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24 ›› Issue (4): 192-198.

• 文艺理论研究 • 上一篇    

纳兰性德骈文的独特性

于景祥   

  1. 内蒙古民族大学
  • 发布日期:2024-10-08
  • 作者简介:于景祥,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辽宁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2&ZD259)

  • Published:2024-10-08

摘要: 在清代骈文侧重复古的思潮中,纳兰性德的骈文创作颇具独特性。他在对偶、用典、声韵等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独创性特征;他在师法古人时特别注意别裁伪体、取法乎上,强调“青出于蓝”,即在继承的基础上追求创新。纳兰性德的骈文创作之所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主要是由他的骈文思想造成的。他在骈文理论主张上特别强调创新精神,并且将其付诸实践,所以其骈文便在有清一代独标风韵。

关键词: 纳兰性德;骈文;复古;骈文思想

中图分类号: 

  • I207.22
[1] 于景祥. 《文心雕龙》中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00-207.
[2] 于景祥. 《文通》骈文批评对《文心雕龙》的师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182-185.
[3] . 从唐诗看浮云意象的佛禅意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97-200.
[4] 杨抱朴. 刘熙载佚诗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192-194.
[5] 陈晓君. 文本意识与文学史思维———评宋剑华新著《生命阅读与神话解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222-223.
[6] 李晓峰. 从少年豪华到文人困顿———李白苏轼诗歌风格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189-192.
[7] 刘刚. 巫山考---宋玉辞赋地名考之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155-160.
[8] 张伟. 阮籍《咏怀》诗女性意象及与《离骚》的传承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1): 185-187.
[9] 陈小芒, 廖文华. 梅岭题咏与贬谪文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170-172.
[10] 卢燕平. 试论义山无题诗悼亡内容及其常用意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63-167.
[11] 陈武英. 朱淑真诗词的历史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68-172.
[12] 周淑芳. 咏史诗:对被理性精神关怀领域的触探与拓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2): 151-153.
[13] 赵淑平. 乐府诗的绝唱--唐代乐府诗成就探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66-168.
[14] 李春青. 心中之景与眼中之景--陶诗与谢诗的文本差异及其文化原因[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2): 153-158.
[15] 李炳海. 空间迁徙和时间流逝中的漂泊者[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1): 130-13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