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23 ›› Issue (6): 90-101.

• 数字法学研究 • 上一篇    

论电子证据辩护

刘品新   

  1. 中国人民大学
  • 发布日期:2023-11-24
  • 作者简介:刘品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研究人员,博士生导师。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2JJD820024)

  • Published:2023-11-24

摘要: 新时代刑事辩护面临革新再造的契机。刑事案件中充斥着海量的电子证据资源,律师群体应当充分挖掘以夯实有效辩护,法学研究者应当突出学术相依以研究辩护升级驱动法治中国建设。电子证据辩护不能被简单理解为证据辩护的具体化,它是以电子证据切入并演进生成出的一种新型辩护形态,具有“契合大数据思维”“呈现积极进攻态势”“实行数字现场勘查”的特色。可以按照其表现形式区分为电子证据小辩护与大辩护两类。前者指的是以“鉴—数(介)—取”体系论、“内容—载体”双联论、理性真实理论为支撑,分别对电子证据合法性、关联性、真实性问题提出抗辩;后者指的是以审查现有电子证据体系、发掘未知电子证据为路径,实施有力的实体辩护、程序辩护、政策辩护及情理辩护等。面向未来,律师群体应当养成精确拷贝、高效审查的专业技能,在法律规范方面应当完善电子证据的相关制度并消减指控简化的负面效应,以开发数字中国的辩护蓝海。

关键词: 电子证据;大数据;律师辩护;有效辩护;学与术

中图分类号: 

  • D915.3
[1] 孙记. 当下刑事诉讼法研究范式的哲学视角与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70-74.
[2] 张能全. 刑事法治视野中的现代刑事诉讼生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6): 76-81.
[3] 欧卫安. 论翻供的程序法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4): 87-91.
[4] 徐阳. 兼容并蓄的精密司法--日本"混合主义"刑事审判理念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123-127.
[5] 纪格非. 民事程序类型化的基础与逻辑[J].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0(3): 79-89.
[6] 胡学军. 独任制扩张的内在逻辑——兼评《民事诉讼法》修订中审判组织形式的变革[J].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0(3): 90-100.
[7] 吴英姿. 民事诉讼二审独任制适用条件研究——新《民事诉讼法》第41条评注[J].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0(3): 101-11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