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杜诗是中国文学的核心经典,杜诗阐释具有充分的复杂性和典型性。杜诗阐释的格局稳定,形成了“年谱”“评点”“详注”三大体式,“诗史”“风雅比兴”“集大成”“忠君”“无一字无来处”“诗圣”六大主题。杜诗阐释方法多元,以训诂阐释为基石,以经学阐释为楷范,以史学阐释为参照,以文学本体阐释为主体,四种方法相互补充、彼此制约。杜诗阐释在探求作者原意、分析文本原义、强调读者所悟之义三个向度上展现了清晰的规律:还原导致强制、整体决定局部、当下介入历史。杜诗阐释体现了中国文学阐释传统的三大特质:阐释目标的确定性、阐释方法的整体性和阐释过程的体验性。在中国阐释学自主道路建设进程中,文学经典阐释提供的经验与教训应当源源不断地惠泽学界。
中图分类号:
[1] | 李春雨. 五四“人的文学”的历史逻辑与价值承传[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0(2): 198-204. |
[2] | 袁 劲. “发愤著书”命题的复义性及其文化史观照[J].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0(4): 211-217. |
[3] | 夏中义. 第三种活法的诗魂存根——打通《槐聚诗存》与钱锺书学案的深层经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164-172. |
[4] | 刘锋杰. “诗史说”:钱锺书的“弃”与王国维的“续”[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173-182. |
[5] | 宛小平. 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朱光潜、钱锺书谈艺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183-189. |
[6] | 夏中义. 苏联模式与郭绍虞“学科变异”——对1959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思想史解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22-130. |
[7] | 刘锋杰. “文学的自觉”与“文以载道”的错位——从郭绍虞的相关研究说开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31-140. |
[8] | 何旺生. 论郭绍虞的“保存古人的面目”——作为一种诠释范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41-147. |
[9] | 任慧. 邺下文人集团领袖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195-199. |
[10] | 张晶. “神不灭”论与魏晋南北朝文艺美学中的重“神”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3): 124-130. |
[11] | 方锡球. 许学夷“诗体”论的文化整合特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3): 131-137. |
[12] | 徐桂秋. 论孟子与先秦诗学阐释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3): 138-141. |
[13] | 洪树华. 近百年来"诗言志"阐释的回顾与展望[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57-162. |
[14] | 泓 峻. 从寓言性叙事到寓言性解读——汉语文学阐释路径形成的哲学基础与表现形态[J].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0(1): 183-189. |
[15] | 靳义增. 跨文明文论的异质性与变异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217-2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