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10-08 上一期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跨越理论的思想贡献
    任晓伟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4):  5-11. 
    摘要 ( 68 )   PDF(pc)(521KB) ( 106 )   PDF(mobile)(521KB) ( 7 )   收藏
    马克思的跨越理论是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社会主义史上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跨越理论作出多个方面的重要思想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表明,跨越“卡夫丁峡谷”是一个持续性的历史过程,现代化是这个过程中必须完成的艰巨历史任务;跨越“卡夫丁峡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实现更高水平统一的基础上,不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历史目标是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类新的文明形态,以新的文明成果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历史关键在于正确认识“两个伟大革命”的关系,不断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民主观
    任 鹏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4):  12-19. 
    摘要 ( 85 )   PDF(pc)(557KB) ( 196 )   PDF(mobile)(557KB) ( 1 )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追求转化为人民群众对公共生活的全过程参与,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其中蕴含着独特的民主观。这一民主观是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民主、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总体看法,它以民主地位论、民主生成论、民主本质论、民主形态论、民主发展论、民主评价论为主要内容,构成了一个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提供了政治支撑和价值指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外学者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范式:内容、局限与破除
    张丽丝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4):  20-26. 
    摘要 ( 91 )   PDF(pc)(550KB) ( 105 )   PDF(mobile)(550KB) ( 1 )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一项创举。海外学者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给予了高度关注,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从理论范式来看,海外学者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解读大致可以归纳为“西方中心论”“依附理论”“历史终结论”与“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这些范式虽提供了多角度的理论借镜,但存在自身的限度。西方现代化的单一发展逻辑、西方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固化叙事框架、东西方文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及个人与国家二元对立的价值立场预设,均阻碍海外学者客观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要破除这种固化范式的裹挟,须从实践、规范、理论、制度与价值五个层面建构整体性的国际认同。遵循传播规律,主动设置相关议题,有力反驳负面解读,掌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话语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研究
    作为一种社会认识论的文化哲学
    欧阳谦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4):  27-33. 
    摘要 ( 46 )   PDF(pc)(540KB) ( 122 )   PDF(mobile)(540KB) ( 0 )   收藏
    当代社会发生的巨变需要有相应的社会理论给予解释,这种要求形成了当代社会理论研究的文化哲学论题新趋向。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格局,社会理论家们越发相信,仅仅从经济生产或者政治斗争方面分析问题显然不够,还需要从文化建构的视角去展开研究。于是,各种各样的当代社会理论与文化批判和文化研究结合起来,催生出许多以文化问题为导向的社会理论。从文化批判和文化研究的路径展开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研究之所以愈发突显其重要性,正是因为当代社会理论的建构和完善需要文化哲学的思考面向及其方法论上的整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科学还是社会批判理论?——从阿多诺对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批评谈起
    李哲罕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4):  34-39. 
    摘要 ( 74 )   PDF(pc)(577KB) ( 107 )   PDF(mobile)(577KB) ( 2 )   收藏
    20世纪在德国学界发生的实证主义之争自有其所来与所往。阿多诺对波普尔的批评暴露了德国古典哲学一直未能有效解决的事实性与规范性关系的困局,而哈贝马斯等人在这场争论之后的工作则指出了一个走出该困局的可能方向。从这场争论的核心问题中我们可以提取出超越这场争论特殊语境的一种有效解释和改变现代社会的方式,即通过厘清社会科学与社会批判理论二者的矛盾与联系,确立一种对社会科学与社会批判理论(同时也是事实性与规范性)进行调适的关于“社会学启蒙”的理论。反讽的是,这项追求普遍性的工作只有从阿多诺对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批评开始才是可能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习性与场域:构建一种反还原论的行为哲学
    贾丽艳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4):  40-47. 
    摘要 ( 48 )   PDF(pc)(587KB) ( 104 )   PDF(mobile)(587KB) ( 0 )   收藏
    法国社会学家和文化理论家布尔迪厄旨在弄清人类行为的主观建构与客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由此建立一种反还原论的行为哲学。他从习性和场域的实践化逻辑出发去寻找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生成机制,力图克服社会研究领域长期存在的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二元对立。在一种关系性思维原则的引导下,布尔迪厄意在纠正实证主义、经验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功利主义、唯物主义等理论逻辑的偏颇,经过折中调和达成一种“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或者说“发生学的结构主义”的理论阐释。尽管布尔迪厄的行为哲学及其实践逻辑带有明显调和折中的思想印记,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为弄清人类行为的生成机制提供了一种极具启发意义的理论视角。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学热点问题研究
    在线庭审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的形态与保障
    胡学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4):  48-58. 
