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5 ›› Issue (2): 178-182.

• 美学与人生建设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沧浪诗话》的诗歌语言观

朱志荣   

  • 出版日期:2015-04-15 发布日期:2015-04-15
  • 作者简介:朱志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241)。

  • Online:2015-04-15 Published:2015-04-15

摘要: 严羽的诗歌语言观与他诗论的整体思想是协调合拍的。他重视诗歌的音节,强调“一唱三叹之音”,推崇诗歌音韵的抑扬顿挫的特点,反对押韵必有出处,反对和韵和俗韵,反对因韵害意,同时也批判了江西诗派“以文为诗”的倾向。在用字方面,他强调字眼,要求除俗句,用字不必拘来历,体现了他复古创新的诗艺追求。在句法方面,严羽继承前人的思想,要求参活句,重视诗的起结,要力避俗句和语病、语忌。在言意关系上,严羽要求言能达意,言意为一,在此基础上透彻脱洒,从而使诗歌获得空灵剔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关键词: 一唱三叹之音, 字眼, 起结, 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图分类号: 

  • I207.2

〔1〕 严羽:《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251页。
〔2〕〔3〕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212、1239、1242页。
〔4〕〔8〕〔15〕〔19〕〔20〕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26、118、8、8、112页。
〔5〕〔11〕陶明濬:《诗说杂记》,《文艺丛考初编》(卷一),沈阳:盛京时报社,1926年,第219、219页。
〔6〕〔7〕〔10〕〔12〕〔16〕陶明濬:《诗说杂记》,《文艺丛考初编》(卷二),沈阳:盛京时报社1926年,第9、3、8、219、8、7-8页。
〔9〕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09页。
〔13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页。
〔14〕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324页。
〔17〕钱锺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248页。
〔18〕张健:《沧浪诗话研究》,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年,第51页。
〔21〕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91页。
〔22〕朱志荣:《中国文学导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第208页。
〔23〕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482页。
〔24〕钟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9页。
〔25〕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11页。
[1] 于景祥. 《文心雕龙》中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00-207.
[2] 王彦龙. 陈云对东北解放区工人运动的贡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38-141.
[3] . 闻一多与中国新诗同人诗家比较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80-186.
[4] . 从唐诗看浮云意象的佛禅意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97-200.
[5] 吴小英. 欧阳修词审美特色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163-166.
[6] 陈小芒, 廖文华. 梅岭题咏与贬谪文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170-172.
[7] 刘刚. 重论宋玉大小言赋之真伪[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157-163.
[8] 卢燕平. 试论义山无题诗悼亡内容及其常用意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63-167.
[9] 陈武英. 朱淑真诗词的历史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68-172.
[10] 周淑芳. 咏史诗:对被理性精神关怀领域的触探与拓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2): 151-153.
[11] 汪剑钊. 俄苏诗歌与中国现代诗的成熟[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2): 158-164.
[12] 方锡球. 盛唐诗歌的"入神"与"入圣"--论许学夷的李杜诗歌"变而入神"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52-159.
[13] 赵淑平. 乐府诗的绝唱--唐代乐府诗成就探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66-168.
[14] 王晋隆. 历史的回映现实的观照--评《唐宋文名篇》[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166-167.
[15] 李春青. 心中之景与眼中之景--陶诗与谢诗的文本差异及其文化原因[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2): 153-15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 -41 .
[4] 卫兴华. 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 -14 .
[5] 蒋永穆.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 -21 .
[6] 陈忠. 城市社会的伦理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22 -30 .
[7] 王雨辰.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与差异政治学的重构——哈维《希望的空间》的解放政治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31 -41 .
[8] 庄友刚. 马克思主义城市观视域下的当代城市发展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2 -48 .
[9] 张云飞.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视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9 -56 .
[10] 邢雁欣. 从节俭与适度原则解析萨伊消费伦理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7 -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