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萧红《生死场》问世90年来,对其的研究论著持续不断,主要围绕民族国家话语批评、文本断裂论和流动说。“生死场”继“铁屋子”之后再次展示了国民诞生的复杂面相,从“麦场”到“生死场”、从“混沌之场”到“历史之场”的多层断裂是一种独特的文本编织方式。萧红把“混沌之场”和“历史之场”的冲突和张力保存在作品中,聚集起作品意义的最高动势,其断裂处呈现了国民诞生的多种形态,一种是从“小我”走向“大我”,通过为国而战成为国民;一种是还挣扎于自我生存之中,当他们被看到被关怀被善待时才成为国民。国民的“正面”和“暗面”两者互相接榫,构成国家有机统一体。《生死场》昭示了国民的生物性特征及其包容性和复杂性。
中图分类号:
[1] | 刘晓丽. 国民诞生之“场”:再读萧红《生死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0(194): 2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