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25 ›› Issue (4): 24-31.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上一篇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三重逻辑

袁银传   

  1. 武汉大学
  • 发布日期:2025-09-24
  • 作者简介:袁银传,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范海燕,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ZDA004)

  • Published:2025-09-24

摘要: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谱写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庄严的历史任务。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培元固本与守正创新的有机统一,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双向互动,坚持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相互结合,从历史维度科学总结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验,将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从理论维度深刻揭示和充分彰显“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和根本路径,为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奠定深厚的理论根基;从当代人类实践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出发,从实践维度破解新时代发展难题,在回答时代之问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科学路径,使马克思主义不断放射出更加璀璨的真理光芒。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三重逻辑

中图分类号: 

  • A81
[1] 刘同舫  张 乾. 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变革: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实践前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0(1): 40-47.
[2] 季水河.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范畴的中国化与时代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0(3): 103-109.
[3] 付文军. 《资本论》与马克思的技术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85-91.
[4] 林怀艺. 马克思、恩格斯“革命遗嘱执行人”思想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21.
[5] 王雨辰. 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4-9.
[6] 曾文婷.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理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10-13.
[7] 孟庆艳. 当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趋势及我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22-24.
[8] 王东, 林锋. 从回到马克思到发展马克思--文本研究与理论创新关系新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4-8.
[9] 杜秀娟, 陈晓刚. 论福斯特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9-14.
[10] 文军, 唐忠毛. 论当代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基督教神学的对话[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4-9.
[11] 刘晨晔.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思想新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4): 4-7.
[12] 孙翠兰. 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全球化理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2): 32-36.
[13] 杨丽霞. 马克思早期对费尔巴哈哲学改造的思想演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5): 31-32.
[14] 杨俊一. 论马克思"制度变迁"思想的现代意识--兼论马克思"制度哲学"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3): 18-24.
[15] 陈丽杰. 论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的当代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1): 44-46.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