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24 ›› Issue (2): 5-13.

• 数字社会的哲学思考 •    

劳动价值论的反思与新型价值论的构建

孙伟平   

  1. 上海大学
  • 发布日期:2024-04-18
  • 作者简介:孙伟平,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9ZDA018)

  • Published:2024-04-18

摘要: 随着智能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性应用,生产和服务的信息化、“无人化”和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劳动与商品价值的创造出现了新形式、新特点,工业时代提出的劳动价值论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在智能经济条件下,人的劳动支出早已从以体力为主变成了以脑力为主,脑力劳动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主要源泉;智能系统、智能机器人可以承担一定的劳动任务和劳动职责,它们的活动具有劳动创造价值的一般特性。我们应该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充分考虑脑力劳动、科学技术知识以及智能系统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与时俱进地发展劳动价值论,甚至创造性地建构新型的价值理论。

关键词: 人工智能;脑力劳动;智能系统的活动;劳动价值论;新型价值论

中图分类号: 

  • B02
[1] 于淼, 孙海涛. 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政党纯洁性思想及方法论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40-42.
[2] . 论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生命存在论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1-15.
[3] 赵江飞. 恩格斯辩证法的黑格尔前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35-38.
[4] 赵旭. 论马克思自然观及“五元论”的本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42-45.
[5] 张宗艳. 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2012年辽宁省哲学年会会议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41-242.
[6] 胡延风, 姚黎君.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23-26.
[7] 张文喜.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创”要求及其概念纹理的经与纬[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4): 17-20.
[8] 曹瑜. 受动性:一个有待深掘的认识论向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受动性之维的再揭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3): 25-28.
[9] 高广旭. 从觉解的逻辑到瓦解的逻辑———马克思辩证法的本体论革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2): 24-28.
[10] 孙正聿. 前提批判的哲学理论———一种哲学研究范式的自我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1): 4-9.
[11] 李晓元. 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主体化向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5): 17-20.
[12] 郭增花. 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实践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51-53.
[13] 王桂山. 实践理性及其筹划本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36-40.
[14] 王会平. 论哲学“终极关怀”[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26-30.
[15] 李香晨. 进化系统辩证法的演化范畴辨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31-3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