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在德国学界发生的实证主义之争自有其所来与所往。阿多诺对波普尔的批评暴露了德国古典哲学一直未能有效解决的事实性与规范性关系的困局,而哈贝马斯等人在这场争论之后的工作则指出了一个走出该困局的可能方向。从这场争论的核心问题中我们可以提取出超越这场争论特殊语境的一种有效解释和改变现代社会的方式,即通过厘清社会科学与社会批判理论二者的矛盾与联系,确立一种对社会科学与社会批判理论(同时也是事实性与规范性)进行调适的关于“社会学启蒙”的理论。反讽的是,这项追求普遍性的工作只有从阿多诺对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批评开始才是可能的。
中图分类号:
[1] | . 哲学解释学与意义的不确定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26-30. |
[2] | 段忠桥. 正义、自由与私有财产——G.A.科恩对诺齐克“张伯伦论证”的再次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8-23. |
[3] | 张一兵. 构形与构序: 现象学表象的秘密———海德格尔《形式化与形式显示》的构境论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5-6. |
[4] | 卢永欣. 胡塞尔现象学中"这个"的澄明[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25-27. |
[5] | 张典. 胡塞尔生活世界概念的历史精神[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4): 24-27. |
[6] | 张建青, 刘彭冰. 论阿多诺对自然美的张扬[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5): 205-208. |
[7] | 焦明甲. 试论哈贝马斯社会交往行动理论的得与失[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4): 32-35. |
[8] | 王昌树. 论海德格尔的世界概念[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54-58. |
[9] | 刘增明. 卡尔 施米特政治哲学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2): 30-32. |
[10] | 李海峰. 论海德格尔的思维方式及其真理的生成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16-22. |
[11] | 李嘉美, 陆杰荣. 论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的实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1): 47-50. |
[12] | 张雷. 海德格尔对出自形而上学人道主义的追问——源始伦理学“在”之源的解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26-28. |
[13] | 谢永康. 从非概念物的“踪迹”到客体优先性———阿多诺唯物主义观念的逻辑运作[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5): 32-36. |
[14] | 袁祖社. 人文知识的公共性效度及其伦理价值证成逻辑———卡西尔符号本体思维的文化哲学使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20-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