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11-24 上一期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东北全面振兴
    东北全面振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
    田鹏颖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6):  5-12. 
    摘要 ( 136 )   PDF(pc)(614KB) ( 799 )   PDF(mobile)(614KB) ( 8 )   收藏
    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资源条件好,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特别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东北把科教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够进一步凸显东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东北独特而先进的历史文化为东北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支撑提供了坚定的文化自信,东北关乎国家“五大安全”的历史方位为东北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支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等为东北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支撑创造了重要保障条件。走进东北历史文化深处,把握东北未来发展大势,瞄准东北战略定位,保持东北战略定力,坚持东北战略方向,做好东北战略选择,对于以东北全面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建东北全面振兴的经济地理新格局——基于“哈长沈大”一轴战略的思考
    周绍杰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6):  13-24. 
    摘要 ( 138 )   PDF(pc)(1258KB) ( 634 )   PDF(mobile)(1258KB) ( 1 )   收藏
    东北全面振兴要破除经济增长滞后与人口条件恶化的困境,关键在于构建科学的空间发展模式与区域内协同联动发展机制,培育东北整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东北产业竞争力式微、对内对外经济联系较弱是内生动力不足的具体映射,是多方因素叠加的结果。基于“点—轴系统”理论和协同理论构建东北发展机制分析框架,结合东北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底层逻辑,东北全面振兴的新思路应为打造“哈长沈大”一轴战略,构建涵盖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东北四大中心城市的区域协同联动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协同、产业协同、创新协同与开放协同开创东北新发展格局,增强东北地区整体竞争力。这一战略有助于对内增强融入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与可靠性,对外提升参与国际大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加强东北与东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战略升级,推动东北成为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高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阐释
    人的牺牲辩证法: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
    张文喜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6):  25-32. 
    摘要 ( 109 )   PDF(pc)(519KB) ( 342 )   PDF(mobile)(519KB) ( 4 )   收藏
    在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中,人的牺牲问题一直是他关心的核心问题。经历黑格尔和施蒂纳唯心主义批判的马克思,聚焦于意识的、精神的牺牲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之人的牺牲被经济化、有用化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人类解放与牺牲辩证法的紧密联系。马克思强调国民经济学遗忘了劳动本身,黑格尔哲学与国民经济学之间的联系应由此环节加以解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直面资本的权力运作,重新审视了“耗费经济学”的发展,并发展出一种极富批判精神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牺牲辩证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青年马克思对近代“规律”概念内涵的改造
    吴 猛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6):  33-40. 
    摘要 ( 76 )   PDF(pc)(506KB) ( 46 )   PDF(mobile)(506KB) ( 4 )   收藏
    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规律概念与近代西方哲学传统中的规律观有着内在的继承和改造关系。马克思不仅沿袭了近代哲学强调的规律概念,而且继承了作为这一概念的构成环节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观念。但由于马克思从一开始就改变了近代哲学关于均质世界的设定,因此在对规律内涵的理解上产生了一系列链式反应。这首先意味着马克思所讨论的规律最终被具体化为现代资本主义规律,同时也意味着规律构成环节的结构性变化:当普遍性被特殊化为私有财产的普遍统治时,必然性就在于私有财产与工人的异化劳动之间的必然联系。青年马克思关于“规律”概念的结构化理解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论域和方法论两个层面的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哲学研究
    论权利的连续统
    程广云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6):  41-47. 
    摘要 ( 102 )   PDF(pc)(520KB) ( 273 )   PDF(mobile)(520KB) ( 0 )   收藏
    权利的连续统是指权利之间时间—历史上先后传承、空间—地理上内外分界、逻辑上因果关联因而合法性/正当性上连续证成的系统或集合,它包括权利三阶和权利四维。首先,人权与公民权是其他权利的基础,属于一阶初始权利。人权逻辑在先,是普遍的、消极的和制约性的,即其他权利不得侵犯人权;公民权历史在先,是特殊的、积极的和生成性的,即其他权利均由公民权派生。其次,主权与所有权属于二阶派生权利。所有权在历史序列上优先,主权在逻辑序列上优先,在地理上,主权覆盖所有权,在合法性/正当性上,主权证成所有权。最后,治权和领导权属于三阶派生权利。治权源于主权,主权是治权的法理依据,治权是主权的实现途径,领导权确立了治理主体间的关系。权利的连续统否证离散性的权利或权利的离散化、空集和交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共和爱国主义的自由理论
    高景柱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6):  48-56. 
