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7-02 上一期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由之路
    唐正东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3):  5-15. 
    摘要 ( 125 )   PDF(pc)(602KB) ( 16 )   PDF(mobile)(602KB) ( 5 )   收藏
    中国共产党人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国化时代化。辩证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事物矛盾运动原理、唯物辩证法以及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以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在实践第一的前提下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等具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在整体性和不断发展性两个维度上得到了提升,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在实现路径上得到了深化,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被提升到了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高度,其思想内涵得到了极大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使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文化自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与西方现代性的限度——兼评海德格尔论马克思和黑格尔的思想关系
    刘贵祥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3):  16-24. 
    摘要 ( 114 )   PDF(pc)(634KB) ( 10 )   PDF(mobile)(634KB) ( 0 )   收藏
    劳动辩证法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中具有奠基性地位,同时也是黑格尔与马克思思想关系的核心,海德格尔对这一问题的评判和西方现代性问题联系起来。他认为在黑格尔那里,思想进入辩证法的维度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完成了劳动辩证法的现实化过程,因而辩证唯物主义不仅规定了“当今的世界现实”,而且“就是这种世界现实”。重新审视海德格尔的上述三个基本论断,可以看到劳动辩证法问题作为黑格尔与马克思的思想争执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现实确实就是西方现代性的现实。但是,海德格尔没看到,唯物辩证法诉诸的资本主义批判和共产主义运动,不仅揭示了西方现代性的限度,而且还是对整个人类“历史之谜”的解答,因而它指向一种未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圈层化渗透及其应对
    李 伟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3):  25-31. 
    摘要 ( 119 )   PDF(pc)(700KB) ( 9 )   PDF(mobile)(700KB) ( 0 )   收藏
    网络境遇下人以圈分的交往方式,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沉渣泛起提供了新的契机。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圈层化渗透,主要表现为碎片化的圈层信息解构历史史实、娱乐化的圈层叙事戏说历史英雄、封闭性的圈层环境扰乱历史记忆。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圈层化渗透的实质,就是移花接木、以偏概全的解构主义,夹带私货、暗度陈仓的主观主义和丑化矮化、抬高美化的“修正主义”,由此造成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虚无历史认知、图像的挪用拼贴歪曲审美取向、娱乐景观的上瘾沉迷消解价值认同等危害。为此,应坚持守变结合,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筑牢网络圈层价值根基;坚持破中有立,以正面引导解蔽网络圈层思想迷雾;坚持内外联动,以多元共治净化网络圈层生态环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异类麻烦:对巴特勒酷儿理论的批判性反思
    王 垚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3):  32-40. 
    摘要 ( 126 )   PDF(pc)(763KB) ( 10 )   PDF(mobile)(763KB) ( 0 )   收藏
    巴特勒的酷儿理论致力于解构与重构酷儿的异类身份,对于我们从一个微观的视角去审视酷儿理论的颠覆性内核具有启示作用。巴特勒将酷儿理解为一种非总括性的麻烦,是一种话语的效果和暂时的身份,也是颠覆的空间、抵抗的场域。巴特勒认为,应保护其用法不被完全定义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不仅动摇了生理性别、社会性别以及异性恋等稳定化概念,同时也开启了抵抗性别的政治管控和规训实践的戏仿策略,显现出身份增衍以及主体的抵抗潜能。尽管巴特勒的酷儿理论力图实现性别的去自然化,但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巴特勒的分析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性别问题的分析并不彻底,二是酷儿理论未能走出改良主义的泥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培育青年精神主动的三维建构:价值意蕴分析、核心要义阐释与实践路径探索
    王维国 涂美焕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3):  41-48. 
    摘要 ( 105 )   PDF(pc)(646KB) ( 6 )   PDF(mobile)(646KB) ( 2 )   收藏
    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青年作为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实现他们的精神主动是青年发展与强国复兴的必然要求。对于青年发展而言,精神主动是实现其精神成长的基石;对于强国复兴而言,精神主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培育青年精神主动主要包括遵循客观规律的精神底色、以爱国主义激活精神动力、塑造“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品质、以胸怀天下提升精神境界等四个方面的内涵要求。新时代新征程,应切实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推动理论指引、道德支撑、文化浸润与实践锤炼同向发力,不断培育、凝聚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以当代青年的精神主动全力战胜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与挑战,依靠顽强斗争开创事业发展新天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未来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人工智能的心灵哲学解释与价值规范
    顾 肃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3):  49-56. 
