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休闲美学之建构正成为我国社科界新的学术热点。在中西方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关于休闲审美的丰富思想和文化现象:休闲中的审美活动与审美意识,休闲中的人格之美,休闲中的人生之美,这些均向我们呈现了休闲美学的深厚社会文化基础。而建构休闲美学,更有着当今时代迫切的现实吁求。一方面,国民休闲方式失当、休闲消费异化等负面现象需要休闲美学对休闲文化起到引导、校正、提升的作用,另一方面,休闲美学亦可使促进休闲学理论发展更加深入,并使美学理论更现实地走向生活。
中图分类号:
〔1〕〔2〕〔3〕〔4〕〔5〕〔荷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第4、10、8、12、75、12页。 〔6〕〔7〕〔8〕〔9〕〔美〕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赵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9、265、242、265页。 〔10〕曾枣庄等编:《全宋文》第193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35页。 〔11〕〔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4页。 〔12〕〔13〕〔1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392、410、411页。 〔15〕〔德〕约瑟夫·皮珀:《闲暇:文化的基础》,刘森尧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47页。 〔16〕〔19〕〔明〕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427、3427页。 〔17〕〔南宋〕倪思:《经鉏堂杂志》,邓子勉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9-50页。 〔18〕曾枣庄等编:《全宋文》第184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3页。 〔20〕〔明〕洪应明:《菜根谭全编》,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103页。 〔21〕〔22〕〔28〕〔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钱伯城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15、1111、205-206页。 〔23〕〔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三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61页。 〔24〕颜一编:《亚里士多德选集》政治学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67页。 〔25〕〔2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27、410页。 〔27〕苏状:《“闲”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人生——对“闲”范畴的文化美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8年,第86页。 〔29〕张岱:《琅嬛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99页。 〔30〕袁枚:《袁枚全集》第二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04页。 〔31〕潘立勇、章辉:《从传统人文艺术的发展到城市休闲文化的繁荣——宋代文化转型描述》,《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 〔32〕曾长秋、张永红:《休闲文化的困境与超越》,《光明日报》2009年6月27日。 〔33〕潘立勇等:《中国美学通史·宋金元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8页。 〔34〕章辉:《南宋休闲文化及其美学意义》,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3年,第5页。 〔35〕潘立勇:《关于当代中国休闲文化研究和休闲美学建构的几点思考》,《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
[1] | 陈伟. 论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发展历程——以新古典美学形态为重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1-188. |
[2] | 祁志祥. 变与不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历时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9-198. |
[3] | 汤拥华. 从“风景的发现”到“临照的美学”——“诗人宗白华”的另一种读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99-208. |
[4] | 张晶. “凡象,皆气也”——诗学意象观念与气论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9-186. |
[5] | 袁济喜. “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87-194. |
[6] |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204. |
[7] | 张法. 灵-mana-spirit:原始艺术的文化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8-184. |
[8] | 魏义霞. 谭嗣同哲学研究亟待拓展的12个空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4-119. |
[9] | 刘旭光. 作为交感反思的"审美的观看"--对现象学"审美观看"理论的反思与推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77-187. |
[10] | 张云鹏. 审美态度与意向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88-197. |
[11] | 刘彦顺. 以"无时间性"消弭审美丰富性--论柏拉图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98-206. |
[12] | 兰希秀. “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2-224. |
[13] | 陶水平. 意象论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以朱志荣意象创构论美学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0-167. |
[14] | 毛宣国. “意象”概念和以“意象”为核心的美的本体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8-175. |
[15] | 韩德民. 在与文化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中定位“意象”的功能和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76-1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