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历史上,西方的中国形象起起落落,随中西关系及西方国家自身利益的变化而变化。西方的中国形象不仅影响着西方民众对中国的看法,也随着西方现代性思想,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之中。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西方视域的中国形象”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热点议题。国内对西方视域的中国形象研究逐渐展开,但始终没有摆脱西方现代性观念与研究成果,只是在“他者”的镜像中审视自身。改变这种状况,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西方中国形象对我们的借鉴意义,还要重视形象背后的话语机制,警惕西方话语对中国表述的支配,树立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建构自身的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
〔1〕房宁:《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青年的影响》,朱佳木编:《当代中国与它的外部世界——第一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论文集》,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第393页。〔2〕〔3〕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2页。〔4〕狄泽林克:《比较文学形象学》,方维规译,《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第3期。〔5〕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5-145页。〔6〕赵稀方:《后殖民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4-24页。〔7〕张德明:《后殖民理论在中国语境的旅行(1992—2012)》,《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8〕周宁、周云龙:《他乡是一面负向的镜子——跨文化形象学的访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5页。〔9〕周宁:《龙的幻象》下,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1013页。〔10〕周云龙、周宁:《跨文化形象学:从形象类型到形象网络——周宁教授访谈》,《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3期。〔11〕刘继南、周积华、段鹏:《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2页。〔12〕孙有中:《解码中国形象——〈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中国报道比较(1993—200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第20页。〔13〕吴秀明、方爱武:《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0期。〔14〕沈雅梅:《对西方媒体热议“中国形象”的思考》,《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第7期。 |
[1] | 毛宣国. 经学阐释背景下的孔颖达诗学理论及其地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65-176. |
[2] | 于雪棠. 儒道两种视角的“在宥”阐释——兼及文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77-185. |
[3] | 程勇. 论理学文论话语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86-192. |
[4] | 殷学国. 正名与正谊:"母题"观念的中西形态与方法衍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85-194. |
[5] | 张江. 文学理论的未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77-183. |
[6] | 陈军. 自由哲学与文类规则:萨特文类观初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84-189. |
[7] | 章辉. 论文艺与政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68-175. |
[8] | 高山奎. 政治哲学的“古今”之辩——施特劳斯与科耶夫的三个理论歧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27-32. |
[9] | 袁立国. 生产方式的正义:马克思正义论的存在论视野[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33-38. |
[10] | 赵儒煜,阎国来. 产业脆弱性对欧债危机的作用机理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00-108. |
[11] | 祁志祥. 明代曲学中的本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71-177. |
[12] | . 文学理论的未来与中国文化诗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42-149. |
[13] | . “武器论”:19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观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217-220. |
[14] | . 构建不同于西方诠释学的新诠释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78-187. |
[15] | 高楠. 从命运神坛走下来的历史生存——就当下文学的工人生活写作而重读《共产党宣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92-19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