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4-15 上一期    下一期
    民间金融的法治化路径
    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的法哲学解析
    黎四奇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1-2. 
    摘要 ( 100 )   收藏
    如果对于民间金融问题的法律思考脱离了法哲学的场景,仅孤立于是或不是的狭窄的部门法视角,而不能立于自由、正义、公平、效率等制度赖于依存的范畴进行求索,那么在我国正规金融强势、金融资源配置显失正义的情况下,供求矛盾的失衡必将使民间金融作为一个问题而更加严重化与迁移化,同时也将使得正规金融面临一种倒灌性的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间金融的法法治化路径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权力结构与模式选择
    唐清利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3-4. 
    摘要 ( 123 )   收藏
    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力对中国的金融、社会乃至政治具有重大影响,然而,由于其不同于传统金融以及法律规范的缺乏,催生了对其监管的难题。根据其特性和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合作监管应该成为重构其监管权力结构和创新其监管模式的选择。合作监管是由被监管主体和监管主体之间在监管行为、过程、方式、程序和结果上组合各种监管形式所产生的一系列制度的总和,是政府与市场的合作、政府之间的合作、公权与私权的合作、事中监管与事后监管的合作、自律与他律的合作、信息共享与分享的合作;合作监管影响相关制度设计和法律适用的取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间金融的法治化路径
    现代伦理精神与法律文化
    晏辉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5-10. 
    摘要 ( 124 )   收藏
    伦理精神是法律文化的基础,而不是相反。一个没有伦理精神的法制和法治是不可持续的。但在具体的社会结构中,当伦理精神尚不充分而又不得不保持社会秩序时,法律文化建设就必须先行于伦理精神的建构。此种现象可称为“返身求助”或“倒逼”。然而法治先行会使人产生错觉——法律至上主义或泛法治主义。片面、片段思维乃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最危险的因素。“长治久安”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期盼,而且也是社会历史“是其所是”的东西。时间性和空间性是人们寻找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之秩序基础时所必须坚持的哲学维度。从社会历史“是其所是”的逻辑着眼,将伦理精神视为体和源,法律文化视为用和流,这不是一种意见和直觉,而是事情本身。要把这种事情本身发掘出来,澄明于世,必须做深入的分析和充分的论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伦理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路强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11-16. 
    摘要 ( 143 )   收藏
    当人们将自然环境引入人类社会的伦理建构时,伦理学家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究竟有没有一种能够超越于传统的伦理理念的环境伦理,环境伦理会不会只是在自然环境的层面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这是当代环境伦理遭遇的一个理论难题。要解答这一难题,首先要回到伦理的原点,即道德形而上学去寻找环境伦理的基本内核;其次,则要借助于后现代中的“他者”与“责任”的理念实现对传统道德形而上学的超越;最终,环境伦理将在一种伦理转向的维度上实现其现实的合理性,乃至成为生态文明的核心伦理观念。沿袭这样一种思考向路,才能看到环境伦理的真正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身体与空间:拓展与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两个维度
    皮家胜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17-24. 
    摘要 ( 115 )   收藏
    人类哲学思维由意识与时间转向身体与空间具有必然性,是由人类思维活动的内在逻辑所决定。一则因为身体与空间与人类的思维活动具有“原初设置”或生存论意义上的关联,且先于人类对意识和时间的理论思考,这决定了人类哲学思维会不断向它的出发点回归;二则因为二千多年来哲学对意识和时间的倾力关注和对身体与空间的忽视形成了所谓“形而上学的西洋镜”,它已经或正在把人类拖入一条可怕的危险的道路。这一转向由历史唯物主义所开启。不过,历史唯物主义所实现的这一转换及其意义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重视和阐发,相反倒是被当今各种身体和空间理论给忽视和遮蔽了。因此重新梳理历史唯物主义与身体和空间之间的内在关联,或许会深化并推动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梁启超对康有为宗教思想的凸显及用意
    魏义霞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25-30. 
