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4-18 上一期   
    数字社会的哲学思考
    劳动价值论的反思与新型价值论的构建
    孙伟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2):  5-13. 
    摘要 ( 45 )   PDF(pc)(586KB) ( 236 )   PDF(mobile)(586KB) ( 2 )   收藏
    随着智能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性应用,生产和服务的信息化、“无人化”和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劳动与商品价值的创造出现了新形式、新特点,工业时代提出的劳动价值论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在智能经济条件下,人的劳动支出早已从以体力为主变成了以脑力为主,脑力劳动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主要源泉;智能系统、智能机器人可以承担一定的劳动任务和劳动职责,它们的活动具有劳动创造价值的一般特性。我们应该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充分考虑脑力劳动、科学技术知识以及智能系统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与时俱进地发展劳动价值论,甚至创造性地建构新型的价值理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化的涂层危机及其人文拯救
    陈 忠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2):  14-20. 
    摘要 ( 30 )   PDF(pc)(500KB) ( 29 )   PDF(mobile)(500KB) ( 0 )   收藏
    现代社会正在进入数字社会,一方面,数字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数字化也成为一些主体进行掩饰、涂层的材料和工具。数字化与涂层策略的结合以及数字化的涂层化带来的后果具有多重性。当人们开始使用“元”“宇宙”等概念标识、涂层数字化进行“概念狂欢”时,可能标志着数字化这个维度的文明要素、领域、行业开始出现泡沫甚至危机。数字化的泛化、涂层化、过度发展具有多重危害:导致了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谋生方式的畸形;营建了一种外在秩序,加深了危机与风险;使社会交往表层化,加深了主体间性的断裂;导致情感控制、情感亢奋与情感冷漠的共存。全面认识数字化的文明属性、生命目的、内在不足,切实提升数字化的普惠度,推动文明的基础创新、基础稳定,对于克服数字化的涂层危机具有重要意义。人文化、普惠化、公共化、人民化是数字化的发展方向,数字化应该成为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时代资本积累的空间化转型及其危机的克服
    袁 蓓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2):  21-28. 
    摘要 ( 34 )   PDF(pc)(591KB) ( 183 )   PDF(mobile)(591KB) ( 2 )   收藏
    在数字时代,伴随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劳动作为新的劳动方式出现了,这推动了资本积累的空间化转型。尽管资本按照自己的要求不断生产新的空间,带来空间的内在属性与形态的变化,但这一转型并非不会遭遇危机。由于数字时代中虚拟资本的大量涌现并与投机性的房地产市场相裹挟,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叠加城市危机频发,特别是当劳动主体从工厂车间中的工人转变为游弋于各个城市角落乃至虚拟空间中的“朝不保夕者”时,人们的城市权被剥夺殆尽,这使得解放政治的空间重构迫在眉睫。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论习近平对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继承与丰富发展
    张国祚 孙亚芳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2):  29-37. 
    摘要 ( 70 )   PDF(pc)(574KB) ( 257 )   PDF(mobile)(574KB) ( 1 )   收藏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十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文化观。习近平根据新时代理论和实践的要求,继承了毛泽东关于重视民族历史,以本民族文化为主,结合中国特点阐释和应用马克思主义以及吸收精华、剔除糟粕的传统文化观。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深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和价值的认识,并创造性地从六个方面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系统的战略规划。习近平对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为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逻辑分析
    蔡文成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2):  38-45. 
    摘要 ( 82 )   PDF(pc)(535KB) ( 267 )   PDF(mobile)(535KB) ( 0 )   收藏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其产生、形成、发展、完善及运行具有相应的政治逻辑。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种全新的民主形态,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价值立场、政治原则、权力关系、制度框架及政治效能等。在政治价值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政治原则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在政治形式上形成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在政治效能上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政治发展上开创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并形成不同于西方民主、传统社会主义民主和发展中国家民主的政治逻辑,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切实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集中展现了中国式民主的鲜明特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历史观视域下对党的自我革命理论的三维辩证
    李 蕉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2):  46-52. 