    摘要 ( 72 )   PDF(pc)(560KB) ( 81 )   PDF(mobile)(560KB) ( 3 )   收藏
    共和爱国主义理论是一种致力于实现自由的爱国主义理论。共和爱国主义理论追求的自由是一种无支配的自由,该自由主要致力于反对支配,有助于促进国家的强大与富强、保护公民的财产和安全等。共和爱国主义的自由的维系既需要制度性的条件,也需要非制度性的条件。然而,共和爱国主义的自由是一种极具争议性的、有些许激进的自由观,有时会提出一种过高的要求,而且可能会为国家和政府的某些不当干涉行为进行辩护。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中国共产党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逻辑进路论析
    孟凡东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6):  57-64. 
    摘要 ( 73 )   PDF(pc)(461KB) ( 402 )   PDF(mobile)(461KB) ( 0 )   收藏
    作为“现代共同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现代转型的历史结果。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了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到社会主义文明有机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体的历史性转变,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在发展的历史逻辑,更呈现出中国共产党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从新民主主义共同体到社会主义共同体演进的自觉自为逻辑。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逻辑起点,社会主义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逻辑主题,共同体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逻辑主线,创造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流,建设真正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新时代新征程上,只有深刻揭示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现代转型的内在规律和系统阐明中国共产党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逻辑起点、逻辑主题、逻辑主线和逻辑本质等重大问题,才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现代共同体的高度自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百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
    赵 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6):  65-72. 
    摘要 ( 112 )   PDF(pc)(561KB) ( 473 )   PDF(mobile)(561KB) ( 6 )   收藏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是在“中华民族”思想史视域下形成与发展的。在古代,中华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朴素民族观和民族问题治理思想,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汲取古代民族问题治理思想的历史必然性。在近代,中华各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形成的各民族团结对敌、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所组成的思想观念,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提供了在民族民主革命中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在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团结建设祖国史蕴含着中华民族在自我意识觉醒后所形成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观,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提供了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中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这些历史必然性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民族领导核心,中华民族在结构上形成多元一体格局,以及各民族成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规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靠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实践路径
    段 妍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6):  73-78. 
    摘要 ( 73 )   PDF(pc)(548KB) ( 749 )   PDF(mobile)(548KB) ( 1 )   收藏
    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是关系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不断探索的历史和现实课题。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立足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使命,踏上新征程的中国共产党要继续保持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坚守根本政治方向,淬炼锐利思想武器,锻造勇于自我革命的干部队伍,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以自我革命实践的不断深入回答好跳出历史周期率之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智能化国际传播:意义向度、传播体系与路径
    徐艳玲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6):  79-89. 
    摘要 ( 130 )   PDF(pc)(622KB) ( 656 )   PDF(mobile)(622KB) ( 3 )   收藏
    受智能技术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出现重大变革。智能技术在数据、算力、算法三要素同频共振下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提供新平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对西方原有价值理念带来巨大冲击,同时也会面临一系列瓶颈制约。西方舆论场对智能化传播的主导进一步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逐利性竞争,在传播模式和方法上的弊端成为制约国际传播的重要因素,传播体系中的文化差异极易产生国际传播的话语鸿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智能化国际传播效度的进一步提升,应在价值体系上构建更有“温度”的传播逻辑、更具“广度”的传播途径和更富“精度”的传播场景,在现实选择上综合运用各类智能传播技术,助力国际传播向协同性、纵深性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法学研究
    论电子证据辩护
    刘品新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6):  90-101. 
    摘要 ( 176 )   PDF(pc)(662KB) ( 663 )   PDF(mobile)(662KB) ( 9 )   收藏
    新时代刑事辩护面临革新再造的契机。刑事案件中充斥着海量的电子证据资源,律师群体应当充分挖掘以夯实有效辩护,法学研究者应当突出学术相依以研究辩护升级驱动法治中国建设。电子证据辩护不能被简单理解为证据辩护的具体化,它是以电子证据切入并演进生成出的一种新型辩护形态,具有“契合大数据思维”“呈现积极进攻态势”“实行数字现场勘查”的特色。可以按照其表现形式区分为电子证据小辩护与大辩护两类。前者指的是以“鉴—数(介)—取”体系论、“内容—载体”双联论、理性真实理论为支撑,分别对电子证据合法性、关联性、真实性问题提出抗辩;后者指的是以审查现有电子证据体系、发掘未知电子证据为路径,实施有力的实体辩护、程序辩护、政策辩护及情理辩护等。面向未来,律师群体应当养成精确拷贝、高效审查的专业技能,在法律规范方面应当完善电子证据的相关制度并消减指控简化的负面效应,以开发数字中国的辩护蓝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个人信用信息的公共属性及其法律规制
    冉克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6):  102-110. 