    摘要 ( 227 )   收藏
    梁启超是最早对康有为的思想予以介绍和阐发的近代思想家,而他介绍得最早且最多的无疑是康有为的宗教思想。除了“述康南海之言”的《论支那宗教改革》之外,宗教思想也是《南海康先生传》的重头戏。梁启超之所以将康有为誉为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宗教家,并对康有为的宗教家身份和宗教思想津津乐道,与他对宗教作用的认识密不可分。由此,梁启超将宗教说成是造就康有为这一中国千载难逢的真英雄、大英雄的要素,借此表达对英雄的热切呼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阴阳”范畴的现代解读
    王前,杨慧民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31-35. 
    摘要 ( 232 )   收藏
    “阴阳”范畴作为一种有效的思想模型,与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方式和交流方式有着内在联系,这种合理“内核”应该与其历史上的各种具体解释相区别。将这种合理“内核”剥离出来,就能够发现“阴阳”范畴的现代意义和价值。“阴阳”范畴有助于从本体论角度揭示现代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中隐性存在与显性存在之间的相互制约和渗透,从方法论角度理解人类实践活动中顺应作用与能动作用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认识论角度展现意会知识与明言知识的相互补充。“阴阳”范畴的现代解读,也能够促进中国传统哲学走向世界的方法论研究,使中国传统的思想智慧在全球化时代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哲学史诠释模式的传统借鉴与当代反思——论《明儒学案》的哲学史意义
    张圆圆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36-40. 
    摘要 ( 134 )   收藏
    中国哲学史学科自建构以来,经历了“以西释中”、“以中释中”、“以马释中”等多元交汇的诠释路径。但至今为止,在选择何种诠释模式重构中国哲学史这一问题上,学界尚存多种声音。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是中国传统学术史的一部经典文本,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史著作。它不仅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案体”体裁,而且在创造性地继承以往学术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产生了具有普适意义的学术史方法论。其在民族哲学话语体系中呈现出的明代理学史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回顾与反思以往中国哲学史学科建构的既得成果,从哲学史角度继续深入研究《明儒学案》,在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优越性、探寻一条具有民族独立性的中国哲学史诠释路径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转型时期的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
    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概念、特点和议题领域
    林卡,易龙飞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41-46. 
    摘要 ( 209 )   收藏
    尽管社会管理近年来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但对于社会管理的理论讨论和其与社会政策的学科联系等问题的探索却显得十分匮乏。事实上,在社会管理学科的实际发展中,它与社会政策学科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为了加深对社会管理和社会政策学科性质的理解,我们有必要揭示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的内在联系,并且通过对二者关系的研究来展示目前在社会管理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从社会政策的视角讨论社会管理问题可以强化政府对社会管理和政策手段采用的同时,也可以为具体的社会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土性与专业性社会工作的整合与重塑——基于农民工城镇融入实践的研究
    李文祥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47-52. 
    摘要 ( 131 )   收藏
    促进农民工城镇融入的关键是解决市场体制中农民工组织化低、就业不稳定与教育培训不足等问题。专业性社会工作在介入过程中,表现出介入主体社会认同度低、介入能力局限于社会工作专业能力、介入方式缺乏政府与农民工主动参与等缺陷。在与本土性社会工作整合后,介入主体的社会认同度得以提升,介入主体的能力得以完整,政府与农民工的主动性得以确立。就本土性社会工作而言,这是在吸纳专业化社会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实现了由“一元管制”模式向“多元协作”模式的转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侵权中转发者责任考察
    马新彦,姜昕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53-56. 
    摘要 ( 133 )   收藏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所界定的网络侵权责任是建立在Web2.0环境下的侵权模式基础上,而如今网络已经进入Web3.0时代网络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建立在Web2.0环境下的网络侵权责任并不能囊括Web3.0环境下的所有网络侵权问题,尤其是对Web3.0环境下网络侵权责任的规制捉襟见肘。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在于理清Web3.0环境下的侵权模式,并根据该侵权模式建立起相应的网络侵权责任,以达到全面规制Web3.0时代网络侵权行为的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政府治理模式探讨
    魏淑艳,英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57-63. 