    摘要 ( 55 )   PDF(pc)(552KB) ( 232 )   PDF(mobile)(552KB) ( 0 )   收藏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它根植于党的初心和使命,并已逐步发展为当前党的理论体系中的核心议题。党的自我革命是在历史中生成、在发展中传承、在实践中光大的,故而要准确把握这一创新理论,就要结合党对自身百年奋斗史的历史总结来分析,认识其伴随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演化而来的三重特征:内生性、长效性和系统性。在大历史观的视域下把握这三点,不仅有助于厘清自我革命理论在思想争鸣中所遇到的挑战,也有助于我们在整体上理解党的自我革命理论的核心要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解读
    张洪松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2):  53-59. 
    摘要 ( 79 )   PDF(pc)(555KB) ( 335 )   PDF(mobile)(555KB) ( 3 )   收藏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新时代党对自身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新认识。党领导人民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基础上实现的,领导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党的文化使命。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文化自信来自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共产党人的“心学”既有对传统心学的改造和转化,更有对传统心学的创新和发展,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是对德治和法治紧密结合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学问题研究
    轻罪的界定标准与分类治理
    张 勇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2):  60-69. 
    摘要 ( 169 )   PDF(pc)(567KB) ( 443 )   PDF(mobile)(567KB) ( 7 )   收藏
    犯罪分层是轻罪治理的应有之义。关于轻罪的界定,从立法和司法不同层面,采取“形式+实质”相结合的“综合标准说”较为合理。由此,轻罪可分为形式轻罪与实质轻罪。对于形式轻罪,无论“法定刑说”抑或“宣告刑说”,均难以充分反映轻罪的主客观情形。根据定罪量刑过程中刑罚的运行形态,形式轻罪可分为法定的轻罪、处断的轻罪和宣告的轻罪。其中,处于中间层的处断刑涵摄影响和决定定罪量刑的主客观要素,将其作为界定轻罪的标准更符合轻罪治理的目的需要。从类型化角度,对于实质轻罪考察影响罪行轻重的基本要素和变量要素,可将其分为单一的轻罪、复合的轻罪、转化的轻罪等类型。在轻罪治理方面,应当对轻罪“趋轻”的两极化刑事政策予以理性反思,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完善实质轻罪的出罪机制,促进轻罪的刑罚轻缓化,以实现轻罪的分类治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治理视阈下排污许可制改革检视及其法治完善
    陈海嵩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2):  70-78. 
    摘要 ( 49 )   PDF(pc)(578KB) ( 263 )   PDF(mobile)(578KB) ( 0 )   收藏
    排污许可制改革作为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已经取得较大成效,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构成推进环境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但从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角度观察,排污许可制改革仍然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实证分析的立场,对近年来涉及排污许可的典型案例、法律法规进行全面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排污许可制存在的问题,包括排污许可证的核发监管体制机制存在问题、排污单位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的弄虚作假事件频发、排污许可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衔接不足、尚未与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有效衔接。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深化排污许可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强化排污单位主体责任,严格执行排污许可的证后监管工作,深化排污许可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衔接,完善排污许可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刑事涉案数字资产审前处置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李小恺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2):  79-88. 
    摘要 ( 105 )   PDF(pc)(570KB) ( 416 )   PDF(mobile)(570KB) ( 3 )   收藏
    对于涉案财物的审前处置,我国现有的刑事诉讼制度和司法实践更加偏重证据保全而忽视对财产权益的保护。在面对涉案数字资产时,这种制度性的缺陷被进一步放大,立法和司法面临其法律属性不明、审前处置措施手段有限、程序规范性不足、监管有效性不高的困境,查封、扣押等传统措施也无法对作为涉案财物的数字资产形成有效查控和保全。当前普遍的做法是套用电子数据取证的技术标准、操作规范和程序规则,但易忽视数字资产的财产属性。应完善数字资产司法处置制度,针对其特殊属性探索运用前沿技术,强化审前处置的程序规制,构建数字资产处置监管机制的新模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工作中国本土化研究
    新时代社会组织党建的有效性困境及其路径优化
    徐家良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2):  89-95. 
