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24 ›› Issue (2): 198-204.

•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 上一篇    

五四“人的文学”的历史逻辑与价值承传

李春雨   

  1. 北京师范大学
  • 发布日期:2024-04-18
  • 作者简介:李春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基金资助:
    2021国际中文教育创新项目资助(21YH012CX6)

  • Published:2024-04-18

摘要: 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始终伴随对“人”的关注,“人”不仅是五四新文学的核心关切,同时也作为一种精神导向不断参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当代建构。五四“人的文学”作为一种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是一代人的思想共识,也是文学与时代、社会碰撞的精神结晶。五四新文学的创作实绩给予了“人”新的内涵与阐释,同时在文学经典的建构过程中也实现了与“人”的深层互动。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当代文学继续高扬“人”的传统,延续五四以来对“人”的精神和个性的关注,展现出更为复杂、多元的文学面貌。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人的文学;文化自觉;文学经典;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 I206.09
[1] 袁 劲. “发愤著书”命题的复义性及其文化史观照[J].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0(4): 211-217.
[2] 夏中义. 第三种活法的诗魂存根——打通《槐聚诗存》与钱锺书学案的深层经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164-172.
[3] 刘锋杰. “诗史说”:钱锺书的“弃”与王国维的“续”[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173-182.
[4] 宛小平. 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朱光潜、钱锺书谈艺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183-189.
[5] 夏中义. 苏联模式与郭绍虞“学科变异”——对1959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思想史解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22-130.
[6] 刘锋杰. “文学的自觉”与“文以载道”的错位——从郭绍虞的相关研究说开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31-140.
[7] 何旺生. 论郭绍虞的“保存古人的面目”——作为一种诠释范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41-147.
[8] 任慧. 邺下文人集团领袖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195-199.
[9] 张晶. “神不灭”论与魏晋南北朝文艺美学中的重“神”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3): 124-130.
[10] 方锡球. 许学夷“诗体”论的文化整合特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3): 131-137.
[11] 徐桂秋. 论孟子与先秦诗学阐释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3): 138-141.
[12] 洪树华. 近百年来"诗言志"阐释的回顾与展望[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57-162.
[13] 靳义增. 跨文明文论的异质性与变异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217-220.
[14] 殷晓燕. 文化语境与 “文学经典” 的释义——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学经典的解构与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230-233.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