新、关心社会公平的规制环境。
中图分类号:
[1] | 薛领, 李涛. 土地要素对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40-49. |
[2] | 孙久文, 苏玺鉴. 论东北振兴中的城市精明增长战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50-62. |
[3] | 程娜. 东北老工业基地智能化转型发展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63-73. |
[4] | 顾海. 统筹城乡医保制度、与收入相关的医疗服务利用和健康不平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88-97. |
[5] | 赵放. 中国宏观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测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116-126. |
[6] | 姚鹏. 京津冀区域发展历程、成效及协同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127-138. |
[7] | 徐景一 于桂兰. 新时代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创新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120-127. |
[8] | 沈洁 张可云. 人口区域流动的一般逻辑:理论、经验及预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128-137. |
[9] | 张艾莲 刘柏. 文化距离对汇率风险的跨国影响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138-145. |
[10] | . 东北地区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评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94-101. |
[11] | .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开发路径的仿真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02-108. |
[12] | .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基于辽宁产业结构30年变迁的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31-135. |
[13] | 鄂齐, 张玲. 老工业基地中小企业上市如何步入快速道———以辽宁省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150-154. |
[14] | 王凤波, 范忠宏. 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研究———以法库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4): 113-115. |
[15] | 孙承志, 马洪君, 王春宇.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2): 136-1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