    摘要 ( 149 )   收藏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政府治理模式改革与完善的新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政府治理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本质上并未脱离全能主义治理模式的窠臼。随着中国经济改革成就的凸显,这种治理模式的优点被无限放大,缺点被深度忽视,而且该模式虽然有所弱化,但本质仍未改变。这种治理模式虽有其运用有效、效果显著的优势,但长期过度使用势必使政府权力不断膨胀、难以制约,损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因此,必须正视这种全能主义治理模式的弊端,并逐渐弱化这种统治型治理模式,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指导,推进政府治理模式向限权、民主、法治、责任等多元价值并重的多维复合型治理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电子政务文化建设研究初探
    娄成武,阎峰,陈德权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64-67. 
    摘要 ( 176 )   收藏
    电子政务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事关我国电子政务实体建设进程以及当代行政文化创新的重要因素。物质基础、相关领域建设以及环境氛围营建等因素的协调作用是电子政务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和保障。为了对中国电子政务文化研究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我们应该厘清以下几个问题:电子政务文化研究基础文献状况;电子政务文化形成的土壤、支持因素和环境;电子政务文化与电子政务关系辨识。同时还需要明确电子政务文化与电子政务关系辨识是电子政务文化成长的前提;电子政务文化体系建设是电子政务文化研究的框架与重点内容;电子政务文化建设重、难点分析是突破研究局限的关键,也是电子政务文化创新的关键;电子政务文化研究方法与思路是高效推进电子政务文化研究的重要路径等关键理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间金融的法治化路径
    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的法哲学解析
    黎四奇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68-73. 
    摘要 ( 98 )   收藏
    对于民间金融问题的法律思考如果脱离了法哲学的场景,即仅孤立于是或不是的狭窄的部门法视角,而不能立于自由、正义、公平、效率等制度范畴进行求索,那么,在我国正规金融强势、金融资源配置显失正义的情况下,供求矛盾的失衡必将使民间金融作为一个问题而更加严重化与迁移化,同时也将使得正规金融面临一种倒灌性的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营银行“生前遗嘱”制度的法律构建
    杨松,郭金良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74-79. 
    摘要 ( 117 )   收藏
    “生前遗嘱”制度是次贷危机后针对“大而不倒机构”产生的一项新的风险防范与处置制度。在金融稳定理事会和G20的推动下,该项制度已得到各国的普遍认可,并在主要金融市场国家的立法中得以确立。该项制度要求金融机构在正常经营期间就制定“恢复与处置计划”,以保证发生危机的机构能够迅速恢复健康,为监管机构的处置措施提供基础,实现危机机构的有序处置。民营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中的“风险自担”主体,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生前遗嘱”制度对其经营发展、风险防控、有序处置等具有重要意义。其内容具体包括明确民营银行“生前遗嘱”的法定目标与监管主体,确立民营银行“生前遗嘱”的制定与更新程序,建立民营银行“生前遗嘱”启动机制,完善民营银行的自救措施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创新研究
    唐清利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80-84. 
    摘要 ( 135 )   收藏
    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力对中国的金融、社会乃至政治具有重大影响,然而,互联网金融不同于传统金融的特性和我国法律规范的缺乏催生了对其监管的难题。根据其特性和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创新其监管模式成为应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选择。由于互联网金融是市场的产物,其具有逃离正规金融监管的倾向,因此必须选择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公私合作监管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监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经济理论与实践
    中国高铁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模式与成功因素
    李政,任妍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85-91. 
    摘要 ( 163 )   收藏
    高铁产业是中国赶超型自主创新成功的典范。高铁产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之际,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了部分关键核心技术,进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赶超。其中,政府在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成功的关键,与国外机构联合设计、在国内开展产学研合作是成功的前提,建立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和研发机制是成功的基础,全产业链创新是成功的保障。高铁产业的成功说明,在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对创新资源的配置和战略指引至关重要,国有企业在特定产业和领域具有独特的自主创新优势,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意识决定引进技术的效果和最终成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度环境、绿色创业导向与绩效关系研究
    李华晶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92-99. 
    摘要 ( 161 )   收藏
    环境激励水平与环境管制强度对绿色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其中,环境激励水平对社会导向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社会导向与企业成长绩效之间的关系均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环境管制强度对环境导向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效应,而对社会导向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为了促进企业更加自觉、自发地实施绿色创业导向并提升绩效,政府相关决策机构应该有针对性的实施环境激励与环境管制,协调好不同制度环境要素的功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业型城市建设对创业效果影响研究
    张国林,路瑶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100-105. 