    摘要 ( 151 )   PDF(pc)(762KB) ( 14 )   PDF(mobile)(762KB) ( 2 )   收藏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从认知理论和思维科学的视角对其本质和研究进路进行哲学解释和阐发。图灵主义理论从运作的实际效果看待人与机器思维之间的关联性。符号主义的进路和联结主义的进路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机制。塞尔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观则试图否认强人工智能的可能性,但也有人持与此不同的观点,他们基本支持图灵主义的思路。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利用需要尊重政治哲学中的平等、公正和权利观念,不得在人们之间制造偏见和歧视。操作人工智能系统需要遵守技术伦理规范,人们利用大数据操作导航、搜索引擎、视频监控、智能识别和动态识别,收集个人全面的行动信息都必须尊重个人隐私,确保安全可靠。严格防范和惩治利用图像、音视频仿真等深度伪造技术进行欺诈,加强监管利用人工智能创造出来的新的DNA聚合物、电脑病毒等产品。生成式人工智能需要尊重知识产权,对于具有很强自主学习和选择能力的通用人工智能更需要设置严格的人文价值规范,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维护人的整体利益,不得伤害人也不得在人受到伤害时不予救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数据视域下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定位与实践启示
    覃 漩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3):  57-64. 
    摘要 ( 89 )   PDF(pc)(802KB) ( 5 )   PDF(mobile)(802KB) ( 2 )   收藏
    自第四次工业革命概念提出以来,其基本定义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这些争议围绕这一问题产生,即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使当前时代可以被称作一个新的阶段,而不仅仅是前序革命的延续。从技术、经济、社会组织与工业生产的角度出发,能够为是否可以将第四次工业革命视为一个独立阶段这一长期争议提供说明。大数据、机器模拟、计算机学习等新兴工具的产生,使得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从理论驱动向数据驱动的“逆操作化”转变。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的诞生则从经济角度更新了个体之间的交易模式,使一种去中心化的信任系统成为可能。智慧工厂的出现则实现了一种从决策、生产到服务供给的全方位自治系统。新兴技术为人类生活带来了便利,也潜藏着问题与风险。在实际操作中,数据的覆盖性往往有限,存在结构性的遗漏。若无法对这些问题进行纠正,其结果的可靠性则无法得到保证。对于机器学习而言,如何引入纠偏机制以确保一种伦理上的基本公正,也是未来实践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养老问题研究
    物业嵌入型养老服务模式的运转机制与实现路径——基于案例的扎根理论研究
    白维军 宁学斯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3):  65-74. 
    摘要 ( 94 )   PDF(pc)(1045KB) ( 7 )   PDF(mobile)(1045KB) ( 0 )   收藏
    构建多元化、精准化的养老服务模式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由之路。基于扎根理论的青岛市城阳区Q小区“物业+养老服务”案例研究表明,物业嵌入型养老服务模式是破解我国养老服务难题的一条有效路径。“物业+养老服务”模式以小区里的物业公司为牵头人,利用该模式深入社区和快速响应的优势链接政府和其他养老服务主体,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内外互补的养老服务运转、发展和保障机制,以实现养老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高品质的养老服务需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优势视角下农村养老服务的结构失衡与体系构建
    李 静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3):  75-84. 
    摘要 ( 93 )   PDF(pc)(733KB) ( 6 )   PDF(mobile)(733KB) ( 1 )   收藏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典型特征之一,其内涵特质、目标实现、动力激发均决定了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是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当前,农村养老服务问题具有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的双重特征。因家庭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弱化、企业提供农村养老服务动力不足及养老服务资源整合能力不高等问题,我国农村养老服务长期存在供需脱嵌与结构失衡。为解决这一困境,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优势视角与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存在多维度耦合,可为新时代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全新视角。在优势视角下,“公建民营+就地取材”能够彰显农村场域优势;“党组织领助+留守人员互助+时间银行共助+因地制宜帮助”,能够挖掘人员优势;“政府公共资源+社会多方助力+邻里守望相助+家庭多维支持”多重叠加模式,能够链接资源优势;“厘清管理体制+创新运营模式”结合,能够发挥制度优势;“分类施策+差异服务”,能够凸显机制优势。从优势视角出发有助于更好地整合养老资源,便于发挥多重优势助力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理论前沿及热点
    新时代农村改革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现实挑战与深化路径
    仇焕广 李登旺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3):  85-96. 