    摘要 ( 141 )   PDF(pc)(595KB) ( 253 )   PDF(mobile)(595KB) ( 1 )   收藏
    个人信用权是征信机构在债务履行风险层面对个人作出的专业性社会评价。在数字时代,个人信用权以个人信用信息为基础,个人信用信息的公共属性是其得以被传播和利用的正当性基础。市场化的征信系统依靠平台机构和算法使个人的交易情况、行为轨迹乃至社交状态等转化为信用信息,并通过自动化决策和分析形成个人信用评价的“数字身份”。个人信用信息的范围应当结合金融服务活动的目的,根据具体情形进行适当宽松的判断。个人信用权的侵害应当优先适用《个人信息保护法》,再适用《民法典》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个人信用评价降低的判断无须要求“社会公众公开性”,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也不以所受精神损害达到的严重程度为前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新兴科技法律治理的范式迭代——以人脸识别技术为例
    许 可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6):  111-120. 
    摘要 ( 100 )   PDF(pc)(613KB) ( 259 )   PDF(mobile)(613KB) ( 1 )   收藏
    新兴科技法律治理是当代法学的核心议题之一。人脸识别技术以数据为体、以人工智能算法为用、以人类自身为对象,是新兴科技的典型代表。立足于科学哲学的洞见,包括人脸识别技术在内的科技法律治理可分为:基于“科技工具论”的治理、基于“科技实质论”的治理和基于“社会建构论”的治理。尽管三者在治理对象、治理法律和治理阶段存在差异,但都割裂了“人—技术—社会”的联系,亟待通过“科技系统论”予以统合。基于科技系统论的人脸识别技术治理,遵循技术和法律的共同优化原则,以科技系统内各“人类行动者”为对象,凭借法律权利、义务、责任的设定激励各方开展利益协调,最终迈向科技善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工作中国本土化研究
    中国青少年志愿服务的参与状况和影响机制分析
    田 丰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6):  121-129. 
    摘要 ( 216 )   PDF(pc)(577KB) ( 485 )   PDF(mobile)(577KB) ( 4 )   收藏
    基于全国调查数据,对中国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基本状况、主要特征和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比例较高,具有较强的组织性特征。学校是最重要的组织者,然而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还存在一定问题,如活动保障不足、没有满足青少年需求等。模型分析结果证实,学校因素对青少年是否参与志愿服务有影响,但对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的频率没有影响。其中深层的原因是学校组织尚未充分动员青少年内生性动力,因而要加强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的主体性和自组织性,学校及其各方应为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提供更为完善的保障措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区志愿服务的多元制度逻辑及实践路径——以广州市B社工站为例
    黄晓星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6):  130-140. 
    摘要 ( 127 )   PDF(pc)(751KB) ( 598 )   PDF(mobile)(751KB) ( 2 )   收藏
    “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是我国现阶段的社区志愿服务实践模式之一。制度环境形塑了志愿服务的特征,使志愿服务呈现出深刻的制度逻辑。社会工作机构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时,受到社区治理情境的影响。社区志愿服务主要受到政府行政逻辑、社区治理逻辑以及专业逻辑三种制度逻辑的塑造,分别呈现出实用主义、发展主义和规范主义的实践特征。在这三种制度逻辑中占主导作用的是政府行政逻辑,专业逻辑和社区治理逻辑在文化象征上能达成共通,并在日常实践中互相融合。当多重制度逻辑发生冲突时,通过专业逻辑与社区治理逻辑的互融互动能够实现多重制度逻辑间的互补与共存,从而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进而促使志愿服务在实现社区活力、互动与参与目标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
    消费中心建设视域下人口因素研究
    周 勇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6):  141-148. 
    摘要 ( 64 )   PDF(pc)(525KB) ( 107 )   PDF(mobile)(525KB) ( 0 )   收藏
    人口是消费中心建设的基本因素,本地人口决定着消费中心基本消费规模,是抵抗消费经济风险的中坚力量,外来人口则是消费中心竞争力所在,消费中心形成的几大因素均与人口相关。人口发展是促进消费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消费中心的建设需要通过人口本地化稳定消费经济规模,通过扩大消费者影响力来拓展消费经济规模,通过强化消费者素质来提升消费经济层次,通过消费者身份转换来夯实消费中心发展基础,通过服务者核心能力打造来提升消费经济水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我国人口负增长带来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谢伦灿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6):  149-155. 
