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休闲是人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审美是休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自由体验是休闲美学与传统美学的共同追求。与把耳目作为审美感官密切相联,传统美学在审美方式上带有形式的距离性,在审美对象上集中于艺术品领域,在审美本质上是对象性超越的自由体验;与把全身体验作为审美经验相对应,休闲美学在审美方式上是全身心的直接感知,在审美对象上是当下整体的具体现实环境,在审美本质上则是融入性的自由体验。所以,与各自秉持的身体感官机制密切相联,传统审美是一种带有距离性并侧重对象性超越的形式化观赏活动;休闲审美则是一种全身心直接感知并身与物化的融入性体验。休闲美学强调审美感官融入性的身与物化,这是其在践履层面的现实关怀。
中图分类号: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36页。〔2〕〔3〕〔9〕〔10〕〔11〕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0-33、31、278 、277 、35页。〔4〕〔5〕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9、166-170页。〔6〕〔7〕〔8〕乔治·桑塔耶纳:《美感》,缪灵珠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4-25、44、50页。〔12〕〔18〕〔23〕潘立勇:《休闲与审美: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13〕〔14〕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成素梅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60、238页。〔15〕〔17〕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38、354页。〔16〕潘立勇、陆庆祥:《中国传统休闲审美哲学的现代解读》,《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4期。〔19〕胡朴安、鉴定:《清文观止》,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172-173页。〔20〕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李伟、郭东编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4页。〔21〕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张敏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18页。〔22〕程相占、阿诺德·伯林特:《从环境美学到城市美学》,《学术研究》2009年第5期。〔24〕高濂:《燕闲清赏笺》,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131页。 |
[1] | 陈伟. 论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发展历程——以新古典美学形态为重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1-188. |
[2] | 祁志祥. 变与不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历时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9-198. |
[3] | 汤拥华. 从“风景的发现”到“临照的美学”——“诗人宗白华”的另一种读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99-208. |
[4] | 张晶. “凡象,皆气也”——诗学意象观念与气论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9-186. |
[5] | 袁济喜. “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87-194. |
[6] |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204. |
[7] | 张法. 灵-mana-spirit:原始艺术的文化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8-184. |
[8] | 魏义霞. 谭嗣同哲学研究亟待拓展的12个空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4-119. |
[9] | 刘旭光. 作为交感反思的"审美的观看"--对现象学"审美观看"理论的反思与推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77-187. |
[10] | 张云鹏. 审美态度与意向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88-197. |
[11] | 刘彦顺. 以"无时间性"消弭审美丰富性--论柏拉图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98-206. |
[12] | 兰希秀. “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2-224. |
[13] | 陶水平. 意象论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以朱志荣意象创构论美学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0-167. |
[14] | 毛宣国. “意象”概念和以“意象”为核心的美的本体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8-175. |
[15] | 韩德民. 在与文化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中定位“意象”的功能和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76-180. |
|