    摘要 ( 151 )   PDF(pc)(2231KB) ( 5 )   PDF(mobile)(2231KB) ( 1 )   收藏
    2024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稳中向好、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三农”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面临新情况新要求。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保障粮食安全面临更高要求;国内经济运行面临困难挑战,推动农民持续增收面临较大压力;气象灾害频次增多、强度加重,农业防灾减灾体系亟待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乡村建设和治理面临多元复杂诉求。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是应对新问题新挑战的有效路径。学习贯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战略目标,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深化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着力健全要素保障,优化配置体制机制,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与活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普惠金融与人力资本积累的共同富裕效应
    王 熙  韩博昱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3):  97-107. 
    摘要 ( 89 )   PDF(pc)(1373KB) ( 13 )   PDF(mobile)(1373KB) ( 0 )   收藏
    共同富裕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红利的关键举措,也是缓解我国居民财富分布不平等的重要方式。人力资本投资会通过影响社会劳动收入差距,从而作用于社会财富分布:低人力资本人群由于收入有限无法承担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从而可能长期被困于低收入状态。更高的劳动力市场匹配能有效增加个体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向高收入群体转移的概率,从而提升人力资本回报率,以内生引导社会个体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进而改善社会收入分配并缓解财富分布的不均衡,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此外,普惠金融能与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的提升产生互补效应,通过一同提升劳动者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能力与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改善社会居民财富不平等状况,最终避免了财富分布极端化,降低了财富分布的基尼系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国“三农”问题·青年人才论坛
    以文促治:乡村文化共同体的建构逻辑与推进路径
    陈文博 张璐洋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3):  108-115. 
    摘要 ( 90 )   PDF(pc)(687KB) ( 6 )   PDF(mobile)(687KB) ( 1 )   收藏
    乡村文化作为乡村社会的历史沉淀与精神依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基与灵魂。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空心化、传统习俗边缘化等问题对我国乡村文化的存续、发展与治理提出严峻挑战。溯本求源,千百年来中国乡村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与滕尼斯等人提出的“共同体”理论内涵高度契合。血缘、地缘与精神共同体的紧密联结,不仅塑造了乡村社会与家国一体的价值观念,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当前,我们仍需通过强化血缘纽带增强乡土之魂的情感建构、借助数字技术拓展社会网络的关系建构、发掘文化符号重塑集体记忆的记忆建构等举措,发现、激活与重构乡村文化“自然秩序”,探索出一条传统文明基因与现代要素有机融合的实践路径,为最终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文明演进图景变为现实提供坚实支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特色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演进路径与发展展望
    李 剑 陈 龙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3):  116-125. 
    摘要 ( 121 )   PDF(pc)(1576KB) ( 4 )   PDF(mobile)(1576KB) ( 1 )   收藏
    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其演进路径与发展方向根植于中国特有的资源禀赋与制度框架。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历经深刻变革,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其发展历程与发展逻辑呈现出与西方发达国家“纵向串联式”不同的“横向并联式”特征。伴随着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产品流通呈现从“三化”向“六化”转变的时代特征,流通模式不断创新,流通效率明显提升。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仍面临市场衔接效率不高、流通链收益分配不合理、新兴流通业态融入困难、批发市场转型升级较慢等问题。应锚定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通过构建产销衔接高效的流通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利益分配机制、提升新型业态包容发展能力和增强农产品批发市场民生保障功能等举措,加速推动中国特色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进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周 密 陈书鹏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3):  126-133. 
    摘要 ( 114 )   PDF(pc)(658KB) ( 8 )   PDF(mobile)(658KB) ( 0 )   收藏
    产业强则县域强,产业兴则人民富。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四个着力,其中之一便是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这也是促进农民致富增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举措。之所以强调县域是因为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县域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战场,也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载体和切入点。目前,县域富民产业发展面临体制机制不健全、产业发展不平衡、要素流动不充分、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以及消费不充分等困境。因此,为推动县域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应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激活要素潜能、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优化升级消费结构,加快推进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强化农业科技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政策构想
    高 鸣 杨维诚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3):  134-142. 
    摘要 ( 100 )   PDF(pc)(654KB) ( 6 )   PDF(mobile)(654KB) ( 1 )   收藏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新的挑战。立足新时期,面对新挑战,强化农业科技能够有效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切实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能够切实保障和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但在科研投入结构、重点领域研发、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还难以有效应对新时代的各方挑战。我国强化农业科技还需进一步构建“产学研用”协同攻关体系,完成强化农业科研资源统筹、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等装备研发应用、拓展新技术应用场景四大重点任务,着力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法热点问题研究
    应用商店封闭和开放的竞争法边界
    侯利阳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3):  143-153. 
