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东北全面振兴要破除经济增长滞后与人口条件恶化的困境,关键在于构建科学的空间发展模式与区域内协同联动发展机制,培育东北整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东北产业竞争力式微、对内对外经济联系较弱是内生动力不足的具体映射,是多方因素叠加的结果。基于“点—轴系统”理论和协同理论构建东北发展机制分析框架,结合东北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底层逻辑,东北全面振兴的新思路应为打造“哈长沈大”一轴战略,构建涵盖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东北四大中心城市的区域协同联动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协同、产业协同、创新协同与开放协同开创东北新发展格局,增强东北地区整体竞争力。这一战略有助于对内增强融入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与可靠性,对外提升参与国际大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加强东北与东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战略升级,推动东北成为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高地。
中图分类号:
[1] | 赵儒煜. 论东北地区产业选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理论的沿革与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55-66. |
[2] | 李政,杨思莹. 东北地区潜在红利开发与系统性振兴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67-77. |
[3] | 王智勇. 重工业化、城镇化与东北问题——基于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增长的一个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78-91. |
[4] |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6. |
[5] |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29. |
[6] |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41. |
[7] | 陈耀,郑重阳. 时空效应、输出基础与区域经济增长[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74-84. |
[8] | 朱富强. 市场博弈、权力结构与收入分配机制——剖解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原因[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85-93. |
[9] | 吴宇晖, 付淳宇. 分级教育、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88-94. |
[10] | 陈耀, 周洪霞.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政策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02-111. |
[11] | 安虎森, 徐杨. “一刀切”政策不利于缩小我国区际收入差距———来自新经济地理学的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93-98. |
[12] | 刘志虹, 邬冰.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城市化响应机制与发展对策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2): 136-138. |
[13] | 陈萍. 市场深化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关键———以辽宁服务业发展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135-139. |
[14] | 史春阳, 孙冀. 辽宁大陆导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政策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144-147. |
[15] | 李卉, 陈承明. 辽宁省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153-1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