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24 ›› Issue (2): 191-197.

•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 上一篇    

鲁迅“生死追问”的生命底色及其文学史影响

刘 勇   

  1. 北京师范大学
  • 发布日期:2024-04-18
  • 作者简介:刘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解楚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助教,博士研究生。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A281)

  • Published:2024-04-18

摘要: 长期以来,学界对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贡献已有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认识,而在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对“生”与“死”的深度反思和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与世界视野,还没有得到全面地关注与探讨。鲁迅创作中弥漫的死亡气息与荒原之感,冷峻肃穆之下暗涌着丰沛的人文激情,这本质上源于他对无数个体生命的极度关切,其贯穿一生的生死追问具有“向死而生”的哲学底蕴。鲁迅所开创的生死传统在萧红、曹禺、孙犁的创作中得以接续,艺术风格与感知方式的差异铸就了不同的情感温度,但最终都回归到对人之生存的眷顾与反思。余华、史铁生等当代作家的痛苦体验连通并呼应了鲁迅的人生体悟,既坚忍地承担着黑暗的沉重,又以一种近乎纯粹与本真的热情超越幽暗,这种理性与诗性交织的丰饶与张力构成了鲁迅生命美学的哲思意味。鲁迅“生死追问”的文脉奠定了现当代文学对终极命题持续探赜的重要方向,形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敢于搏击命运的精神底气与生命底色。“生”与“死”作为关涉生命与文学的根本问题,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容量,见证了个体与民族充满艰辛与荣光的精神成长。

关键词: 鲁迅;生死追问;精神传承;文学史影响

中图分类号: 

  • I206
[1] 唐善林. “守正创新”:“美学大讨论”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0(1): 191-200.
[2] 阎浩岗. 茅盾与中国当代长篇小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0(6): 213-222.
[3] 吕周聚. 论《子夜》中的布尔乔亚青年群像[J].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0(6): 223-228.
[4] 王卫平. 张天翼小说的百年接受与评价及其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0(6): 229-236.
[5] 袁 劲. “发愤著书”命题的复义性及其文化史观照[J].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0(4): 211-217.
[6] 王 昕. 《聊斋志异》中的个体孤独与神怪叙事[J].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0(4): 218-227.
[7] 于 信 张洪兴. 《文心雕龙》在屈、宋辞赋批评上折衷诸家之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0(4): 228-236.
[8] 于景祥. 《文心雕龙》声律理论三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186-191.
[9] 纪德君. 明清小说家“以文为戏”摭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192-199.
[10] 徐大军. 《金瓶梅词话》叙事建构的文艺渊源刍议——以取径武松打虎故事的属性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200-210.
[11] 王立. 明清灾害文学书写与御灾信仰的精神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33-39.
[12] 陈军. 《诗经》“昔我往矣”句经典化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91-197.
[13] 胡胜. 杨悌《洞天玄记·前序》所引《西游记》辨[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98-203.
[14] 叶志衡. 论元代文人对屈原和陶渊明的接受[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204-210.
[15] 朱寿桐. 澳门文学与汉语文学的后现代感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56-6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