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代中国文学语言的转型中多以日本为鉴。中日同为汉文化圈,随着儒家文化的影响传播,中日语言有着较多的一致性。封建时代,中日两国语言普遍存在着口语和书面语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在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合而为一,完成了文体的变革。中日两国在针对西方现代化提倡的言文一致运动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
〔1〕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王国维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41、43页。 〔2〕刘芳亮:《近代化视域下的话语体系变革——中国“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日本言文一致运动之共性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3〕周有光:《新时代的新语文》,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4页。 〔4〕赵黎明:《汉字革命——中国现代文化与文学的起源语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0页。 〔5〕何群雄 :《汉字在日本》,香港:香港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6页。 〔6〕〔7〕〔8〕〔9〕〔10〕〔11〕〔13〕〔14〕〔15〕〔16〕〔17〕〔18〕小森阳一:《日本近代国语批判》,陈多友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3、104-105、105、106、107、107、108、109-110、113、114、117 、119页。 〔12〕于歌:《现代化的本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页。 〔19〕王芳:《简论汉字在日本的变迁》,《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
[1] |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
[2] |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
[3] |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
[4] | 冯静. 殖民权力场域与东北现代文学话语建构——以《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为考察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74-179. |
[5] | 张娟. 都市文化语境下的学衡派生存悖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3-217. |
[6] | 汪沛. 新文化的重释与新倡——“中国新文化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5-228. |
[7] | 刘东方. “1918年起点说”申议——以《新青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1-187. |
[8] | 宛小平,朱亚坤. 功利和超功利——基于朱光潜和鲁迅的一场争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8-193. |
[9] | 刘朝霞. 物化·奴化·异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童养媳形象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9-192. |
[10] | . 纪实与回忆:论郭沫若、谢冰莹对从军北伐的不同书写[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70-174. |
[11] | . 在现代性中开启的中国女性文学批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75-180. |
[12] | . 徘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李健吾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81-186. |
[13] | . “民国”的文学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189-195. |
[14] | 李红梅. 早期都市流行歌曲中的乐天精神[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229-233. |
[15] | 黄万华. 战时中国文学呈现的中外文学交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90-19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