    摘要 ( 57 )   PDF(pc)(576KB) ( 91 )   PDF(mobile)(576KB) ( 2 )   收藏
    《民事诉讼法》规定在线诉讼需遵循自愿合法原则,以“经当事人同意”为条件,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而根据司法解释,在线庭审中除非各方当事人明确表示反对或一方反对且有正当理由时不适用,否则应予适用。司法上在线庭审的变相强制与立法上在线诉讼的自愿原则似乎存在规范冲突与矛盾。此种“轻重错配”的程序设计与在线庭审在整个在线诉讼中的地位不相称,且容易侵害当事人的程序权益与实体权益。在“当事人同意”形态上,在线庭审不应设置得比在线诉讼的条件更为宽松。在线庭审应经当事人积极主动选择,并为其程序选择权的行使提供切实的程序保障,以彰显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并进一步提升在线庭审的正当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低生育率时代的生育权行使规则
    朱晓峰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4):  59-68. 
    摘要 ( 79 )   PDF(pc)(560KB) ( 82 )   PDF(mobile)(560KB) ( 3 )   收藏
    生育权兼具基本权利与人格权的属性,在《民法典》第990条第2款“其他人格权益”的涵摄范畴内,适用《民法典》人格权编调整。人格权具有专属性和平等性,这就决定了任何自然人,无论男女、是否结婚,都平等地享有生育权。同时,男女在生理结构上的差异使得生育权的实现具有冲突性,需要男女两性分别享有的生育权,通过协作才能实现生育目的,这也决定了自然人平等享有的生育权在具体行使规则的构造上存在着不同于其他人格权的特性。基于此,在民法规范的具体构成层面,可以男女两性结合的具体情形为标准,将生育权的行使规则分别置于自然生育和人工辅助生育两种场合进行讨论。由于生育权的行使同时也涉及对代际公平、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因此在围绕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理解具体的生育权行使规则时,亦应注意自然人生育权实现在消极面向与积极面向所面临的利益冲突。特别是在解决积极面向的利益冲突时,法官可以在个案审理中考虑运用比例原则来解决利益权衡过程过于神秘的问题,以在尊重自然人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兼顾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三人冒名变更寿险投保人的民法问题研究
    李 飞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4):  69-77. 
    摘要 ( 51 )   PDF(pc)(575KB) ( 78 )   PDF(mobile)(575KB) ( 0 )   收藏
    第三人冒名变更人寿保险合同投保人的行为在现行法缺少直接规定。该行为的性质并非无权处分,应定性为无权代理,除非投保人追认,原则上对投保人不产生法律效力。若冒名变更投保人是由被保险人与保险人合谋为之,则属于《民法典》第154条规定的无效情形。冒名变更投保人的第三人自认为其行为有效,继而以变更后的投保人身份向保险人缴纳保费的行为在性质上是非债清偿,可基于不当得利请求保险人返还。第三人自认为取得投保人地位后向保险人行使解除权并取得的保单现金价值构成不当得利,保险人可请求第三人予以返还。投保人执意向第三人请求返还不当得利时,不应以其解除保险合同为前提,可将保险人、第三人分别对其债务解释为不真正连带债务,允许其择一行使请求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中国建设与社会治理问题研究
    数字技术下的社会政策理念、类型及应用
    卫小将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4):  78-86. 
    摘要 ( 61 )   PDF(pc)(611KB) ( 152 )   PDF(mobile)(611KB) ( 3 )   收藏
    随着数字化转型及数字技术在社会政策中的应用,探索数字技术下社会政策的发展成为重要议题。在数字技术作用于社会政策机制的背景下,基于技术驱动论、技术情境论和“技术—需求”论的视角,社会政策的发展存在三种类型,即数字技术型社会政策、为数字技术的社会政策和数字时代的社会政策。三者分别强调数字技术对社会政策的正向赋能,缩短了需求评估、组织实施与效果评估等政策执行周期;数字技术对社会政策的负向赋能,主张赋予基层政策执行者适度自由裁量权并积极关注数字弱势群体;数字时代衍生的新需求对社会政策的挑战,主张通过消解数字鸿沟发展终身教育与技能培训,构建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并进行回应。当下,我国正处于数字红利期,构筑数字中国的社会政策体系,不仅要警惕数字技术的反向赋能,还要关注数字技术带来的新社会风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构—行动”视角下社区工作者工作异化的形成与化解
    郑广怀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4):  87-96. 