    摘要 ( 199 )   收藏
    创业促进就业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应对措施之一,能够为市场经济注入活力。将创业型城市建设作为一次冲击实验,以此评估政府制度供给对企业和个人创业效果的影响时发现,创业型城市建设活动显著增加城市创业,政府从劳动力市场供给端入手,通过创业型城市建设提供的扶持政策,可以有效促进创业,进而为改善社会整体就业环境助力,在创业过程中推动城镇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口老龄化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来自G20的经验证据
    魏下海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106-113. 
    摘要 ( 257 )   收藏
    在经历快速的人口结构转变之后,G20作为一个整体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G20囊括了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其人口变化形态以及人口—经济关系格局错综复杂,跨国差异和阶段特征明显。人口变化直接映射到劳动力市场格局变化,各国劳动参与率普遍存在“倒U型”生命周期特征,在这一过程中,老龄化是导致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银发浪潮”将是倒逼各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调整的深处肇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上市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索有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114-120. 
    摘要 ( 152 )   收藏
    不良贷款不仅受经济周期影响,还受银行自身不同经营特点的影响。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以2009—2013年沪深两市14家上市银行所组成的平行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我国上市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宏观经济因素(GDP增长率、利率)是我国上市银行不良贷款水平的基本影响因素,除此之外,银行效率、多元化水平、资本充足率以及所有权结构等特征因素也能显著影响上市银行不良贷款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洋历史重构
    北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张华腾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121-127. 
    摘要 ( 229 )   收藏
    北洋势力被称为北洋军阀,是在袁世凯以后特殊政治环境下形成的。北洋社会处于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具有乱世、发展、开放等特点。北洋政府并非一个无能、卖国的政府。北洋政府在处理国家事务方面固然有许多缺陷和不足,但在国家治理、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维护国家主权方面也做过不少有益的事情。民初国会屡被非法解散,民主色彩宪法被废除,致使国民的良好愿望不能实现,历史责任不能由袁世凯北洋势力独负。对北洋时期复杂社会的复杂政治人物,应该予以更全面的认识、更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武人与政治:吴佩孚驻湘期间的社会映像
    阎书钦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128-136. 
    摘要 ( 198 )   收藏
    武人干政为北洋时期之政治常态。而吴佩孚驻湘期间之干政,异于其他军人、政客。在中国分裂为北京、广州两大政府体系的情况下,他联络南北,倡导和平;他附和南方,标榜维护临时约法、反对安福国会的政治立场;他公开支持旨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反日民众运动。其此种政治作为不仅对北京政界造成冲击,亦受到舆论界关注,由此,他由一名普通军人,成为被各界广泛瞩目的政治新人。实现南北和平、维护临时约法、捍卫国家主权为同时期中国社会的公共论题,其政治制高点地位的确立,亦成为直皖战争中直胜皖败的一大要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代廪生释论
    展龙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137-147. 
    摘要 ( 248 )   收藏
    廪生是明代地方学校生员类别之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明代廪生选录方式多样,但以岁、科两试为主,廪生额数有定,但也时有变化。较之增生、附生等普通生员,明代廪生地位颇高,名望甚隆,享有免费食宿、馔堂会馔等礼遇,但明廷对廪生的管理也极为严苛。与其他生员一样,明代廪生虽然可以选择出贡入仕、纳贡入监、中式举人等仕进之途,但此类出路布满荆棘,均非坦途,很多廪生不得不弃巾裂冠,决绝仕途,转而从事塾师、游幕、医士、儒贾、讼师等社会职业,甚至沦为山人清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逊清小朝廷与故宫学的萌芽
    刘平,孙昉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148-154. 
    摘要 ( 247 )   收藏
    以溥仪为首的逊清小朝廷不仅占有紫禁城的“内廷”等空间,也占有着大部分宫廷可移动文物。一些效忠小朝廷的学者如罗振玉和王国维,利用出入紫禁城的便利条件,对宫廷文物展开学术研究,其成果承先启后。由于小朝廷的封闭性,当时紫禁城内的学术研究未能与外界充分交流,亦未能形成富有生机的研究队伍,但故宫学的萌芽却由此发生,客观上为当代故宫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推动了故宫学、敦煌学和简帛学的交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见《日本在满洲资产的报告》研究
    张晴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155-158. 
