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代社会正在进入数字社会,一方面,数字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数字化也成为一些主体进行掩饰、涂层的材料和工具。数字化与涂层策略的结合以及数字化的涂层化带来的后果具有多重性。当人们开始使用“元”“宇宙”等概念标识、涂层数字化进行“概念狂欢”时,可能标志着数字化这个维度的文明要素、领域、行业开始出现泡沫甚至危机。数字化的泛化、涂层化、过度发展具有多重危害:导致了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谋生方式的畸形;营建了一种外在秩序,加深了危机与风险;使社会交往表层化,加深了主体间性的断裂;导致情感控制、情感亢奋与情感冷漠的共存。全面认识数字化的文明属性、生命目的、内在不足,切实提升数字化的普惠度,推动文明的基础创新、基础稳定,对于克服数字化的涂层危机具有重要意义。人文化、普惠化、公共化、人民化是数字化的发展方向,数字化应该成为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中图分类号:
[1] | 于淼, 孙海涛. 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政党纯洁性思想及方法论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40-42. |
[2] | . 论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生命存在论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1-15. |
[3] | 赵江飞. 恩格斯辩证法的黑格尔前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35-38. |
[4] | 赵旭. 论马克思自然观及“五元论”的本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42-45. |
[5] | 张宗艳. 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2012年辽宁省哲学年会会议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41-242. |
[6] | 胡延风, 姚黎君.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23-26. |
[7] | 张文喜.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创”要求及其概念纹理的经与纬[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4): 17-20. |
[8] | 曹瑜. 受动性:一个有待深掘的认识论向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受动性之维的再揭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3): 25-28. |
[9] | 高广旭. 从觉解的逻辑到瓦解的逻辑———马克思辩证法的本体论革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2): 24-28. |
[10] | 孙正聿. 前提批判的哲学理论———一种哲学研究范式的自我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1): 4-9. |
[11] | 李晓元. 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主体化向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5): 17-20. |
[12] | 郭增花. 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实践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51-53. |
[13] | 王桂山. 实践理性及其筹划本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36-40. |
[14] | 王会平. 论哲学“终极关怀”[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26-30. |
[15] | 李香晨. 进化系统辩证法的演化范畴辨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31-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