    摘要 ( 104 )   PDF(pc)(831KB) ( 8 )   PDF(mobile)(831KB) ( 2 )   收藏
    生态圈竞争迫使平台改变完全开放的经营模式,也将平台与商家的关系从合作转化为竞争。我国的应用商店行业正经历着从开放生态圈向半封闭甚至封闭生态圈的转化,由此引发了两类竞争担忧:其一,在半封闭商业模式下手机生产商对第三方应用商店设置安全检测、风险提示等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其二,在完全封闭商业模式下手机生产商封禁第三方应用商店是否违反《反垄断法》。这些问题在本质上涉及手机生产商的主营应用商店与第三方应用商店之间的利益分配。我国的应用商店行业呈现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无须《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提前介入,宜由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由市场参与者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进行解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营经济促进法“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规范要义
    张 力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3):  154-163. 
    摘要 ( 88 )   PDF(pc)(677KB) ( 6 )   PDF(mobile)(677KB) ( 0 )   收藏
    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的规范要义在于发挥专门立法对保障民营经济发展所需全部规范的系统整合能力,聚焦引导确保“高质量发展”的多维规范体系生成。这包括,在民企与国企的关系维度,保障二者在交易关系中法律地位平等、在竞争关系中共同发展、在分工关系中长消有序;在民企权利义务与责任维度,加强向企业及其经营者协同赋权、强化履责与赋权的正相关性;在民企企业内部治理维度,通过贯彻企业家精神构筑民企治理能力核心,以分步落实现代企业制度提升民企治理能力上限,强化民企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代史研究
    20世纪中国新史学的形成、演进及其时代特征——立足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思考
    王先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3):  164-179. 
    摘要 ( 106 )   PDF(pc)(1052KB) ( 30 )   PDF(mobile)(1052KB) ( 0 )   收藏
    20世纪的“新史学”是伴随时代革命而兴的一个学术朝向。自20世纪初梁启超揭橥新史学旗帜始,直至20世纪30年代之后新史学建构才基本完成。在以通史和专门史所构成的新史学学科的基本格局中,能够贯穿始终并持久地构成其主体性内容者,则又非社会史莫属。在新史学建构的百年行程中,不同话语体系的碰撞、交锋和交错递进,为现代学术史描绘出一幅多彩多姿的画卷。学术研究取径上不同的话语体系,在相互碰撞和交锋中形成了相互摄取、相互融含和共进的景象。近代民族主义为20世纪中国的“新史学”披染了浓重的时代特色,这也是其与旧史学——皇族或王朝史学的根本性分野之所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代以来日本人论的“中国”谱系与内在机理
    谭建川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3):  180-188. 
    摘要 ( 108 )   PDF(pc)(826KB) ( 6 )   PDF(mobile)(826KB) ( 0 )   收藏
    日本人论是聚焦日本国民性格、解读日本社会发展模式的著作体系。从明治时代到平成时代,各时代的日本人论代表性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各异。总体而言,“中国”被设定为与日本具有不同性质的“他者”,且大多数时候被描写为具有负面形象的弱势的“他者”。日本人以此强调优秀的国民性,构建独特的民族特性,并为侵略或敌视中国寻找依据。日本人论的“中国”与日本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发展密切相关,成为深入解析日本国民性格及历史发展的重要载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殖民记忆的几种书写
    孙 郁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3):  189-193. 
    摘要 ( 94 )   PDF(pc)(634KB) ( 5 )   PDF(mobile)(634KB) ( 0 )   收藏
    不同时空下的东北作家对日本殖民统治呈现了多样性的叙述语态,滞留作家的写作在隐晦里带有复杂的情思,而流亡作家的精神表达则酣畅淋漓,这些在现代文学中构成了奇观。他们面对侵略者的抵抗也不忘自我批判,展示了沦陷地的生命体验。殖民记忆在东北作家那里一直含着复杂的元素,这与写作者和俄国、日本文化的纠葛不无关系。于是就出现了两种方式,一是自由意识的燃烧,二是人类学式的冷观。这表明,外来的文明包含着自身的反向维度,同理,被殖民者的新生有赖于传统中鲜活的、坚毅精神的坚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民诞生之“场”:再读萧红《生死场》
    刘晓丽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3):  194-200. 
