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于景祥. 《文心雕龙》中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00-207. |
[2] |
于景祥. 《文通》骈文批评对《文心雕龙》的师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182-185. |
[3] |
. 从唐诗看浮云意象的佛禅意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97-200. |
[4] |
杨抱朴. 刘熙载佚诗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192-194. |
[5] |
陈晓君. 文本意识与文学史思维———评宋剑华新著《生命阅读与神话解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222-223. |
[6] |
李晓峰. 从少年豪华到文人困顿———李白苏轼诗歌风格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189-192. |
[7] |
刘刚. 巫山考---宋玉辞赋地名考之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155-160. |
[8] |
张伟. 阮籍《咏怀》诗女性意象及与《离骚》的传承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1): 185-187. |
[9] |
陈小芒, 廖文华. 梅岭题咏与贬谪文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170-172. |
[10] |
卢燕平. 试论义山无题诗悼亡内容及其常用意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63-167. |
[11] |
陈武英. 朱淑真诗词的历史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68-172. |
[12] |
周淑芳. 咏史诗:对被理性精神关怀领域的触探与拓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2): 151-153. |
[13] |
赵淑平. 乐府诗的绝唱--唐代乐府诗成就探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66-168. |
[14] |
李春青. 心中之景与眼中之景--陶诗与谢诗的文本差异及其文化原因[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2): 153-158. |
[15] |
李炳海. 空间迁徙和时间流逝中的漂泊者[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1): 130-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