    摘要 ( 162 )   PDF(pc)(576KB) ( 492 )   PDF(mobile)(576KB) ( 8 )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人口发展。为应对未来或将面临的人口负增长的风险,政府出台了鼓励育龄夫妇生育三孩的政策。短期来看,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但长期来看,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人力市场将遭遇不可避免的挑战,消费市场将承受更为繁重的负担,社会保障体系岌岌可危。当实际人力资源减少时,必然出现供不应求和成本上涨的后果,进而殃及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为育龄夫妇提供良好的生育服务和福利待遇;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努力提高劳动力生产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养老金福利支付的持续性。通过这些完善手段的有机结合,有效促进人口的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经济研究
    数据产权二维目标及其制度实施
    唐要家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6):  156-164. 
    摘要 ( 84 )   PDF(pc)(555KB) ( 535 )   PDF(mobile)(555KB) ( 6 )   收藏
    数据产权是数据基础制度的核心。由于数据要素的独特经济属性,数据产权制度设计需要确保数据深用性和数据泛用性二维目标的平衡,并根据数据的不同价值形态进行分类设计。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契合了数据价值形态的变化及相关主体的权益保障,有利于实现数据深用性,但可能相对忽略数据泛用性,为此需要完善数据接入权制度设计,创新多元数据开放共享体制机制,促进数据泛用性。数据产权二维目标指导下的数据流通交易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应最大化释放数据要素的价值,并实现数据要素的价值共创与收益共享。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的培育动力机制研究
    黄 卓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6):  165-172. 
    摘要 ( 204 )   PDF(pc)(528KB) ( 611 )   PDF(mobile)(528KB) ( 2 )   收藏
    数据交易场所的“公共属性”和“市场属性”未能完全分割是过去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此背景下,国家明确提出“所商分离”“培育一批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并在政策制度上给予了有力支持。不过,在培育过程中,我国却面临着中西部地区布局少、相关产业类型少、中小企业数量少的“三少”问题。从企业参与数据要素市场行为的动力机制出发,我们运用“感知利益—准备状态—外部关系”分析框架全面剖析了现阶段培育难题的深层原因,并借鉴国外培育经验,提出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布局;提升企业技术资金实力,补齐重点产业发展短板;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降低企业交易合规成本;提升企业数字化能力,推动中小企业进场服务等政策建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理论前沿及热点
    未来产业:内涵特征、组织变革与生态建构
    王小林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6):  173-182. 
    摘要 ( 243 )   PDF(pc)(600KB) ( 1414 )   PDF(mobile)(600KB) ( 12 )   收藏
    未来产业由前沿科技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引领,并在重大国计民生领域交叉融合应用,其以大数据和知识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将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以及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未来产业的发展会优先集中于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诊疗、综合和多式联运智能交通、面向未来工厂的生成式设计、未来农业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成式服务等领域。未来产业将带来产业组织变革,使之由工业经济时代的“物质产品—人类社会”二元结构迈向“物质产品—人类社会—信息空间”三维结构。未来产业生态建构关键在于培育未来计算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和数字商业生态系统。培育未来产业要求政策制定者营造开放包容、融合创新、关心社会公平的规制环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制造企业供应链整合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研究
    苏涛永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6):  183-190. 
    摘要 ( 260 )   PDF(pc)(552KB) ( 442 )   PDF(mobile)(552KB) ( 7 )   收藏
    制造企业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伙伴、推进绿色实践是企业探索如何平衡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的新尝试,但现有研究尚未实证检验企业供应链整合对环境绩效的影响。本研究基于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验证了供应商整合和客户整合对环境绩效有不利影响,但对企业长期价值创造有利。绿色创新绩效和短期财务绩效是企业供应链整合影响其环境绩效的重要传导途径。供应商整合和客户整合对环境绩效的不良影响均可以通过加强环境规制得以缓解,政府补贴和高管绿色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降低供应商整合对环境绩效的不利影响。研究结论为中国制造企业从“供应链整合”转型升级为“绿色供应链整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科学认识大食物观视角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武拉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6):  191-200. 