    摘要 ( 69 )   PDF(pc)(603KB) ( 79 )   PDF(mobile)(603KB) ( 1 )   收藏
    新时代随着社会组织领域的基本法律体系逐步完善,社会组织治理逻辑从“合法生存”向“有效治理”转变。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中的效能增进是新时代实现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我国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目前仍处在摸索之中,加上传统弱社会治理实践的路径依赖等因素的影响,社会组织党建在实践中面临认知、结构、功能和资源等方面的有效性困境。妥善应对这种有效性困境,不仅是新时代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新发展阶段实现社会组织有效生长繁荣和有序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格局的策略选择。为此,应通过价值重构、结构吸纳、功能共融、资源聚合等路径,助推党对社会组织的有序治理,让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摆脱社会组织党建的有效性困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适性引领:党领导社会组织制度的变迁逻辑及实现路径
    吴 磊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2):  96-104. 
    摘要 ( 57 )   PDF(pc)(555KB) ( 255 )   PDF(mobile)(555KB) ( 1 )   收藏
    党领导社会组织,对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落实党领导一切的政治原则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面向。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社会组织制度相继经历了“总体性支配中的党政社一体化”“转型社会中的党社同构”“服务型社会中的党政吸纳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党社嵌入式发展”四个阶段。在使命引领的前提下,针对不同时期的具体治理情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主动调适来推动领导制度的创新,可以称之为“调适性引领”。调适性引领反映的是“政党中心论”的思想,是政党作为一种统合型的力量主动对社会组织进行思想引领、规范调整和资源整合的方式,凸显了政党自主性。它具有一定的调整与适应周期,应采取纵向嵌入与横向整合相结合的方式,并以去除、保留与创新等政策工具实现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调适性引领超越了传统“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研究的边界,对于构建中国特色政治社会学的话语体系具有积极的贡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互联网公益同心圆的建设与发展
    赵文聘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2):  105-113. 
    摘要 ( 50 )   PDF(pc)(635KB) ( 104 )   PDF(mobile)(635KB) ( 3 )   收藏
    互联网等技术在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拓展第三次分配路径、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可能性,党和政府积极借助技术力量,着力在公益募捐、透明度提升、健康慈善文化营造等方面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互联网公益同心圆。在这个公益同心圆中,党和政府、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志愿者等在网上网下密切互动、共同发力,通过不断提升主体间一致性、发挥各主体多样性,促成了互联网公益多元主体集体行动,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城乡均衡发展提供了全新方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互联网公益实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质生产力专题研究
    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
    周 文 李吉良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2):  114-124. 
    摘要 ( 615 )   PDF(pc)(651KB) ( 720 )   PDF(mobile)(651KB) ( 54 )   收藏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与大国竞争格局,是针对当前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紧迫性提出的时代命题。新质生产力在驱动能力、支撑载体、发展方式、生产力要素等方面不同于传统生产力,其形成的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新质生产力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层面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与中国式现代化在关键任务、价值遵循、发展要求、实践原则上体现出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因此,在形成新质生产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进一步完善宏观治理,更好地发挥国家主体作用;增强内在动力,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支撑载体,着力促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强化持续保障,推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东北全面振兴研究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
    王晓峰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2):  125-131. 
    摘要 ( 66 )   PDF(pc)(536KB) ( 355 )   PDF(mobile)(536KB) ( 2 )   收藏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支撑。东北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产业基础雄厚、教育资源丰富、城市化水平较高、生态环境良好、集体主义文化浓厚等方面的优势。为推进东北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应从保持适度生育率、留住现有人口等多个方面入手实现适度的人口规模。不断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持续提升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优化人才激励服务保障措施,支持人才创新创业,为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同时调整人口分布格局,积极引导应对人口的流动迁移,推动东北人口空间分布与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相适应,以更有力的护边支持政策增进东北地区边境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经济赋能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新空间经济学“4D”框架的分析
    王媛玉 杨开忠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2):  132-142. 
