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然的自然”和“人的自然”作为“自然”的两种表现形式分别对应本体论层面的自然界与人,意指自然界与人的本真性和原初状态。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为起点,两种“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经典文献中获得了由浅及深的论证。马尔库塞和威廉·莱斯虽然从不同的路径改造了马克思的自然观,但基本遵循了马克思所规定的两种“自然”会通融合的科学原则。从马克思到马尔库塞再到威廉·莱斯,我们看到了“自然”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的“延异”,“自然”意义的散播在交织、耦合、碰撞、疏离中实际切近了“自然”的本原,为在生态文明时代正确评价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立场奠定了基础。
中图分类号:
[1] | 李世涛.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文艺现代性的两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0(5): 215-222. |
[2] | 王纯菲. 文学性的生活延展与文学的商化写作[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207-211. |
[3] | 王建香. 文学言语行为:文学与现实关系新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176-179. |
[4] | 甫玉龙, 陈定家. 超文本与互文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199-204. |
[5] | 王纯菲. 生命体验的诗化文论--重估宗白华文艺理论的"生存"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128-132. |
[6] | 张荣翼. 文艺规律在当代的若干转换[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5): 131-137. |
[7] | 黄裳裳. 文学的日常性品格--文学理论的一种新关怀[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4): 122-128. |
[8] | 赵炎秋. 论网络传播对文学的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4): 129-133. |
[9] | 顾祖钊. 中国文论的建设与超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2): 121-125. |
[10] | 高楠. 走向解释的文学批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1): 130-136. |
[11] |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10. |
[12] | 李昕揆. “文变系乎媒介”:互联网与新世纪的文艺思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24-29. |
[13] | 徐明君. 人民性:延安文艺的民俗学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163-1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