    摘要 ( 50 )   PDF(pc)(912KB) ( 100 )   PDF(mobile)(912KB) ( 4 )   收藏
    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线人员,社区工作者在不断增加的工作压力下对其工作感到无权、无意义和疏离,即处于一种工作异化的状态。这既影响政策执行,也损害人民福祉,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在“结构—行动”的视角下,理清“党—政府—社会”的关系结构、组织工作环境与社区工作者行动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工作异化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作为组织压力表征的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是预测工作异化的重要因素,自我效能可以部分缓解组织压力造成的工作异化。在此过程中,政社关系加强了角色冲突与工作异化的正向联系,这是造成组织压力的结构性因素;而党社关系强化了自我效能对工作异化的抑制作用,这是增强社区工作者内生动力的结构性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建“熟人社会”: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困境审思与复合重塑
    蔡华玲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4):  97-104. 
    摘要 ( 86 )   PDF(pc)(580KB) ( 157 )   PDF(mobile)(580KB) ( 0 )   收藏
    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运行逻辑和秩序整合为现代社区治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元素。现代社会的复合性和不确定性不断解构城市社区的治理秩序,以实现社区善治为目标,构建具有组织韧性和行动合力的社区治理共同体是现代社区治理的关键。与传统乡村社会的高黏合性及人情、面子等无形规约不同,因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存在治理主体利益诉求分歧、文化认同不足、治理体系不畅、社会转型下的适应不良等因素,所以呈现出社区联结松散、社区公共精神式微、人情伦理不彰等“区而不社”的弱参与困境。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需要营造熟悉感、加强社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联、培育社区公共精神、优化社区治理结构、创新社区治理技术,形成复合多维的社区治理的整体构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新质生产力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导向下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演进研究
    师 博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4):  105-116. 
    摘要 ( 64 )   PDF(pc)(733KB) ( 142 )   PDF(mobile)(733KB) ( 1 )   收藏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化轨迹可分为两化融合、新四化同步及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三个阶段。从横向来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核是融合,而融合之道的纵向演进又与中国式现代化一脉相承。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演化的理论逻辑由市场主体融合、产业融合与技术融合所演绎,演化的内在规律则锚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服务中国特色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导向,要推进“数据—算力—算法”一体发展,夯实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创新驱动数实融合,加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填平数字鸿沟,贯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挖掘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潜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完善现代化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构筑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保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区域产业协调的“五大创新机制”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周绍东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4):  117-123. 
    摘要 ( 92 )   PDF(pc)(520KB) ( 164 )   PDF(mobile)(520KB) ( 1 )   收藏
    新质生产力的产生不仅源于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本身的发展变化,各种生产要素组合搭配方式的优化也是推动生产力发生质变的重要方式,而生产要素组合搭配方式的优化表现为区域产业的协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等五大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的空间优化布局是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再到发展方式创新的重要实现路径之一,而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为区域产业协调提供了重要保障。五大创新机制既作用于生产力本身,同时也构成了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五大创新机制通过区域产业协调实现了“落地生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市域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时空演化与影响因素——基于2012—2021年全国277个城市面板数据的研究
    卢 江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4):  124-133. 
    摘要 ( 265 )   PDF(pc)(850KB) ( 171 )   PDF(mobile)(850KB) ( 2 )   收藏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范畴的当代发展,为新时代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抓手,对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测度研究有利于更科学地推进经济战略谋划。近十年来,全国城市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增长趋势明显,新质生产力发达的城市在全国呈现“点带状”分布。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等城市的新质生产力水平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不同城市间新质生产力水平差距较大。新质生产力的城市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区集聚性特征,且会受到邻近城市的影响。城市间新质生产力水平差异存在显著的收敛性但周期较长,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受到经济总量、人口总量、政府干预和金融发展的影响。据此,应该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绿色经济;打破地方垄断,促进区域协同;加强产业引导,提升金融配套三个方面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以新质生产力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
    高 鸣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4):  134-142. 
    摘要 ( 109 )   PDF(pc)(850KB) ( 134 )   PDF(mobile)(850KB) ( 1 )   收藏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核心。“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为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提供了新的实践思路,赋予了新的发展动能。本文在试图厘清以新质生产力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理论逻辑与现实基础的前提下,提出以新质生产力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实践路径。研究发现,粮食安全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增产后劲不足以及加工、储运短板明显等现实问题,亟须以新质生产力为主导的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基于新质生产力在粮食领域的探索与实践,需要进一步协调好生产技术进步与经营方式转型、粮食增产与节粮减损、产量增长与农民增收等问题,强化种业创新,积极改善种粮环境,推进粮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粮食产业现代化,以期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实现农业强国建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理学研究
    信息技术型构智慧应急管理:内涵、维度与路径
    张明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4):  143-152. 