    摘要 ( 108 )   PDF(pc)(1209KB) ( 272 )   PDF(mobile)(1209KB) ( 7 )   收藏
    数字经济是新时代实现东北全面振兴的核心驱动力。新空间经济学将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因素归结为密度、距离、分割和异质性四个方面,即“4D”因素。基于“4D”框架,数字经济以数据要素应用与数字技术渗透为核心,切实提高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活动密度,破除自然地理距离壁垒,有效降低市场分割程度,重塑基于异质性的竞争优势,全面赋能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促进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包括以集成式技术架构为核心驱动创新发展;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融合,促进协调发展;基于传统园区智能化改造推动绿色发展;交通与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助力开放发展;培育全领域数字生态文明,加速共享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创新经济理论与实践
    数实深度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层次性及其实现机制与路径
    任保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2):  143-151. 
    摘要 ( 92 )   PDF(pc)(507KB) ( 206 )   PDF(mobile)(507KB) ( 2 )   收藏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数实深度融合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具有层次性,主要体现在技术基础、产业结构、企业运营和生态融合四个层次。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是提高融合的深度,使数字技术深入到实体经济的全产业链,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协调,推动实体经济从产业内部融合深化到生态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需要从技术、产业、企业和生态四个层面完善融合机制,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做大、做强、做优、做深、做新和做实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从而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舆论如何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
    姚树洁 孙振亚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2):  152-161. 
    摘要 ( 73 )   PDF(pc)(595KB) ( 265 )   PDF(mobile)(595KB) ( 1 )   收藏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抓手,质量的提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作为企业的重要监督群体,中小投资者通过形成网络舆论从而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发挥着重要影响。网络舆论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存在先减后增的U型关系,而环境规制与市场压力是网络舆论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的重要内在机制。此外,网络舆论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的影响因行业污染密集度、地区环保重视度以及创新能力不同而存在显著异质性,同时,环境信息披露能够有效缓解网络舆论给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效利用网络舆情引导企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可持续发展研究
    “双碳”目标下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挑战及路径选择
    赵敏娟 石 锐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2):  162-171. 
    摘要 ( 129 )   PDF(pc)(721KB) ( 215 )   PDF(mobile)(721KB) ( 3 )   收藏
    “双碳”目标的提出赋予了农业绿色发展新内容、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挑战。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农业绿色发展的特征可以揭示农业绿色发展的现实基础。农业绿色发展与减排固碳存在理论和改革实践两方面的逻辑关联。“双碳”目标指明了农业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减排固碳和低碳转型是当前引领农业绿色发展的抓手;在相关重点领域更需注重低碳与绿色协同发展。“双碳”目标下的农业绿色发展面临多目标协同性不足、多主体治理格局未形成、低碳科技水平较低以及配套制度不完善等挑战,需将“双碳”目标下的农业绿色发展嵌入社会—生态系统,遵循问题导向原则,探索相应的转型路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时空格局及空间分异机理
    田 云 张蕙杰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2):  172-182. 
    摘要 ( 92 )   PDF(pc)(1014KB) ( 239 )   PDF(mobile)(1014KB) ( 2 )   收藏
    通过对中国30个省份农业碳排放效率进行了再测算,围绕其时空格局特点与空间分异机理展开探讨,发现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整体呈“东高西低”特征且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其中以北京为代表的12个地区处于最佳前沿面,余下18个地区则存在较大提高空间。2007年以来,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即存在增强且趋于稳定的空间集聚特征;同时,高—高集聚区与低—低集聚区包含的省份数量之和已占到省级行政区总数的73.33%,表明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亦存在明显的局部空间聚类现象。城镇化水平、农业发展水平、农业产业集聚和财政支农力度是影响农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且他们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增强关系。具体到不同区域,东部地区的主导因子为财政支农力度,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受农业发展水平、环境规制的影响更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重思晚清士人对黄宗羲的批评——以朱一新和章太炎为中心的探讨
    王 锐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2):  183-190. 
