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学衡派”构成了现代中国文化文学场域里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学衡”是现代中国文学史最早将现代文人自由思想、学术派别与政治党派相混淆模糊的群体。社群文化视阈强调的是,任何一个群体的存在首先置于人与事的文化关系中,非单一的身份和角色,更不是某某派别给定的。“学衡”现代中国的文学文化史观照,必须认真还原和厘清三组关系的脉络: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二元对立与现代“文人”自由思想;二,文化命脉的承传与现代“文人”立场的坚守;三,一个标榜“主义”的时代与现代“文人”聚散非主义情性。
中图分类号:
〔1〕〔3〕胡适:《胡适自传·四十自述》,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第104、132页。〔2〕〔9〕罗岗、陈春艳编:《梅光迪文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66、8-15页。〔4〕陈独秀复胡适信,《新青年》1917年第3卷第3号。〔5〕风声(鲁迅):《估〈学衡〉》,《晨报副刊》1922年2月9日。〔6〕子严(周作人):《恶趣味的毒害》,《晨报副刊》1922年10月2日。〔7〕林纾:《致蔡鹤卿书》,《公言报》(北京)1919年3月18日。〔8〕郑振铎编:《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第103页。〔10〕邓中夏:《思想界的联合战线问题》,《中国青年》第15期,1924年1月27日。〔11〕郑振铎:《新与旧》,《文学》第136期,1924年8月15日。〔1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7年第2卷第6号。〔13〕〔14〕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3、6页。 |
[1] |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
[2] |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
[3] |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
[4] | 冯静. 殖民权力场域与东北现代文学话语建构——以《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为考察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74-179. |
[5] | 张娟. 都市文化语境下的学衡派生存悖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3-217. |
[6] | 汪沛. 新文化的重释与新倡——“中国新文化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5-228. |
[7] | 刘东方. “1918年起点说”申议——以《新青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1-187. |
[8] | 宛小平,朱亚坤. 功利和超功利——基于朱光潜和鲁迅的一场争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8-193. |
[9] | 刘朝霞. 物化·奴化·异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童养媳形象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9-192. |
[10] | 时世平. 以日为鉴:近代中国文学语言转型的他者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3-188. |
[11] | . 纪实与回忆:论郭沫若、谢冰莹对从军北伐的不同书写[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70-174. |
[12] | . 在现代性中开启的中国女性文学批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75-180. |
[13] | . 徘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李健吾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81-186. |
[14] | . “民国”的文学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189-195. |
[15] | 李红梅. 早期都市流行歌曲中的乐天精神[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229-2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