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走向“抽象”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和审美的一个主导趋势。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和审美之根本特性就是“抽象”,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抽象”是艺术语言之根本“语法”。20世纪现代艺术中之“抽象”乃是崭新的审美范畴,有其审美特质。当非理性将自身直观呈现于非自然的、不确定的抽象形式中,就是审美之丑。当主体自觉地意识到意义和价值根本无法把握,却仍旧以游戏态度用“无限性”之形式来直观呈现此种境遇,就是审美之荒诞。
中图分类号:
〔1〕〔6〕沃林格:《抽象与移情》,北京:金城出版社,2001年,第207、198页。〔2〕〔3〕苏珊·朗格:《感受与形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59、205页。〔4〕〔5〕〔7〕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182、193、201页。〔8〕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11页。〔9〕尼采:《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尼采注疏集:重估一切价值》,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6页。 |
[1] | 毛宣国. 经学阐释背景下的孔颖达诗学理论及其地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65-176. |
[2] | 于雪棠. 儒道两种视角的“在宥”阐释——兼及文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77-185. |
[3] | 程勇. 论理学文论话语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86-192. |
[4] | 殷学国. 正名与正谊:"母题"观念的中西形态与方法衍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85-194. |
[5] | 张江. 文学理论的未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77-183. |
[6] | 陈军. 自由哲学与文类规则:萨特文类观初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84-189. |
[7] | 章辉. 论文艺与政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68-175. |
[8] | 高山奎. 政治哲学的“古今”之辩——施特劳斯与科耶夫的三个理论歧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27-32. |
[9] | 袁立国. 生产方式的正义:马克思正义论的存在论视野[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33-38. |
[10] | 赵儒煜,阎国来. 产业脆弱性对欧债危机的作用机理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00-108. |
[11] | 祁志祥. 明代曲学中的本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71-177. |
[12] | . 文学理论的未来与中国文化诗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42-149. |
[13] | . “武器论”:19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观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217-220. |
[14] | . 构建不同于西方诠释学的新诠释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78-187. |
[15] | 高楠. 从命运神坛走下来的历史生存——就当下文学的工人生活写作而重读《共产党宣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92-19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