    摘要 ( 56 )   PDF(pc)(657KB) ( 109 )   PDF(mobile)(657KB) ( 1 )   收藏
    黄宗羲的学说在晚清引起广泛关注。时人或从儒家民本思想的角度对之进行阐发,或借之宣传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在朱一新与章太炎看来,黄宗羲的学说值得商榷。朱一新主张分析政治问题应通盘考虑,全面审视某一新的制度能够被实践的前提条件、配套措施,以及施行之后是否会出现新的流弊。章太炎强调认识政治问题不能忽视社会经济结构,尤其要关注在特定社会经济结构中从事政治活动的群体是否为既得利益者。对于政治变革的关切构成他们批评黄宗羲的基本出发点,相关言说反映出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与现代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鲁迅“生死追问”的生命底色及其文学史影响
    刘 勇 解楚冰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2):  191-197. 
    摘要 ( 51 )   PDF(pc)(702KB) ( 270 )   PDF(mobile)(702KB) ( 2 )   收藏
    长期以来,学界对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贡献已有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认识,而在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对“生”与“死”的深度反思和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与世界视野,还没有得到全面地关注与探讨。鲁迅创作中弥漫的死亡气息与荒原之感,冷峻肃穆之下暗涌着丰沛的人文激情,这本质上源于他对无数个体生命的极度关切,其贯穿一生的生死追问具有“向死而生”的哲学底蕴。鲁迅所开创的生死传统在萧红、曹禺、孙犁的创作中得以接续,艺术风格与感知方式的差异铸就了不同的情感温度,但最终都回归到对人之生存的眷顾与反思。余华、史铁生等当代作家的痛苦体验连通并呼应了鲁迅的人生体悟,既坚忍地承担着黑暗的沉重,又以一种近乎纯粹与本真的热情超越幽暗,这种理性与诗性交织的丰饶与张力构成了鲁迅生命美学的哲思意味。鲁迅“生死追问”的文脉奠定了现当代文学对终极命题持续探赜的重要方向,形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敢于搏击命运的精神底气与生命底色。“生”与“死”作为关涉生命与文学的根本问题,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容量,见证了个体与民族充满艰辛与荣光的精神成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五四“人的文学”的历史逻辑与价值承传
    李春雨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2):  198-204. 
    摘要 ( 53 )   PDF(pc)(556KB) ( 55 )   PDF(mobile)(556KB) ( 2 )   收藏
    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始终伴随对“人”的关注,“人”不仅是五四新文学的核心关切,同时也作为一种精神导向不断参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当代建构。五四“人的文学”作为一种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是一代人的思想共识,也是文学与时代、社会碰撞的精神结晶。五四新文学的创作实绩给予了“人”新的内涵与阐释,同时在文学经典的建构过程中也实现了与“人”的深层互动。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当代文学继续高扬“人”的传统,延续五四以来对“人”的精神和个性的关注,展现出更为复杂、多元的文学面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巴金:“安那其主义”中的家国情怀
    李 怡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2):  205-211. 
    摘要 ( 116 )   PDF(pc)(589KB) ( 31 )   PDF(mobile)(589KB) ( 0 )   收藏
    巴金一生的创作都在追求“反封建”,呈现浓郁的家国情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安那其主义同时也是他坚持一生的信仰。在家国情怀与安那其信仰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在巴金的信仰结构之中,安那其主义主要体现为一种对人的权利和自由的尊重,这是他“反封建”的重要缘由,而这样的人道主义关怀又与他对国家、民族的深情并不矛盾,所以我们最终发现,互有矛盾的观念在巴金这里却内在地结合在一起,包括安那其主义在内的现代思潮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都获得了新的认知和诠释,它们共同体现了晚清—五四的新文化理想,巴金将安那其主义的激情和牺牲当作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革命信仰,从而完成了对这一外来思想的中国式再构,而信仰的执着也成为了巴金一生坚守“反封建”目标的强大动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学研究
    论“如画”与自然美的意识形态性
    胡友峰 贾珊红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2):  212-220. 
