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23 ›› Issue (6): 229-236.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 上一篇    

张天翼小说的百年接受与评价及其反思

王卫平   

  1. 辽宁师范大学
  • 发布日期:2023-11-24
  • 作者简介:王卫平,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7BZW025)

  • Published:2023-11-24

摘要: 张天翼小说百年接受与评价既经历了热潮,也出现了冷清;既有高峰,也有回落,这本是接受与评价史中的常态,当属正常现象,而非寂寥和滞后。之所以认为寂寥和滞后,主要源自以往我们对张天翼的评价有些虚高,于是就报以期待,这种虚高的评价对张天翼研究影响较大。其实,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张天翼充其量是二流作家,不能和鲁迅、沈从文等一流作家相提并论,对其研究也不能和一流作家等量齐观。在充分肯定张天翼短篇小说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存在的不容忽视的缺陷,这些缺陷正是研究回落与冷清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 张天翼小说;百年接受;评价;反思;缺陷

中图分类号: 

  • I206.6
[1]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2]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3]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4] 冯静. 殖民权力场域与东北现代文学话语建构——以《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为考察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74-179.
[5] 张娟. 都市文化语境下的学衡派生存悖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3-217.
[6] 汪沛. 新文化的重释与新倡——“中国新文化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5-228.
[7] 刘东方. “1918年起点说”申议——以《新青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1-187.
[8] 宛小平,朱亚坤. 功利和超功利——基于朱光潜和鲁迅的一场争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8-193.
[9] 刘朝霞. 物化·奴化·异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童养媳形象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9-192.
[10] 时世平. 以日为鉴:近代中国文学语言转型的他者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3-188.
[11] 梁建先. 论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城绅”叙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201-205.
[12] 宋剑华. 感性与理性:论新文学启蒙话语中的婚姻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68-177.
[13] 贾振勇. 何谓“父亲”?为什么要反对“父亲”?——“五四”时代家庭(族)伦理道德及“父权”观念批判再思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78-186.
[14] 卢永和. 胡怀琛与吴芳吉:超越新旧诗之争的第三种声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87-192.
[15] 周海波. “民国文学”研究提出的几个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193-199.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