    摘要 ( 138 )   收藏
    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美国总统哈里·斯·杜鲁门命经济学家埃德温·鲍莱组成调查小组,对日本在中国东北14个行业的资产情况进行调查后形成英文版《日本在满洲资产的报告》。此《报告》仅为美国总统制定战后政策提供参考,故印量极少,并一直未公开披露。《报告》是了解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东北侵占资产情况最为全面和权威的资料之一。它从客观角度,通过广泛实地调查和对大量数据的记录统计,揭示出日本对中国东北资源和经济掠夺的实况。这里对《报告》首次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史观”究竟是史学理想还是史学方法?——简评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史观”
    李忠远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159-161. 
    摘要 ( 208 )   收藏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名作中提出“全球史观”的概念,至今风靡一时。但是“全球史观”究竟是一史学理想,还是史学方法,却尚无定论。基于斯氏“全球史观”的概念与内涵,以及从斯氏“全球史观”引发的思考,可以认定,“全球史观”不能算作史学方法的新创造,而是传统史家一以贯之的史学理想,这个理想换了一层新衣,即史家对新千年人类普遍焦虑与迷茫的一种应对与安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学与人生建设
    当代中国休闲文化的美学研究和理论建构
    潘立勇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162-167. 
    摘要 ( 224 )   收藏
    鉴于当代中国休闲文化及其美学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如何使休闲真正重返人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本质,学会聪明地休闲、把握生存的审美境界,深入发掘和弘扬中国休闲的民族传统和精神智慧,建立当代休闲文化及理论的中国特色和中国话语,是休闲学研究的当务之急。美学如何走出传统的抽象领域和艺术中心论,走进当代社会大众丰富活泼的日常生活审美领域,更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使之具有更多的现实性品格,更切实地发挥应有的社会文化功能,让美学从纯粹的“观听之学”成为生动的“身心之学”,是美学研究的当务之急。美学提升休闲,引导当代健康的休闲文化;休闲文化丰富美学,推动审美切入人本生存,使美学拥有更多的现实话语和功能。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提升国民的生活品质,助益实现美丽和谐的“中国梦”,这也就是相关学科学者的使命所在。因此,通过当代休闲文化的美学研究,提升当代生活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走向休闲、深入休闲、引导休闲文化是当代中国美学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向,休闲美学应当为当代中国美学的重要、必要组成部分,深入系统地构建中国休闲美学已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休闲美学的身体感官机制
    朱璟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168-172. 
    摘要 ( 114 )   收藏
    休闲是人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审美是休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自由体验是休闲美学与传统美学的共同追求。与把耳目作为审美感官密切相联,传统美学在审美方式上带有形式的距离性,在审美对象上集中于艺术品领域,在审美本质上是对象性超越的自由体验;与把全身体验作为审美经验相对应,休闲美学在审美方式上是全身心的直接感知,在审美对象上是当下整体的具体现实环境,在审美本质上则是融入性的自由体验。所以,与各自秉持的身体感官机制密切相联,传统审美是一种带有距离性并侧重对象性超越的形式化观赏活动;休闲审美则是一种全身心直接感知并身与物化的融入性体验。休闲美学强调审美感官融入性的身与物化,这是其在践履层面的现实关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休闲美学构建的文化基础与现实吁求
    章辉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173-177. 
    摘要 ( 205 )   收藏
    休闲美学之建构正成为我国社科界新的学术热点。在中西方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关于休闲审美的丰富思想和文化现象:休闲中的审美活动与审美意识,休闲中的人格之美,休闲中的人生之美,这些均向我们呈现了休闲美学的深厚社会文化基础。而建构休闲美学,更有着当今时代迫切的现实吁求。一方面,国民休闲方式失当、休闲消费异化等负面现象需要休闲美学对休闲文化起到引导、校正、提升的作用,另一方面,休闲美学亦可使促进休闲学理论发展更加深入,并使美学理论更现实地走向生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沧浪诗话》的诗歌语言观
    朱志荣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178-182. 