    摘要 ( 76 )   PDF(pc)(700KB) ( 278 )   PDF(mobile)(700KB) ( 0 )   收藏
    “如画”作为自然美学领域的重要审美模式被运用于自然、人与社会多种对象的审美观看中,其观看方式的差异源于不同的权力意图与立场表达,透过审美活动赋予自然美意识形态性。在“如画”审美的凝视下,自然对象被转译为审美形式的物性集合,自然美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合理性话语的审美表达。“如画”审美刻意忽视自然环境中劳动者的真实境遇,自然美被塑造为精英阶层的特权,潜在地维护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既定秩序与生活方式。同时,“如画”以仰视的方式将自然美打造为民族记忆与情感的神圣凝结,构建多民族文化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在当代,“如画”嬗变为“超真实”的幻视,在拓展自然美边界的同时也消解了自然美的物性根基。面对“如画”观看的弊端,“生活世界化的自然”肯定了人与自然的根源性联系,为推动自然美的意识形态性与本真性走向平衡提供了启发,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审美融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康德美学如何耽搁了审美时机与审美时体?
    刘彦顺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2):  221-229. 
    摘要 ( 71 )   PDF(pc)(593KB) ( 10 )   PDF(mobile)(593KB) ( 0 )   收藏
    审美生活作为感官愉悦感不具备回忆与反思能力,只能以感官直接感受对象,而且还只能是流畅的,回忆与反思会导致淤塞、梗阻,这就是审美时机的一次性与审美时体的流畅性。在整体上,康德笃信人类理性能力的至上、独大与专制,以此对科学、宗教、道德、审美所使用的心智能力进行大一统解释,错把审美生活视为包含回忆与反思的判断,误称为审美判断力。康德美学弥漫性地存在着理性心智与感官愉悦感心智的抵牾,矛盾不已。一方面,他以具体描述的手艺,天才地呈现了诸如流畅时体、审美时位流畅接合、感觉位置记忆等精彩审美现象;另一方面,他又不相信感官愉悦感所具有的流畅接合审美时位的能力,以回忆、反思、反省、判断等理性心智或理性时间意识,长臂管辖审美时位接合,既造成了以普遍性耽搁审美时机,也使得流畅时体沦落为卡顿时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艺术是艺术吗?——以艺术生产为视角
    王 琦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2):  230-236. 
    摘要 ( 187 )   PDF(pc)(543KB) ( 432 )   PDF(mobile)(543KB) ( 18 )   收藏
    随着人工智能在绘画、编曲、作诗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艺术创作活动的“属人性”受到极大挑战,“人工智能艺术”的可能性问题也逐渐成为艺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目前的人工智能艺术基于特定的计算机算法机制,具备了极强的“智能性”,但“智能性”并不等于“属人性”,称其为“类人性”可能更为恰切。一方面,作为人工智能艺术“大脑”的“算法”最终是由人来操控的,算法不可能真正独立于人的世界之外;另一方面,“属人性”艺术活动的“求真”“致善”“臻美”的自由本质是人工智能艺术所不可能真正企及的。从生产主体维度来看,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主体是以人类为主导因素的新型合作主体;从生产机理维度来看,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依赖于模仿、融合和创造的算法机制;从生产客体维度来看,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只具有有限的创造性,本质上是基于经验回溯机制的“类人创作”。当前人工智能艺术生产活动无法超越“属人性”意义上的自由创作,只能成为“类人性”意义上的“平庸创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