    摘要 ( 98 )   PDF(pc)(691KB) ( 5 )   PDF(mobile)(691KB) ( 0 )   收藏
    萧红《生死场》问世90年来,对其的研究论著持续不断,主要围绕民族国家话语批评、文本断裂论和流动说。“生死场”继“铁屋子”之后再次展示了国民诞生的复杂面相,从“麦场”到“生死场”、从“混沌之场”到“历史之场”的多层断裂是一种独特的文本编织方式。萧红把“混沌之场”和“历史之场”的冲突和张力保存在作品中,聚集起作品意义的最高动势,其断裂处呈现了国民诞生的多种形态,一种是从“小我”走向“大我”,通过为国而战成为国民;一种是还挣扎于自我生存之中,当他们被看到被关怀被善待时才成为国民。国民的“正面”和“暗面”两者互相接榫,构成国家有机统一体。《生死场》昭示了国民的生物性特征及其包容性和复杂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朝向田野:鲁迅对待民间文艺的态度
    刘思诚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3):  201-210. 
    摘要 ( 99 )   PDF(pc)(749KB) ( 4 )   PDF(mobile)(749KB) ( 0 )   收藏
    田野调查构成了我们在古今中外的文化视野中考察现代民俗学发展的重要学术话语。鲁迅与民间文艺相关的文学创作、论述和做法展现了他的田野调查意识和对田野调查相关问题的认识,田野也就构成了理解鲁迅对待民间文艺态度的一种视角。宏观的文化设计、中观的原则方法和微观的类化写作系统建构了我们理解鲁迅相关思想与实践的三个维度。无论是《拟播布美术意见书》的倡议,采录绍兴目连戏的计划,出版《十竹斋笺谱》的署名方式,还是对浙西笑话的评述,对阿长、祖母故事讲述的追忆等,都是鲁迅朝向田野的表征。虽然不少内容停留在构想阶段,但是它们可以为我们今天的田野调查、民俗学发展、非遗保护乃至文化建设提供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阐释学研究
    训诂与阐释的融通:朴素自觉与理论提升
    张玉梅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3):  211-217. 
    摘要 ( 115 )   PDF(pc)(779KB) ( 5 )   PDF(mobile)(779KB) ( 0 )   收藏
    宋儒朱熹义理训诂以集注等方式渐入阐释,西来汉籍古典诠释学也使用训诂机制中的“义构语境”法达成“天学”义理阐释。从经学史考察,考据训诂与义理训诂不可截然分割。从现代意义的学科视角观察,传统义理训诂和西来天学义理在理论建构方面处于朴素自觉的状态。当代学者将训诂阐释学在传统义理训诂与当代哲学阐释之间进行了融通。大型辞书与主流教材对“训诂”“训诂学”的概念界定存在多元性,包括义理训诂在内的中国训诂学有着优良的传统和基础,其未来可由朴素自觉状态达于理论提升的高度,既能修身养性亦必经世致用于家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诗》无达诂”的经学诠释学内涵
    姜 哲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3):  218-224. 
    摘要 ( 86 )   PDF(pc)(729KB) ( 7 )   PDF(mobile)(729KB) ( 0 )   收藏
    “《诗》无达诂”是汉代经学思想中极具原创性的诠释学命题,然因其在后世文学批评中被逐渐替换为“诗无达诂”这一更具普泛意义的文学阐释命题,其经学诠释的“原初意义”遂为文学阐释的“后起之义”所遮蔽。而在中国经学与西方古典学、释经学的绮错比观中,不仅“《诗》无达诂”的经学语境会以一种再解释的形式被“还原”,且“诂”“训”与“exegesis”亦能在比较视域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再借之以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符号系统,“《诗》无达诂”所内蕴的双重诠释学意涵也得以向我们澄明绽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海文化论坛
    数据跨境流动国际规则的困境及应对
    杨 松 汪 宓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3):  225-236. 
    摘要 ( 88 )   PDF(pc)(843KB) ( 5 )   PDF(mobile)(843KB) ( 0 )   收藏
    目前,数据跨境流动国际规则逐渐形成以欧盟、美国、英国、新加坡和新兴经济体为核心的五大合作圈,呈现全球竞争态势。不同经济体在国际数据流动竞争中,选择性地谋求深度数据合作,数据跨境流动规则呈现碎片化,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缺乏公平数据合作,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两极分化趋势愈发明显。代表性协议CPTPP将扩大数据自由流动理念对各圈的影响力,RCEP将提升数据跨境流动合作圈多元性,而DEPA将代表未来数据合作圈规则理念的发展方向。为了应对数据跨境流动国际规则竞争化发展局面,我国需要借鉴各个数据合作圈的先进理念优化国内规则,提升虹吸效应。国际规则方面,我国应构建“数字丝路”合作圈提升竞争力,支持“大多边”数据合作圈达成以实现规模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