    摘要 ( 60 )   PDF(pc)(621KB) ( 116 )   PDF(mobile)(621KB) ( 0 )   收藏
    智慧应急管理是数智时代实现应急管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信息技术型构智慧应急管理是指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和牵引应急管理朝着清晰化、协同化、智慧化方向发展,在技术型构与应急变革的协同演化与螺旋式上升中构建智慧应急管理模式,并以之加快推动应急管理体系、能力与效能现代化的过程。信息技术赋能应急管理有赖于价值、制度、结构、工具的有机契合,以人民为中心的智慧应急发展导向、强化制度优势的智慧应急规范建构、多元合作共治的智慧应急结构形塑、信息技术驱动的应急管理工具开发是信息技术型构智慧应急管理的关键维度。立足数智时代,智慧应急管理发展应顺势而为,要以敏捷化、集成化、智能化和迭代化为基本路径和目标指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应急管理过程高效运转、应急管理功能系统整合、应急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应急管理模式创新发展方面的赋能效应,推动中国应急管理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DB到B-Ready: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变化与中国应对之策
    孙 悦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4):  153-166. 
    摘要 ( 191 )   PDF(pc)(712KB) ( 278 )   PDF(mobile)(712KB) ( 2 )   收藏
    自2003年起,世界银行采用DB评价体系对全球主要经济体进行测度与排名,加速了各经济体营商环境的优化进程。然而,DB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客观性存在不足,无法适应所有国家的评估需求,也难以反映各国营商环境的真实水平。为了解决DB评价体系的内生性问题,消弭其外部不适用性,世界银行推出了B‐Ready评价体系,从监管框架、公共服务和整体效率“三位一体”层面重塑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使得评价范围更为全面、指标设计更加合理、评价方法更加科学。优化中国特色营商环境,应深入了解世界银行B‐Ready评价体系的新内容,反思在新指标体系下我国优化营商环境面临的新挑战。在此基础上,剖析国际营商环境评价的新趋势,通过批判性借鉴、本土化考量与体系化回应,构建中国特色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史研究
    论清朝对东北的有效行政管辖及“大一统”农耕文明的形成——以“新满洲”编旗垦田为视角
    刘凤云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4):  167-182. 
    摘要 ( 56 )   PDF(pc)(813KB) ( 142 )   PDF(mobile)(813KB) ( 1 )   收藏
    在清朝东北的奉天、宁古塔(吉林)、黑龙江三个政区中,宁古塔、黑龙江的八旗驻防主要是由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东海女真与索伦、达斡尔等部的“新满洲”组建而成。康熙、雍正时对“新满洲”的编旗是民族认同与统一关系的确立过程,满洲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实际上经历了太祖、太宗时期的武力征服与顺康雍时期的编旗建制两个阶段。“新满洲”八旗的组建是在反击沙俄侵略的战争中完成的,编旗后的“新满洲”满足了经济利益和生存的需要,清朝国家由此增强了国力,在东北地区建立有效的行政管辖。同时,“新满洲”由分散的个体编旗充兵后,经历了从打牲兼游牧的生产方式转而接受农耕文明的过程。清王朝在“新满洲”编旗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东北地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艺理论研究
    再论人工智能艺术的阐释学问题
    谷鹏飞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4):  183-191. 
    摘要 ( 42 )   PDF(pc)(607KB) ( 31 )   PDF(mobile)(607KB) ( 1 )   收藏
    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艺术“创造”中超越算法程序的隆规尚法而体现出拟人创造的创新生产特征表明,其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工具,而体现出艺术创造的“主体”(数字“作者”)特征。与之相应,人工智能“艺术作品”则是人类进入“人—机”共创时代后“艺术”本身变革的产物,是对“何为艺术”问题本身的观念重构。它作为一种褶皱“艺术”,其不同扇面所呈现的“古典—现代—后现代—智人代”艺术形式,所表现的“物—器具—艺术作品—艺术—符号”艺术内容,是“人—机”混合时代“更新代主体性”创造与理解的结晶。而人工智能“艺术作品”的意义则来源于AI算法逻辑所创造的新的数字形式,这一形式引导或重构身体自身的格式塔形式,带来身体感知形式(身体图式)的“陌生化”,作品的意义就既来自陌生化形式所激发的情感盈余感,也来自身体图式付诸实践时所激发的情感动觉感。人工智能艺术阐释学如上基本问题的追问,对于建构一种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中国阐释学”而言,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纳兰性德骈文的独特性
    于景祥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4):  192-198. 