    摘要 ( 160 )   PDF(pc)(932KB) ( 736 )   PDF(mobile)(932KB) ( 5 )   收藏
    大食物观和粮食安全是我国粮食经济中关系密切的两个重要内容,如何科学认识大食物观视角下粮食安全问题,对于做好我国粮食安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了大食物观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的新思维,提出了全范围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主要措施。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安全经历了改善、波动、挑战、有力保障和稳中求进五个阶段;在大食物观背景下,粮食安全工作需要有系统性的新思维,要从核心上抓住口粮安全,从手段上依靠市场机制,从视野上利用国际市场,同时要考虑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和食物系统的良性循环;全方位夯实我国粮食安全,需要从口粮、饲料粮、种子用粮和多元食物供给等方面发力,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形成内外互动的双循环体系,同时要抓好节约减损,做到开源与节流并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21世纪粮食危机看中国粮食安全治理现代化
    钟 钰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6):  201-2012. 
    摘要 ( 191 )   PDF(pc)(1188KB) ( 570 )   PDF(mobile)(1188KB) ( 11 )   收藏
    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21世纪以来,全球历经了2007—2008年、2010—2011年、2020年和2022年四次粮食危机,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扩大升级、内源困境与外生冲击相互交织、粮食政治化和武器化问题更加凸显、应对措施由短期无序性向长期系统性转变是四次危机的规律性特征。经验表明,货币超发、收入分配不均、过度相信泛贸易主义等与危机密切关联,且危机强烈的调整效应会加速全球贸易格局重塑,立足国内才是防范和化解危机最根本的途径。从总体来看,四次粮食危机对我国影响不大,但依然警示我们应积极推动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树立底线思维,形成“立足国内”的高度共识;调整完善社会制度与政策,建立种粮农民职业化体系;重塑粮食支持政策,促进要素自由流入粮食领域;把握战略机遇期,寻求与粮食出口大国合作最大公约数;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框架中,从参与者向塑造者转变等方面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茅盾与中国当代长篇小说
    阎浩岗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6):  213-222. 
    摘要 ( 171 )   PDF(pc)(746KB) ( 420 )   PDF(mobile)(746KB) ( 2 )   收藏
    理性、冷静、科学地剖析现实社会,全方位地展示时代社会风貌,是以《子夜》为代表的茅盾长篇小说创作的特色与精髓。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史诗性追求的长篇小说作者并非都有意识地师法茅盾,虽然笼统说存在一种“茅盾类型”未尝不可。“十七年”史诗类长篇小说与茅盾式长篇小说在精神实质上存在重要差异,除了个别作品外,它们与“茅盾传统”形似而神不似,甚至形亦不全似。新时期以后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也不尽合“茅盾传统”的基本特征。当代长篇小说最接近茅盾写法的是姚雪垠的《李自成》和柯云路的“改革四部曲”。姚雪垠奉茅盾为师,柯云路却不曾明言受茅盾影响。“茅盾传统”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命运取决于主流意识形态导向与规约、时代现实语境及作家个人气质素养。“茅盾传统”的当代命运正是茅盾本人在中国当代文艺和文化界特殊地位与境遇的表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子夜》中的布尔乔亚青年群像
    吕周聚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6):  223-228. 
    摘要 ( 113 )   PDF(pc)(622KB) ( 683 )   PDF(mobile)(622KB) ( 0 )   收藏
    《子夜》塑造出了范博文、林佩珊等一批青年布尔乔亚形象,但多年来很少引起学界的关注与讨论。这些青年布尔乔亚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的新人类,也是中国现代小说人物画廊中一类新的人物形象。相对于吴荪甫、赵伯韬等父辈形象而言,这些青年布尔乔亚血肉丰满,较少概念化倾向。尽管他们性格不一,但在他们身上呈现出那个年代青年布尔乔亚的一些群体特征。他们追逐摩登时尚,热衷于玩爱情游戏,追求颓废浪漫,向往革命却满足于高谈阔论,沦为革命的旁观者。茅盾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为指导来塑造这一群体形象,既指出其存在的社会必然性,又揭示出这一青年群体所存在的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张天翼小说的百年接受与评价及其反思
    王卫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6):  229-236. 
    摘要 ( 136 )   PDF(pc)(594KB) ( 352 )   PDF(mobile)(594KB) ( 1 )   收藏
    张天翼小说百年接受与评价既经历了热潮,也出现了冷清;既有高峰,也有回落,这本是接受与评价史中的常态,当属正常现象,而非寂寥和滞后。之所以认为寂寥和滞后,主要源自以往我们对张天翼的评价有些虚高,于是就报以期待,这种虚高的评价对张天翼研究影响较大。其实,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张天翼充其量是二流作家,不能和鲁迅、沈从文等一流作家相提并论,对其研究也不能和一流作家等量齐观。在充分肯定张天翼短篇小说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存在的不容忽视的缺陷,这些缺陷正是研究回落与冷清的直接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