    摘要 ( 230 )   收藏
    严羽的诗歌语言观与他诗论的整体思想是协调合拍的。他重视诗歌的音节,强调“一唱三叹之音”,推崇诗歌音韵的抑扬顿挫的特点,反对押韵必有出处,反对和韵和俗韵,反对因韵害意,同时也批判了江西诗派“以文为诗”的倾向。在用字方面,他强调字眼,要求除俗句,用字不必拘来历,体现了他复古创新的诗艺追求。在句法方面,严羽继承前人的思想,要求参活句,重视诗的起结,要力避俗句和语病、语忌。在言意关系上,严羽要求言能达意,言意为一,在此基础上透彻脱洒,从而使诗歌获得空灵剔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日为鉴:近代中国文学语言转型的他者视角
    时世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183-188. 
    摘要 ( 126 )   收藏
    近代中国文学语言的转型中多以日本为鉴。中日同为汉文化圈,随着儒家文化的影响传播,中日语言有着较多的一致性。封建时代,中日两国语言普遍存在着口语和书面语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在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合而为一,完成了文体的变革。中日两国在针对西方现代化提倡的言文一致运动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陈、白二氏《九宫谱》《十三调谱》考原
    魏洪洲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189-197. 
    摘要 ( 212 )   收藏
    陈、白二氏所藏的《九宫谱》和《十三调南曲音节谱》是迄今已知最早的两部南曲谱。原书已佚,仅余其目载于蒋孝《旧编南九宫谱》中。其所创立的两套南曲宫调曲牌系统不仅为后世曲谱的编撰提供了基本框架,还对曲家的选曲联套等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学界对其性质、成书时间及宫调系统之渊源等,还存在着诸多误解。经考察,它们均为明初出现的南曲音乐谱,其宫调系统是随着管弦乐器开始参与南曲伴奏,并在当时戏曲宗元思想的影响下,分别以元杂剧和《董西厢》为模仿对象,逐步建立起来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狩获麟”的三重叙事及其思想建构
    王洪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198-204. 
    摘要 ( 266 )   收藏
    《春秋》绝笔于“西狩获麟”,探寻其中蕴含的微言大义便成为儒家士人的经学使命,从而依托孔子及“获麟”之传注建构了区别于传统儒学的价值体系,形成了服务于现实政治的新的儒学核心理论,这是秦汉儒家士人最重要的儒学贡献。“咏于《诗》,书于《春秋》”之后,麟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义不断附加,成为具有灵性的并和王权结下不解之缘的仁兽:“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春秋》三传,尤其是公羊家“素王”、“三统”、“三世”等方面的论述,确立了经学为汉代“大一统”政治服务的目的;谶纬“获麟”的政治结构,解决了汉代政权的合法性问题。而《春秋》“西狩获麟”讥讽鲁国所狩非时、违背周代礼制的本义几乎被全部掩盖,这也是经典阐释之于文学的表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伪满洲国文学书写中的妓女叙事——以《朦胧烟花巷》为个案研究
    冯静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205-209. 
    摘要 ( 373 )   收藏
    伪满洲国的文学书写展开了这个时代怪胎留给人们的历史遗存,这一时期独有的殖民性、奴性等政治属性更多地附加在文学作品中,民众的奴性和心灵反抗也在小说创作中交织错综着,作家们总能透过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展现伪满洲国的史学观照。在《朦胧烟花巷》的结构叙事过程中,作者虞生本着史学观照的视角,将自己儿时的生活场景进行复现,再现了妓女这一底层群体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具有悲剧底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异数”与越界:接受视野下解读张爱玲的意义
    温雅娜,张联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2):  210-215. 
    摘要 ( 157 )   收藏
    张爱玲的创作生命力和经典化过程是研究者瞩目的关键问题之一,从双语创作、港台文学、翻译文学及海外文学角度立体眺望,藉助女性主义、文化消费等理论视角,以发现张爱玲文学世界的多重价值。文本内外的阅读、观看、聆听,复杂、参差、跳跃,得失成败之间,为汉语写作的世界化道路留下了探索的印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