    摘要 ( 45 )   PDF(pc)(725KB) ( 129 )   PDF(mobile)(725KB) ( 6 )   收藏
    在清代骈文侧重复古的思潮中,纳兰性德的骈文创作颇具独特性。他在对偶、用典、声韵等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独创性特征;他在师法古人时特别注意别裁伪体、取法乎上,强调“青出于蓝”,即在继承的基础上追求创新。纳兰性德的骈文创作之所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主要是由他的骈文思想造成的。他在骈文理论主张上特别强调创新精神,并且将其付诸实践,所以其骈文便在有清一代独标风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学语境下“自然”的延异——从马克思到威廉·莱斯
    董琦琦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4):  199-207. 
    摘要 ( 43 )   PDF(pc)(620KB) ( 69 )   PDF(mobile)(620KB) ( 0 )   收藏
    “自然的自然”和“人的自然”作为“自然”的两种表现形式分别对应本体论层面的自然界与人,意指自然界与人的本真性和原初状态。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为起点,两种“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经典文献中获得了由浅及深的论证。马尔库塞和威廉·莱斯虽然从不同的路径改造了马克思的自然观,但基本遵循了马克思所规定的两种“自然”会通融合的科学原则。从马克思到马尔库塞再到威廉·莱斯,我们看到了“自然”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的“延异”,“自然”意义的散播在交织、耦合、碰撞、疏离中实际切近了“自然”的本原,为在生态文明时代正确评价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立场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播学研究
    国内—国际融合传播:信息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国际传播新格局
    方兴东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4):  208-218. 
    摘要 ( 87 )   PDF(pc)(804KB) ( 151 )   PDF(mobile)(804KB) ( 6 )   收藏
    当今制约中国国际传播效能的最大因素之一,是长期以来将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鲜明地割裂开来的思维模式与实践逻辑。在数字时代下,基于互联网元架构的全球一体化和开放的信息空间与网络社会,根本性地改变和超越了以地理边界为基础的国家行为体的内涵和外延。信息传播逻辑与机制的开放一体化导致国内国际边界的逐渐消失,使得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不再截然分离,而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国际传播范式也从大众传播时代封闭的分立和交叉模式,转向了数字时代开放的“同心圆”融合模式。中国国内与国际传播二分的传统与缘由受到传播条件、文化传统、政策策略和社会意识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基于中美两国在国际传播策略上的异同,二分隔离模式的局限性极大制约了中国国际传播效能的发挥。中国国际传播须走出二分误区,全面实施国内—国际融合传播的一体化战略,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全球格局,实现国家战略目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海论坛
    论“政治大一统”的现代意蕴、现代共同体价值及世界意义
    孟凡东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4):  219-227. 
    摘要 ( 57 )   PDF(pc)(521KB) ( 191 )   PDF(mobile)(521KB) ( 0 )   收藏
    “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向内凝聚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核心。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国家构建和中华民族建设进程中创造性地将“政治大一统”与社会主义相融合,构建形成了具有现代意蕴的社会主义“政治大一统”政治模式,并呈现出统一领导、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家国秩序四大鲜明特征,全面彰显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政治制度的显著优势。社会主义“政治大一统”政治模式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态,既展现了坚持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社会主义政治共同体形态、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共同体形态、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国家共同体形态和实现协同和合的社会主义治理共同体形态的现代共同体价值,也充分展现出其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政治文明新选择、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政治治理新借鉴和为世界政治文明发展注入新动力的世界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情感转向:农村养老服务实践中的家庭本位与路径优化
    张金荣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4):  228-236. 
    摘要 ( 53 )   PDF(pc)(608KB) ( 100 )   PDF(mobile)(608KB) ( 0 )   收藏
    为积极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谱写乡村振兴新画卷,农村养老机构需要建设更高质量的服务体系。通过对不同代际群体在养老机构选择和入住后的互动实践进行研究,发现家庭本位观念始终贯穿养老过程之中,但情感结构与时间结构在养老机构内外存在显著的不同步和矛盾。老年人面临的心理孤独感和社会脱轨感日益严重,护理人员的情感劳动质量亟待提升。虽然技术的深度介入提高了护理效率,但情感支持的缺失使老年人的整体幸福感受到影响。研究表明,通过系统培训护理人员的情感交流能力、增加家庭成员的参与、建立情感关怀机制等措施,能有效提升农村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在信息化时代,情感的结构性补充和家庭本位思想脉络的延展应用,能够显著改善机构养老服务质量,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进而实现农村养老的公共性形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赓续中华文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