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5 ›› Issue (1): 17-22.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角 • 上一篇    下一篇

后形而上学时代的良善生活何以可能?

李义天,张容南   

  • 发布日期:2015-02-15
  • 作者简介:李义天,哲学博士,中央编译局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北京 100032);张容南,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上海 200241)。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CZX043);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12YJC720057)

  • Published:2015-02-15

摘要: 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对良善生活的讨论依然是可能的。尽管我们无法就何谓良善给出某个统一的、无异议的定义,但我们却可以框定追求良善生活所需要的外部条件,界定良善生活本身所应具备的伦理共性。后形而上学时代良善生活的表现方式是多元的,但不是荒谬的,我们必须以尊重他人自主性并反思自身有限性的态度来面对多元的格局,承认多元的价值。

关键词: 后形而上学, 良善生活, 尊严, 本真性

中图分类号: 

  • B516

〔1〕刘擎:《纷争的年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71页。〔2〕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能否回答“良善生活”的问题》,曹卫东译,《现代哲学》2006年第5期。〔3〕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94-95页。〔4〕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48页。〔5〕博格:《阐明尊严:发展一种最低限度的全球正义观念》,俞可平主编:《幸福与尊严》,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第57-58页。〔6〕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248页。〔7〕〔9〕Ronald Dworkin,Justice For Hedgehogs,London: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1,pp.199,260.〔8〕Avishai Margalit,The Decent Societ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p.178.
[1] 张宗艳. 论思辨形而上学的实现方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25.
[2] 马新宇. 虚无之为主义——“虚无主义”概念使用模式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27-34.
[3] 毛林林. 从自我到社会——一种对主体间性思想的逆向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35-39.
[4] 保罗·赞瑞巴卡保罗·赞瑞巴卡(Paul,Zarembka). 摆脱黑格尔哲学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与普列汉诺夫、列宁之间的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5-13.
[5] . “资本主体性”批判——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本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5-20.
[6] . 哲学解释学与意义的不确定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26-30.
[7] . 价值观念与价值观念评价体系关系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37-40.
[8] 段忠桥. 正义、自由与私有财产——G.A.科恩对诺齐克“张伯伦论证”的再次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8-23.
[9] 孙丽姝. 艺术的生活化与生活的审美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209-211.
[10] 董晋骞. 费尔巴哈哲学:现代哲学的重要开端[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15-20.
[11] 张政文. 康德哲学与近代西方文化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4-9.
[12] 李海峰. 论海德格尔的思维方式及其真理的生成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16-22.
[13] [美]埃里克·S.尼尔森,(王佳鑫,李大强 译). 从高清海哲学理论创新谈起什么缺失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11-16.
[14] 梁玉水. 马克思的诗歌:重构马克思思想的一种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32-35.
[15] 丁宁. 论形而上学的传统理论内涵及其现时代重构的合理化途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1): 30-36.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卫兴华. 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 -14 .
[4] 蒋永穆.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 -21 .
[5] 陈忠. 城市社会的伦理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22 -30 .
[6] 王雨辰.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与差异政治学的重构——哈维《希望的空间》的解放政治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31 -41 .
[7] 庄友刚. 马克思主义城市观视域下的当代城市发展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2 -48 .
[8] 张云飞.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视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9 -56 .
[9] 邢雁欣. 从节俭与适度原则解析萨伊消费伦理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7 -61 .
[10] 童敏. 个案工作发展的基本逻辑与中国本土化框架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62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