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25 ›› Issue (3): 5-15.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    下一篇

“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由之路

唐正东   

  1. 南京大学
  • 出版日期:2025-07-02 发布日期:2025-07-02
  • 作者简介:唐正东,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2ZDA005)

  • Online:2025-07-02 Published:2025-07-02

摘要: 中国共产党人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国化时代化。辩证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事物矛盾运动原理、唯物辩证法以及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以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在实践第一的前提下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等具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在整体性和不断发展性两个维度上得到了提升,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在实现路径上得到了深化,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被提升到了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高度,其思想内涵得到了极大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使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文化自觉。

关键词: “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图分类号: 

  • B0-0
[1] 刘贵祥. 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与西方现代性的限度——兼评海德格尔论马克思和黑格尔的思想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0(3): 16-24.
[2] 张 畅. 马克思感觉理论的三重维度——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0(1): 13-18.
[3] 包大为. 毛泽东哲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思想奠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0(6): 5-13.
[4] 鲍  金. 马克思不平衡关系命题的再辨析及其文化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0(6): 14-20.
[5] 孙 民. 马克思生活观的价值旨趣及其当代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0(6): 21-28.
[6] 郭忠义, 张凯.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本质、逻辑进路与现实张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30-35.
[7] 郭玲玲. 马克思的新哲学及其理论表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36-40.
[8] 凯瑟琳·韦尔森. 唯物主义—动物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类学①[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0-18.
[9] . 马克思资本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意义及其当代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31-36.
[10] 臧峰宇. 缘何“回到黑格尔”?——兼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的形成过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31-35.
[11] 王国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2010年辽宁省哲学学会会议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269-269.
[12] 张文喜. 马克思政治哲学诸问题及其他面相[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2): 10-14.
[13] 董晋骞. 马克思哲学观的非概念性特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9-12.
[14] 纪克勤, 王文慧.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历史维度与当代视野[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32-35.
[15] 李庆钧. 路径依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5): 12-16.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 -41 .
[4]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5] 孙巍, 王亚君.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机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 -59 .
[6]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 -65 .
[7] 张亮.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6 -72 .
[8] 孙琳.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3 -78 .
[9] 胡大平. 哈维的空间概念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9 -86 .
[10]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