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范畴的当代发展,为新时代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抓手,对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测度研究有利于更科学地推进经济战略谋划。近十年来,全国城市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增长趋势明显,新质生产力发达的城市在全国呈现“点带状”分布。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等城市的新质生产力水平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不同城市间新质生产力水平差距较大。新质生产力的城市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区集聚性特征,且会受到邻近城市的影响。城市间新质生产力水平差异存在显著的收敛性但周期较长,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受到经济总量、人口总量、政府干预和金融发展的影响。据此,应该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绿色经济;打破地方垄断,促进区域协同;加强产业引导,提升金融配套三个方面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
[1] | 姚战琪.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政策对我国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0(3): 167-177. |
[2] | 周 文 李吉良. 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0(2): 114-124. |
[3] | 苗 青. 近30年我国第三次分配研究的总体趋势与热点问题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0(5): 122-135. |
[4] | 夏翠翠.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人口政策的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0(5): 148-157. |
[5] | 韩喜平, 朱翠明. 分配制度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逻辑[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5-9. |
[6] | 任保平.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三维动力体系的系统再造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5-10. |
[7] | 徐胜. 海洋强国建设的科技创新驱动效应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25-134. |
[8] | 夏中义. 反映论与“1985”方法论年——以黄海澄、林兴宅、刘再复为人物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42-150. |
[9] | 李华晶. 制度环境、绿色创业导向与绩效关系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92-99. |
[10] | 印重, 刘金全, 马昕田. 我国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与经济波动的动态相关性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35-139. |
[11] | 郭将. 增长的超越———基于技术和制度的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113-117. |
[12] | 谢琦. 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背景下劳动者收入结构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4): 116-118. |
[13] | 杨志勇, 汤林闽. 调节国有资本: 促进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新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2): 88-94. |
[14] | 文 , 金雪琴. 基于不同区域尺度的中国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差异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103-108. |
[15] | 白玲, 刁伟涛. 我国传统工业如何以技术创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109-1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